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乡一体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时间:2022-08-21 04:48:42

以城乡一体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摘要:城乡关系、区域发展历来都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抉择的重要维度。鄂州市作为湖北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地区,近年来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旨在以鄂州市产业一体化为例,考察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产业一体化;鄂州市;城乡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6-1478-05

在建国初期,鉴于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国家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战略,实施农业服务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国家偏向政策,形成了垂直式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建设模式和以工业化为特征的城市经济与以传统农业为特征的农村经济相对立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由于中国未及时进行制度和政策的调整,固化的城乡二元体制和与其配套的户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城乡分割的强制性政策制度,造成城乡居民无法平等地共享现代文明成果。针对这种状况,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即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城乡一体化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它通常是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平均利润率(反映生产效率)、城乡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状况(反映社会经济联系)、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反映生活水平)以及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反映生活质量)来共同反映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出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绝不是简单的城乡同质化、所有农村城镇化。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目标不是要把农村都变为城市,不是追求城乡一样化,而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走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道路。

从2008年被湖北省确定为该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起至今,鄂州市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全市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树立了新的模板[1]。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从鄂州市产业一体化的实践和探索角度出发,研究城乡一体化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效应。

1 鄂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1.1 农业产业化逐步实现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直是鄂州市委、市政府“三农”工作的重点。近些年来,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加大的新态势。第一,龙头企业异军突起。鄂州市围绕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品精加工,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着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有基地、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4家(其中省级4家),涵盖10大类,注册资金合计达18 462.7万元,从业人数5 090人,总投资额73 554万元(其中市外资金11 440万元,占15.6%),固定资产净值

54 068万元;第二,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围绕水产、畜牧、蔬菜、林果4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建成了3.3万hm2优质水稻基地、3.3万hm2无公害水产板块基地、2.67万hm2蔬菜基地、2万hm2双低油菜基地、10个花卉苗木基地、12个畜禽养殖小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了农产品优质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第三,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鄂州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市已建立了136家农民股份有限公司、37家各类农产品专业协会,另外还有300多个农产品营销专业户,常年从事农产品经销业务的个体商贩有近万人。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基地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1.2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过去,鄂州农村的经济结构以种植粮、棉、油为主,其他产业比重较小。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明显快于农业,且第二、三产业比重越来越大。粮棉油产值产量虽然大幅度增长,但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到2007年全市现价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32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6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7%,比1978年的69%下降了52个百分点;非农行业总产值264亿元,其比重由1978年的31%上升到83%,上升了52个百分点。在非农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第二、三产业,从1983年起,农村工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推动农村经济迅猛发展。2007年农村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从20%上升到56%。农村商饮服务业比重由4%上升到12%。农业内部结构从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共同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已从30多年前的副业转变为支柱产业。近年来种植业由过去以种粮为主逐渐转变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重的发展结构。

1.3 城乡产业间有效互动

鄂州市在推进城市企业的发展链条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多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鄂州市城乡间形成了经济效益的“多赢”格局。一些企业在将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向农村转移的同时,还让众多的农民在家门口直接就业成为产业工人,使农民实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既解决了企业招工难及在城区建厂成本高的矛盾,又促进了农村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致富,增加了乡镇收入,实现了企业、乡镇、农民三方共赢。其次,提高了农民素质。城市企业向农村延伸,推动了生产要素的集中和整合,带动了农村的社会化、专业化分工,使一部分农民由第一产业转移到加工、销售、运输等第二、三产业,脱离单纯的农业种植模式,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第三,企业下乡设点办厂使乡镇闲置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带动了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1.4 产业建设投入不断扩大

在鄂州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改制以及大量引进外来资金,大大增强了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尤其是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大量外资、合资企业的入驻兴建,既引进了资金设备,也带来了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从而提高了鄂州市整体的产业发展水平。2009年,全市有亿元以上项目80个,比上年增加11个,增长15.9%。全年共争取4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274个,总投资额达到21.5亿元,争取的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2010年初确定的115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鄂州电厂二期、武大有机硅、银龙管业等35个项目试生产或投产;航宇国际商贸城、磨石山铁矿、金刚石科技园等15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华顶机电工业园、华工科技等58个项目开工建设,比上年增加11个。全年共争取国家和省发改委投资项目370个,争取到位资金7.13亿元,带动项目投资近40亿元。到2011年底全市完成招商引资总额132.9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实际利用外资完成9 870万美元,同比增长70.1%。

2 鄂州市城乡产业一体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而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加速产业结构的演进[2]。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趋势应该是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然而近年来,鄂州市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现象仍然存在。

