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负债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8-22 04:12:57

浅析高校负债现状与对策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人事处,长沙410004)

摘要:高校负债的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负债额度的加剧再次引发了这一问题的相关思考。因此,认清当前高校负债的形式,寻求相关的对策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关键词:高校;负债;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36-02

在2007年1月9日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表示:“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影响稳定和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把高校负债等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高校负债的现状及成因

为了配合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资源的渴求,我国高校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就逐步实施扩招计划。高校的“扩招、并校”等大型举动使我国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短时期内,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得到空前提高。然而,负债筹资这把双刃剑却也立刻展现了它的另一面威力:据统计,全国各类高校的负债已超过2 500亿元,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某大学因20亿元的贷款债务,每年仅利息就要支付1.1亿元,全校收入每年仅够付息,学校资金入不敷出,陷入财务困境。

1.自身发展带来危机的起因

高校跨越式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投入,高等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扩招后面对政府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学费不能持续增长、教学评估标准提高、办学成本提升等多重压力,促使高校只有依靠借外债搞建设、谋发展。在建设资金不能满足高校快速发展所需资金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的注入,突破了高校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为高校快速扩张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

2.内部制度导致危机的滋长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均为国家所有,高等教育又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发展,于是乎就有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贷款是用来办学校,兴教育,就算今后还不起,政府也会买单的。因此,在高校扩建潮中,高校不是考虑资金成本与风险,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贷款。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贷款自然也是多多益善。

3.金融机构信贷体制推波助澜

银行贷款最为注重的是风险抵押和偿还能力。目前的公办高校,在这两个方面有着莫大的“优势”:高校作为非盈利的事业单位,其资产不能用于抵押。由此一来,银行信贷在风险抵押这一大项上就失去了评估依据,但同时也是“扫清”了相关障碍。出于规避风险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银行对企业贷款是慎之又慎,审了又审,轻易不敢给企业贷款。相对而言,高校所面临的风险比企业要小得多,因为高校绝大多数都还是国有的,并且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的对手少、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还比较低等。这样一来,高校自然也就成为了银行放贷的首选对象。

出于扩招后办学资源的紧缺,高校终于下决心迈出了向银行贷款的第一步,而对于贷款的风险,则相对考虑得较少,特别是贷款后归还本息将对高校资金安排上的影响通常考虑得不会很多。

二、高校负债对策的思考

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负债筹资是高校发展解决资金缺口的重要来源,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促进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但同时我们应看到,贷款高校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高校不能偿还到期的银行贷款甚至资不抵债,财务风险势必就会转化为财务危机,将严重影响贷款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在目前的状况下,如果完全让高校来偿还债务,是不太现实的。那么,我们认为解决高校债务主要依靠以下几种途径:政府拨款、学校自筹、社会筹款。

1.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32%,比2006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但离4%的比例尚有差距。“4%”的指标不能落实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这一比重在2004年仅达到16.5%。此外,在于财政支出结构的问题,这和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分权体制密切相关。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公共财政研究认为,财政竞争促使地方政府偏向于投入生产性的公共项目,而对于消费性的公共支出项目投入不足。因此,转化政府投资理念,将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经费真正落实到位,无疑是负债高校的久旱甘霖。

2.制定高校筹资配套政策,改善自筹环境

首先,建立高校财务预警系统,适时监控高校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是高校加强内控的措施。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务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报。具体包括:定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为高校提供现金可用度的预警信号;确定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如偿债能力、运营绩效、发展潜力等方面,建立长效的财务预警系统;结合高校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当出现风险信号时,应采取预防性控制或抑制性控制,防止风险损失的发生或尽量降低风险损失的程度。

其次,高校筹资还应严把审批关。虽然高校是办学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对贷款规模和投资项目有自,但从产权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门以所有者的身份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施监督的权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高校银行贷款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教育部和部分省市教育部门对高校贷款制定了相应制度进行规范,要求高校贷款的额度一定要掌握在可以偿还的限度之内,不允许学校用校产作抵押进行贷款,未经批准擅自向银行贷款,要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的责任。建立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的报表制度。一方面,修订完善事业(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贷款及其使用、融资租赁等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全面反映高校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专门的高校贷款及其使用情况的报表,要求贷款高校每月或每季度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贷款规模和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以便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对高校贷款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以防止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3.建立高校多元化筹集资金机制

经验表明,高教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要打破传统筹资观念,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社会投资、融资、教育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有条件的高校大胆探索股份制改革,创新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挖掘高校面向社会融资和自筹资金的能力,实现多方筹集教育资金的目的。

与企业合作,培养专门人才争取外部经费支持也是高校社会筹资、缓解债务危机的一条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在专业结构的调整方面越来越具备更大的自,利用这一优势,高校应当积极推行与企业相关的重点课程的建设,培养合适的专业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争取到企业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辅助学生的就业工作,增加学校的社会吸引力。总之,高校应当积极借鉴各种合作模式,也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产业结构和专业特长,创造其他的合作模式,以求获得更多的社会筹资。

参考文献:

[1] 李勇.预算软约束与我国高校负债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10,(4).

[2] 弭元英,张楚婕,史峰.我国高校负债风险的成因及化解策略[J].经济纵横,2009,(6).

[3] 黄秀娥.高校负债办学财务风险探析[J].财会通讯,2009,(2).

上一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下一篇: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