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项目之名

时间:2022-08-22 03:43:47

以大项目之名

投资数十亿、上百亿甚至数百亿元的工业项目,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这类项目频频出现在各地招商平台签约项目清单之中。

6月8日,第16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项目签约,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项目10个,投资总额1306亿元;6月10日,2014年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项目签约,10亿元以上签约项目51个,投资总额1040亿元;7月6日,第20届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签约50亿元以上项目12个,投资额711亿元,此外还有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

哪来的这么多大项目?

某次招商活动中,一位熟识的企业家苦笑着揭开谜底。他的这个项目,在不同的场合,已经签过好几次了,一如赶场的婚宴,婆家办完娘家办。而这种频繁的被迫“赶场”,源于各地政府的“大项目饥渴症”。

地方政府领导需要大项目,以树立城市形象,扩大就业机会,增加财税收入,于是招商引资任务被分配到各个委、办、局、处、科,甚至落实到人。年终未能完成任务的拿不到奖励,评不了先进。

利诱之下,自有投资者愿意与政府部门合作,“策划”一些大项目,在更大的领导见证下签约立项。

引进一个大项目,整个部门的任务能完成,每个人都能拿到年终奖励,领导还可能因政绩突出获得提拔。相应的,投资方有大项目护体,一来引起地方政府领导的重视,便于办理项目的后期手续,二来可以增强自己的议价能力,向当地政府争取更多的项目用地、更高额度的信贷支持。互惠互利,何乐而不为?

当然,“策划”并非凭空捏造,多数的签约项目也确有其事,但如何包装“做”大可是一门“大学问”。业内人士都明白单位产能投资估算法,按照建设产能很容易匡算出一个项目总投资,所以随意增加投资额肯定行不通。比如一条年产10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总投资做到5亿元还能够说得过去,如果超过8亿元或10亿元那就是蒙人了。要将项目“做”大,只能将建设规模扩大,开工后再以“分期”为借口缩小;或者以采用新工艺、新装备为名,让内行弄不清楚;再或者以循环经济为由,在核心项目之外,不断增加配套项目,形成一个项目包。

西北某省就曾出现这样一个大项目。核心只是一个普通的有色金属冶炼。为了利用冶炼过程中副产的氯气,配套建设了一个氯碱项目。为保障氯碱项目原料,增加了一个电石生产线。电石生产需要焦炭,又增加了一个大型焦炉建设项目。为了利用焦炉煤气,再配置一个煤气发电项目最后,该项目总投资“做”到了600多亿元。

地方政府领导在介绍这个项目时,充满得意和自豪,仿佛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大任就指着它了。600多亿,真不是一个小数,可细究项目,撇开有色金属,其最终出产的PVC、水泥等,均为市场上产能严重过剩的产品,不知如何能够盈利。与其说这是一个工业项目,倒不如说是一项形象工程。的确,如今的形象工程已经不再是大桥、大路、大广场了,有逐步变为大项目的趋势。

如果只是个虚假的大项目,在签约仪式上表演一下,倒也无妨,顶多只是个捞取政绩道具。真正危险的是那些为了做大而做大的在建项目。将若干没有技术含量、未经市场调查、缺乏竞争优势的小项目绑到一起,就是将散落的火药绑成一个炸药包,一旦某个环节风险爆发,整个项目就可能引爆,形成系统风险。

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项目热潮,着实应该多一些冷静思考。

作者为产业观察家

上一篇:超日难解债务结 下一篇:巴西式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