由表1可见,一方面,从纵向看,2008~2010年鄂州市产业正处于调整之中,但总体特征始终表现为:第一产业的比重已进入“标准区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偏高,并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相对来说还偏小。一直以来,占据鄂州市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第二产业,在现阶段消费饱和、资源不足、环境恶化、金融危机等不利条件下,越来越难以为继,只有依靠现代服务业为其提高产前开发、产中物流、产后营销等专业,才能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以求得生存发展。

与此同时,鄂州市产业中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就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力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状况进而反映产业结构的生产能力。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趋势应为,随着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表2中可以看出,鄂州市在2008~2010年的3年中,第一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比重明显高于“标准区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已经比较合理,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偏低,这说明鄂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具有进一步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另一方面,从横向上来说,鄂州市产业结构与湖北省其他部分地区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同构现象严重,缺乏比较优势,竞争力尚不强。

从表3中可以看出,鄂州市与周边城市相比较而言,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一样比较突出,而第三产业除了武汉市外都明显发展不足。这样处于低端的产业结构相对缺乏竞争力。同时,这9个城市的主导产业都集中于冶金、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区域产业高度的同构现象一方面使得工业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的配置,造成生产上的简单重复,大量产品积压;另一方面加剧了低水平的竞争,使消费品市场出现了结构性过剩。

2.2 产业关联度低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和产出为联系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三次产业间及各产业部门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互为市场,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机整体。产业间关联关系的内容包括产业间的产品和服务关联、就业关联、技术关联、价格关联和投资关联。

按照产业关联关系理论对鄂州市现状进行分析会发现,一些优势产业表面上态势良好,但其上下游产业并没有在区域内形成配套和协作的关系,内部联系不紧密,产业的梯度发展格局与一体化布局框架尚未形成。例如,2009年鄂州市在出口产品中,纺织服装出口4 605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0%,全年有美阳服装、枫树线业和翔雅服饰3家企业出口过千万美元,分别为1 659万美元、1 478万美元和1 123万美元。但是美阳服装有限公司是一家中日合资企业,长期从事对日本的来料和进料加工贸易业务,成品主要销往日本、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这样一方面该企业既没有使用本土的原材料密切联系农业,也没有带动该市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日元汇率持续走低使得该公司经营陷于困境的情况下,地方商业银行也没有在资金提供和专业指导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3]。另外,枫树线业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制线企业之一,其采用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制线配套设备大多来自意大利、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没有充分显示与鄂州地区轻工业、重工业的产业关联。并且,鄂州市各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布不协调也是产业关联性低的表现之一。

2.3 产业集群有待发展

产业关联度低只是制约鄂州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一部分原因,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还需进一步引入产业集群理论深入分析。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组织,它们同处于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一般应该具备以下的特征:一是地域空间上的集中性;二是资源要素上的共享性;三是文化背景上的相似性;四是集聚产业间的关联性。波特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强调集群理论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菱形分析框架,即将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因素归纳为6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状况,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等,这些都是产业必备的竞争要素;二是需求状况,主要指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情况;三是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主要指该地区的支援产业与相关产业及这些产业所具备的竞争力;四是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支配企业的发展方向与组织管理;五是机遇,包括偶发性事件和机会对地区竞争优势的影响;六是政府的作用[4]。

鄂州市影响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因素还体现在:一是要素市场体系一体化程度还不高。建设用地管理还不够规范,土地占补不平衡。二是内需普遍存在不足。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逐年下降,而社会保障能力明显不足,使得背负着养老、上学、看病三大重担的老百姓消费能力低,特别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地区消费需求不足。三是基础设施条件滞后。鄂州市水资源丰富,丘陵岗地占耕地面积的40%,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农业耕作机械设备陈旧,农业的生产环境较差。

3 鄂州市以产业一体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3.1 促进三次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第一,鄂州市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引领城乡产业发展。改造提升冶金、建材、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鄂钢、鄂州电厂、顾地科技、鄂重等一批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带动支柱产业整体素质提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船舶工业等产业加速发展;构建工业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冶金、能源、建材、模具材料、纺织服装等5大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工业千亿元产业工程”,培育具有竞争力和较强抗风险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支撑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壮大水产、畜牧、蔬菜、林果4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发特色农业资源;加快发展项目农业,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招商引资,引进和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项目。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融合城乡产业发展。鄂州市通过出台《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在构建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休闲旅游产业体系、商务服务产业体系、信息服务产业体系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总投资200亿元的环梁子湖、红莲湖运动休闲旅游区,投资10亿元的三国吴都旅游风光带,投资10亿元的百里长港生态旅游廊道等重大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实施。着力开发农业的多种潜能,在沿路、沿湖、沿江一带开辟建设87个特色果园、菜园、花圃、鱼池等观光农业园正在抓紧建设实施。

