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时间:2022-08-21 11:57:36

浅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作者简介:刘杰(1981—),女,汉族,河南濮阳。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南大学,助教,学士学位,法学专业,研究方向:法学教学。

摘要: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权利。我国民事领域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也越来越趋于完善。而刑事领域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却一直被排斥在外,在立法上仍是一片空白。这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也不符合当今人权保护的潮流,更是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健全和司法的公正。

关键词: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概述

精神损害就是指民事主体因人身权受到侵害,从而产生一定的精神伤害的事实。第一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伤害,使其人格利益以及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等无形损害,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形式的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具体而言是由于人格权、身份权遭损害而造成精神痛苦的一种民事救济手段,其目的是保护公民不受精神创伤的权利。

二、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必要性

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是我国法律体系一致性的需要,是协调不同部门法之间冲突的需要,符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本意,更是保护受害人权利的迫切需要。

(一)符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本意

从法理上看,立法之间的关系的协调是一国法律体系完善的需要和保障,也是有效保障法律发挥其应有效力的关键所在。将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刑事领域之外,不仅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本意相违背,也与我国民事法律相矛盾。我国法律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合并审理,其目的在于方便诉讼,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减少讼累,维护被害人的权益。可现行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违背了设立该制度的初衷。

(二)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民事领域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对于损害程度更加严重的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损害却得不到赔偿。由于我国立法上的不完善,使得我国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一直得不到保护。

我们知道,从保护被害人的利益出发,应允许其就精神损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平复被害人的悲愤,抚慰被害人的伤痛。有理论认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已经承担了刑事责任,如果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对被告人就是二次惩罚。笔者不赞同该观点,刑事责任是犯罪人对国家应负的法律责任,其保护的是社会礼仪,民事责任是犯罪人对被害人应负的责任,这才是保护的被害人的利益。因此,不能因为犯罪人受到刑罚处罚就免除其民事责任,更不能免除其给被害人造成的精神痛苦。相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能使犯罪人充分认识到其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精神痛苦,才能更有利于其认识到自身的罪恶,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四、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一)确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精神损害提起的赔偿之诉,它与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毕竟有不同之处,且并不是被害人提起的所有的精神损害赔偿之诉,均予以赔偿。所以为保证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可以规定较严格的适用条件,确定适用范围,避免诉累,尽量避免附带民事的审理影响刑事的审理。

1.主体条件。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只能是被害人、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无行为能力被害人或限制行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人以及依法由被害人扶养的被扶养人。当然,这里的近亲属应限于配偶、父母和子女。

2.主观条件。在主观上要求侵权上有过错,且达到严重的程度,即主观恶性大。

3.客体条件。为避免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滥用,在对相关法律予以修改时,应采用列举的方式对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罪名和具体要件做出规定,以便于法官的实际操作。

4.客观条件。客观上要求有犯罪行为,并且由于该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精神损害,且精神损害赔偿诉讼要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附带提出。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义务主体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6条规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范围:“附带民事诉讼中依法负有赔偿责任的人包括:刑事被告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及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共同致害人;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以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其他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因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义务主体应包括: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刑事被告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被告人,应该是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义务主体。

2.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共同致害人。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有的行为人被追究了刑事责任,有的行为人未被追究刑事责任,但他们存在共同的故意或过失,他们的行为构成共同侵权。因此,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共同致害人作为共同侵权人,理应对被害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之诉承担赔偿责任,但必须坚持过错责任原则,且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是构成犯罪的行为,被害人才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

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刑事被告人或共同致害人的监护人。如果刑事被告人或共同致害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无独立财产承担赔偿责任,则其监护人应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当然,单位担任监护人的情况,则应排除在外。

4.已死亡的共同致害人的遗产继承人和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如果刑事被告人死亡,其刑事责任自然消灭,但民事赔偿责任并不当然消灭。在其有遗产的情况下,从其遗产中支付赔偿费用。

(三)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司法实践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执行一直是个难点。尤其在当前刑事领域中精神损害赔偿还没有完全被接受的情况下,执行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如果被告人本身没有财产执行,被害人的合法权利更是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可以仿效其他国家建立国家刑事损害赔偿基金,在被害人的损害无法得到赔偿的时候,由该基金予以支付。可以缓解因刑事犯罪而引发的被害人报复心理,分化社会风险,增加社会安定因素。(作者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郑立、王作堂:《民法学》,北京人民丈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21页。

[2]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75页。

[3]于晓伟:《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上一篇:浅谈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完善 下一篇:浅谈交易成本的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