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旧模式

时间:2022-08-22 06:40:10

回归旧模式

内需透支,出口强劲。中国经济的原有增长模式进入再循环?

海关总署的外贸数字证实了中国实体经济的扩张:6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2547.7亿美元,超越了2008年创出的月度进出口峰值。但是,若细究行业指标,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这里不妨从汽车入手,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去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坐稳世界第一位置。今年1月,汽车销量150万,3月份更创纪录地达到170万辆。以这个趋势,年销量突破1800万辆似乎不成问题。可二季度增势却明显减缓,4月销量回落到155万辆,滞销开始出现,6月份产销继续回落,上半年汽车行业整体库存达到130万辆。同时,汽车库存周期继续加长,由2月份的41天逐渐增长到6月份的55天。卖出一辆汽车,销售企业不得不承受更大的资金压力,也不得不加大促销力度,持续坚挺一年半的价格坚冰已经摇摇欲坠。

汽车业的高库存是产销不平衡的产物。一轮经济复苏,最先起于上游产业,随后逐次向下游传导,最后影响到终端消费业。行业的周期性之外,则是财富积累对消费的长期推动效应。又由于中国的消费依赖历史积累而不是预期现金流,汽车消费需求不依赖于某一年的GDP增速,更容易受到政策波动的影响。于是,在2009年这一特殊时段,在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下,中小排量汽车销量爆炸式膨胀了。一年销售1300万辆,已经透支了居民的消费能力,给2010年的持续增长留下隐患。根据长江证券相对保守的测算,2008到2009年度汽车销量约2321万辆,考虑到各年理想销量的增长情况,预计透支了2010年理想需求的9.2%。

今年上半年,汽车业共生产了847万辆汽车,这显然是根据今年全年汽车销售1700万辆制定的生产计划,它较2009年增加30%。回想去年多家车厂增长率动辄超过70%,这甚至是相当保守的数字。可问题是,城乡居民虽积累起了巨额财富,每年收入的增长却远小于GDP增幅,怎赶得上车企近乎狂妄的预期。于是,3月份达到170万的天量之后,汽车业长达一年的“蜜月期”走到了尽头。

何止是汽车,超前消费的后果在今年第二季度后集中显现:4月,采购经理人指数高达55.7%,5月即下降到53.9%,6月再度回落1.8个百分点。钢铁――工业的粮食,最能够反映制造业运行状态,5月份的库存创出纪录。5月末,全国26个主要钢材市场五种钢材社会库存量合计为1578万吨,而2008年6月底,这一库存数还在300万吨以下。随着天量信贷的持续作用,钢铁企业产能持续放大,今年4月国内粗钢产量同比增长27%,日产粗钢185万吨,创出历史新高。恰恰是这个时候,制造业的拐点到来。不堪重负下,大小钢铁厂被动检修,原材料需求下降,铁矿石价格终于回落到了120美元/吨的年初水平。

外贸则是另一番景象。新兴经济体全面复苏,6月份,中国对澳大利亚、台湾地区、印度、俄罗斯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了51.59%、58.82%、58.95%和84.19%,均大大高于同期总体出口增速,足以弥补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另外,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现,给外贸带来的机会甚至超过了中日之间的贸易额。所有的因素都佐证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出口创新高,采购经理人指数的下滑给人带来困惑。不过,在集装箱运价上涨的同时,波罗的海干散货航运指数却透露了一些有用信息。自5月底以来,该指数一直大幅下滑,已经跌了40%以上。为中国工厂运送原材料的集装箱货轮市场在走软,运输出口成品的集装箱市场依然强劲。这也就意味着,中国靠出口拉动、内需不振的增长模式又开始了新一轮循环。那些被超前消费的汽车,不过是增长模式转型的一次预演而已。真正的模式转换还远没有到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邢海洋

上一篇:都是投机惹的祸? 下一篇:富而不骄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