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英语教学回归之本然

时间:2022-08-21 10:56:10

生本课堂,英语教学回归之本然

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化教学策略方法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首要理念,它彰显“以生为本”的特征。从学生差异化学习实际出发,“以学定教”能在满足学生不学生习发展的基础上更加主动深入课堂,提高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英语学习搭建生动平台,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达,更利于他们在获得深刻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英语表达综合使用能力。

1. 创设和谐人文情境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学

英语课堂应该是学生相互探究和交流的阵地,民主、平等、和谐应该是其中应有之义。创设和谐的人文情境,能使得学生更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环境中主动探索和积极探知,激活学习的内生动力和潜能。

利用和谐人文情境活化课堂,能使得学生带着积极主动的愉悦心情参与课程的交流探究。例如,在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2 Travelling的“Reading A: A trip to Hong Kong”的教学中,可利用挂图、投影仪等形式,向学生展示“The beautiful and wonderful Hong Kong”,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整体理解。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发挥想象,假如你就是香港当地的导游,请围绕“What are there in Hong Kong?”和“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Hong Kong?”等问题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表达。学生在彼此自由表达中畅谈认知感悟,能使得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好感和新奇,引导他们主动融入课堂。

创设人文情境课堂,使得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为丰富的感知,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知和积极交流。通过民主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话语权,使得学困生能不再惧怕表达,让他们在接受热心的帮助下积极交流。给学生一视同仁的机会,让他们在感受到相互尊重与信任氛围中主动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让他们能够有自由大胆的表达机会。

2. 围绕差异设计多元任务,帮助学生自由交际

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在尝试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更利于他们积极探究。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具有多样化和层次性的思考任务,能使得学生在掌握课程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进行合作,帮助他们开阔感知视野和思维。

围绕学生的差异设计任务,让不学生生都能够在自由交流中增强感知体验。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 When in Rome”教学中,可按照Jenny和Daniel的对话,要求学生围绕“What did you find from their dialogue?”进行同桌交流,帮助他们理解语篇表达主题大意。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就“What are characters about greets in the UK?”和“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culture of greeting?”等任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感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际,不仅能使得课堂氛围更为活跃,还能够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设计的任务应该体现多元化和差异性,即能围绕教学知识要点,能使得学生在自我参照的过程中有更多思考的机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要求学生根据实际进行自由选择,让他们能够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获得更为深刻感知。重视学生群体之间的合作,引导他们在讨论交流、相互竞赛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感知,将学习认知主动转化为实践运用。

3. 拓展语言交流总结反思,指导学生灵活运用

让学生有自我总结和主动反思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拓展延伸的过程中主动调整学习策略方法,更利于他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尝试拓展交流的方式参与学习,更利于其语言文化知识生成发展。

将情景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在带着主动尝试激情的基础上,有效互动交流,更利于他们增强感知体验。在情景活动中的实践交流,不仅能使得学生在温故中更好加深知新印象,便于他们拓宽视野思维。建议学生运用小品表演的形式,对学习认知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让他们在相互协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感知,提高英语学习综合运用能力水平。通过这样的拓展,能使得学生倍感英语学习的快乐。

总之,围绕学生的差异需求制定多元化教学策略方法,使得学生在主动接受和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获得丰富体验,有效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更多体现课程的人文性和情趣性,利于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英语课程标准(2013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

上一篇:英文报刊在高中英语泛读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与学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