3.2 坚持走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

华容创业园紧连葛店开发区,是鄂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园区之一,是鄂州市政府于2006年3月批准成立的。园区现有人口3.5万,工业企业3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是华容区工业经济的密集区。主要产业有高新科技、轻纺服装、冶金建材、新型墙体材料、日用轻工等。华容创业园功能分区明确,主要吸引先进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条件成熟的区域配套发展房地产)。园区充分抓住武汉产业“退二进三”和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面向武汉及沿海地区招商引资。2007年从武汉市引进总投资4.5亿元的富晶电子项目、1.2亿元的武汉市实佳机床制造项目、总投资均为1.3亿元的小港置业与巨丰物流项目等。到2012年底,园区企业总体投资规模达到45亿元,并形成年税收过百万元以上企业30余家。园区着眼于促进可持续发展,从加强园区建设管理等基础工作入手,科学合理地规划园区产业区建设,形成了同类产业相对集中、产业群不断发展壮大的新格局。

3.3 推进城乡产业间的转移扩散与承接

鄂州市按照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思路,遵循产业发展的特点,打破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区划界限,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到农村设厂。为将政策落到实处,政府各有关部门深入一线,帮助企业搞好选址、规划、立项、报批等服务,解决退城进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了工作进度。鄂州市工商联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鄂州市100位民营企业家参与联村活动,形成100个企业联系100个村格局,还积极动员担任湖北省工商联常委的8位民营企业家到鄂州考察,参与民营企业联村建设活动[5]。例如湖北瑞华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瑞法,在鄂州市涂家垴镇建立了20 hm2的中药种植基地,由当地村民负责药材种植,公司再集中收购,每公顷可为村民带来收入39 000元。目前像刘瑞法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参与的类似项目活动的已有65位,实行1个企业联系1个村,1个企业扶持1个经营户,带领广大村民增收致富。

3.4 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村

资源要素的配置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乡一体化的成功与否,关键要扭转资源要素配置总体上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大力促进资源要素配置向农村倾斜,逐步实现城乡资源均衡配置。鄂州市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村,不仅从政策环境、信用环境、科技投入、劳动要素、土地要素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而且建立通过对口帮扶和多形式、宽领域、深层次的帮扶机制,推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服务、项目等资源流向农村,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城乡资源统筹的难点、焦点、分歧点都容易集中到土地问题上。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做到既盘活土地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又避免损害农村和农民的利益,相关部门坚持做到:①城乡土地一盘棋,从规划上做到心中有数;②严守耕地红线,不能减少口粮田、保命田;③导入市场因素,科学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经营权流转要有偿进行、自愿进行、依法进行。城乡土地的合理利用,既要严守国家土地政策,又要考虑农村土地经营的变化系数;既要政府主动规划,又要导入市场元素催化;既要依法依规,又要“以地生财”。

3.5 大力发展特色中心镇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行中要注重整体规划,防止出现“城乡结合部”和“贫民窟”。要依据各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水平、居住环境、收入水平、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方面的基础条件,实行各具特色的共同协调发展。鄂州市将其10个特色中心镇功能分别定位为:段店――鄂州市三江港城组成部分,重点发展生产生活配套产业;汀祖――鄂州市东南部的农副产品集散地,重点发展冶金及机械制造业、采掘及其延伸工业,相应发展轻工业;碧石渡――鄂州市主城区南部的卫星城镇,重点发展机械、建材工业;燕矶――鄂州市主城区东部的卫星城镇,重点发展金刚石刀具加工;蒲团――以养殖业、种植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水乡城镇;太和――鄂州市南部产业服务基地和重要交通枢纽,重点发展非金属矿加工工业、农副土特产加工与生态旅游;沼山――鄂州市南部的重要门户,重点发展旅游业、农牧产品深加工业和非金属矿开采加工业;梁子镇――部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城镇,重点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水产品深加工;长港――鄂州中部重要现代农业基地,具有江南水乡特质的宜居新型城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和休闲旅游;涂家垴――以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旅游产业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城镇。

参考文献:

[1] 吴建华.鄂州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城乡建设,2010(9):54-56.

[2] 李 悦,李 平,孔令丞.产业经济学[M].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 国家外汇管理局鄂州中心支局课题组.对日出口纺织加工业还能走多远――对汇改后湖北美阳服装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情况的调查[J].武汉金融,2006(5):24-26.

[4] 唐利如.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 程水源,刘汉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上一篇:重视美术鉴赏教学 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下一篇: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