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08-22 07:17:53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

摘要:数感就是人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实践证明,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通过运用估算方法,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实践操作、有效强化练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数感;数学教学;教学策略;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1-0119-02

什么是数感? 简单地说,数感就是人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它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的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

一、运用估算方法,形成数感

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如,在认识在大数目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例如,让学生估计教学楼有多高,教室里一扇窗户的面积大致有多大,教室里的瓷砖的边长是多少,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操场的面积有多大,一根玉米棒上有多少玉米粒等,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数感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地理解数的内涵。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例如,在学习路程的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调查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时,离家近的学生可以通过步数来大致测量;离家远的学生可以通过公交站的站数来估计;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打车的价钱来计算。再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计算校园旗杆的高度等,对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兴趣很浓,学生通过这样的调查,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获得主动发展。

三、重视实践操作,发展数感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强调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学习将会成为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活动载体。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如在设计学号的活动中,让学生明白简单的几位数却包含着大家的入学年份、班级、号码及性别信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我们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可以利用“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的游戏来展开活动。高年级抽象思维不断增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喜欢的“24”的游戏——就是利用抽到的四张扑克牌,让学生运用学习过的四则运算方式,最后结果凑成24即可。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活动中应更多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

四、有效强化练习,巩固数感

新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进行数感训练的题型和题目,关键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地把握和实施,运用比较科学的和能凸显数感训练的方法,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不仅学会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数感得以发展和提高。开放性的练习应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探索,大胆地尝试。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开放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练习,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程度的指标。数学基础知识始终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在多步应用题当中,多个数量让许多学生理不清数量关系,甚至有的学生开始东拼西凑,越做越糊涂。如果我们对数量关系式背得准确牢固,看到速度,就会想到时间和路程;看到底面积,就会去寻找高和体积;知道了对应数量,就会去推敲对应分率。这样,不论已知条件中不论有多少个数量,都会将他们的关系理清楚。因此,课堂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张和加深练习内容,通过科学选题,必要的训练作用于学生。因为,必要的科学性练习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相关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实施有效的策略:重视估算;注重生活联系,丰富现实素材;提供实践、体验、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发挥习题价值。学生的数感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及计算方法的灵活性;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科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优化解题策略。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在平时有意识、有目的、科学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可以发展的。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注意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感觉、体验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洁.小学数学课堂数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杨芳.关于“数感”的再认识[J].长治学院学报,2008,(2).

[3]吴慧燕,殷骥.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2).

[4]胡瑞链.例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上一篇:小学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下一篇:“课内比教学 课外访万家”工作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