现代铁路客运站房室内设计浅谈

时间:2022-08-22 10:00:38

现代铁路客运站房室内设计浅谈

摘要:铁路车站建筑出现以来,一直成为城市地标,成为人们关于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车站设计定位,已逐步从过去的单一的客运作业场所和“城市的形象大门”,向多元开放的“综合性多功能客运站”转变。

关键词:铁路客运站 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X731 文献标识码: A

(一)模式的转变

大型综合换乘枢纽,由于是在一幢建筑内集中了多种交通工具和多项服务内容,所以呈现出一种空间结构的立体化发展趋势,其流线组织也从平面模式转变成空间模式。大型综合换乘枢纽其特点为“站桥结合、高架候车、双向进站”。将站房主体与站前高架桥相结合,以通过式的综合候车厅为中枢,主要是将候车部分设置在铁路的上方(站台的上方),火车站的进站厅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垂直于铁路线两端,城市的人流可以从铁路线的两侧,进入车站。解决了过去火车站只有一个进站方向,而城市中另一侧人流必须通过地下通廊等形式穿过铁路线到达火车站的落后,不方便形式。在综合交通布置上采用高架或是线下的方式,把多种交通工具立体化的组织在一起,像刚刚运营的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用地面积约26.26平方公里,以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铁路客运中心――京沪、沪杭、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城市高速;虹桥国际机场――已开通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直飞航线,正在增建第二条跑道和第二航站楼,并逐步扩容国际航班;轨道交通――地铁2号线(虹桥枢纽―浦东机场)、10号线(虹桥枢纽―外高桥)、17号线(虹桥枢纽―军工路)、5号线(虹桥枢纽―闵行开发区)和青浦线;高速巴士中心――枢纽衔接沪宁、沪杭、沪嘉、A9高速公路等通往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要道,30余条公交巴士专线汇聚于此。使旅客进出站、转乘客机、乘轻轨、乘车的流线简短、快捷、换乘方便。并用商场、餐厅等设施作为服务,而在这些服务性的空间内,又直接与综合候车厅相连,这样就构成了大型多功能换乘枢纽,特有的多重复合性空间布局。

(二)空间内部氛围的创造

这种空间构成模式上的变化,使得内部空间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空间设计的侧重点,也由外观转到室内。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客运站开始像商业建筑那样,将立体化的空间结构,按主要功用分成不同的层,各层均可以单独进行内部装修的更新和改变,可以和商业建筑一样,始终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向商人学习经营之道,使得交通建筑内部空间的形象,越来越强调要创造一种能够让乘客去“感受服务”的环境效果。其室内装饰更是对地域文化、民族审美的概括性展示。并运用多种手段――色彩、材料、符号等,表现出各形各色的装饰风格,反应当地不同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并将周围建筑的特性和新做空间相融合,使得空间展示出的既有周围建筑群落的历史、人文风情,又能体现出最新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既能体验地域性的人情味和亲切感,又能尽享现代科技的便利。

(三)导向标识

标识是客运站用以引导乘客发现和利用信息,寻找目的地的重要提示,它在复杂的现代建筑空间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种不同的旅客从到达火车站到登上火车,都需要经过买票、候车、检票、进站、到达站台、登上列车等一系列活动,如何使得乘车旅客在到达了火车站后,能顺利并快捷的完成以上各项活动,同时又使到站旅客迅速离开车站,室内标识设计工作十分重要。火车站室内设计的核心,是让旅客在复杂的室内环境中,清楚的看到一条指导性明确,引向性很强的系列标志,指导进站旅客顺利乘车和出站旅客尽快离去,以减少火车站内各种不同流线的交叉干扰。这些指示性标志应造型新颖颜色鲜明,标志统一形成系列,使旅客容易辨认。但是每个客运站的静态标识、动态标识和时事信息的设计,都会影响空间整体形象的效果,在避免出现令人困惑的标识的同时,还要净化商业广告,减少视觉混乱,确立所有的非交通信息都要服从于交通信息的观念。

(四)照明设计

照明设计是客运站内部空间创造的重要内容,它对空间环境的效果起着强化作用。以往客运站的照明设计为节约能源,照明的重点集中在站台的周围,而现代的多功能客运站的照明更接近于商场,强调的是明亮感和尽量缩小室内的差异。因此照度标准比以前大大提高,这样不仅使人精神振奋,提高了内部空间的舒适度,而且还增加了安全感。照明设计还应当结合装修设计的特点,运用照度的变化、光源的种类和位置,以及间接光与直接光之间的比例关系,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空间个性。

(五)无障碍设计

做到建筑空间设计的无障碍,首先要了解预知建筑使用者在空间中的行为特征,以及可能遇到的行为上的障碍。如:手续办理空间、候车空间。一些功能空间在平面上分布在一个大厅内,难免造成办理手续的、排队候车的不同人流拥挤混杂状态,管理者不便管理,旅客则怨声载道。许多现代的火车站把各个功能空间,呈立体型态分布在一个多层共享大厅的不同层面上,各工程空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流通,借助平面与垂直交通体系的合理安排,使得整个建筑功能得以良好运转。在车站的旅客分三类:一类是准备乘车的旅客、一类是抵达车站的旅客、还有一类就是中转旅客,这三类旅客各自有着特有的流动规律。因此,火车站的特性决定其室内交通体系的流动性,不同于一般建筑的流动设计方案。一般来说,良好的通过性、井然的秩序、尽可能短的步行距离,是其无障碍性设计的主要目的。很多现代火车站使用升降机、自动扶梯、和自动步行道,作为室内人流交通体系的辅助设施,使得旅客大大缩短了步行距离,缩短了旅客的候车时间。所以,建筑内人流交通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也是评价其环境“无障碍设计”的重要内容。其次火车站内的辅助与服务设施的无障碍设计,其主要包括:休息座椅、公用电话、自动售票机、饮水机、等设施以及卫生间、快餐厅等服务性配套场所。现代世界上,在火车站等现代化交通建筑的设计中,流行一种“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理念,即建筑内的所有服务性设施应该最大程度的为人们提供使用上的方便,而不论他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和种族,这正符合“无障碍设计”的最基本原则。我们往往从设施的功能、造型、颜色、材质及空间内位置安排,几方面来讨论其设计中“通用原则”。在功能上,首先要简单操作,从六岁儿童到八十岁老人都应当使用自如。在造型和颜色方面,要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很容易判断其功能,同时要最大范围内复合不同群体“人机功能”的要求。在材质的选用上,要满足防滑、防止人体伤损。设施室内空间内的位置,也应该做的细致的考虑,首先应该便于旅客的寻找,其次各类设施的设置不应该影响旅客的正常流动。另外在数量的安排上应该考虑到局部空间的可能达到的人流量。

(六)低碳减排

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包括光、热、水、空气等,一切自然资源能够有效的控制与降低使用成本,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这是设计步骤的重要体现。尽可能多的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循环使用,就能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果,将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候车厅顶部开设采光窗设计,可以为室内提供辅助照明,从而减少了室内灯具的数量,从而控制耗电量。建筑普通玻璃幕墙改为呼吸式玻璃幕墙,通过空气在玻璃幕墙内循环,使内侧幕墙玻璃温度达到或接近室内温度,从而形成优越的温度条件,达到节能的效果。可回收垃圾桶的设置更增强了旅客的环保意识。

(七)结束语

当前,中国铁路正在跨越式发展中推进。由传统铁路向现代铁路的过渡,无论是在策划思想、技术选择,还是在评价标准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铁路旅客车站作为连接铁路与城市的桥梁、沟通铁路与旅客的纽带、体现铁路服务社会的标志,它的建设受到各界广泛的关注。打造“百年不朽”新火车站的思路,努力实现铁路新火车站设计理念的转变,新时期规划和建设新火车站的以人为本的“五性原则”,突破控制性难题,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崭新的形象向世人展示中国铁路“第三代、第四代”百年不朽客站的令人振奋的前景。

设计师没有试刀石,也许有过,但经验更在于多看多思考多琢磨多积累。

上一篇: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