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

时间:2022-08-21 04:18:0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在实际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的主人常常被动,疲于应付。如何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尽情尽兴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展现语文教学活动轻松和谐、别致动人的无穷魅力?笔者以为,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淋漓极致的发挥。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激发学习兴趣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其方法有:

1 利用多媒体等新教学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巧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达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如《与朱元思书》《苏州园林》《济南的冬天》等课,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增强教材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改善教学效果。

2 利用图画、音乐、舞蹈、朗诵。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引导其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换一种艺术形式来理解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如把柳宗元的《江雪》画成一幅画,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谱曲,并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诵、咏唱。把古诗写成书法作品,利用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录制电脑动画等。

3 利用课本剧,将合适表演的文本或文本片段编为课本剧,使学生在排演看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受到教育。如语文教材中的《桃花源记》《我的叔叔于勒》《皇帝的新装》等,都是很好的情景剧文本。

二、巧用方法,变换学生参与的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调动一切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因素,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尽可能带领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语文。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找准“聚焦点”。如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对此文的主人公问题,我实行了“开放政策”,让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其他人的出现和活动,都是以于勒为中心、围绕于勒展开的;有的学生认为作品的主人公应该是菲利浦夫妇,理由是作者在他们身上着墨最多,又是正面描写人物,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总之各有各的观点和依据,而且兴致很高。这时,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要时刻想着教学目的,对学生的思维作必要的调控。这样既水到渠成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巧设问题,诱导学生主动参与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这就需要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如何设计问题呢?

1 问题有趣味性,吸引力要强。设计问题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通过问题把学生引入创造性思维的王国。这就要求问题要有趣味性、吸引力。

2 问题有探讨性,难易要适度。提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设计的问题不但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统一,还要有争论性、冲突性,这样才会达到提问的目的。

3 问题有指向性,表达要准确。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会规定学生思考的范围,所以教师提问对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往往有潜在的指向性。这就要求教师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讲授《孔乙己》时,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作品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刻画形象。如果我们在分析课文时把问题设计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找出文中有关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就显得呆板、枯燥无味。但是,如果问题为:“你认为孔乙己有学问吗?他为什么总舍不得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他为什么站着喝酒?他为什么活得这么穷?”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带着问题认真研读、仔细思考、积极发言,教师再作点拨,学生必会印象深刻。

四、巧妙评价,促进学生持久参与

教学实践中,随着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随着合作交流、学生互动的增强,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评价学生学习时,应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评价时宜粗不宜细,应多鼓励、少批评、多启发、少包办。具体方法有:

1 师生评价。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对优点讲足,对缺点和不足讲准,评价语气诚恳,对出现的毛病予以纠正,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评价。

2 生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可以促进他们更认真地倾听别人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欣赏别人的优点,对别人提出建议和批评,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畅所欲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评价:首先,看资源的利用是否是最优秀的;其次,看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第三,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有全员参与;最后,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有深刻性。

通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笑起来”。评价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性,可让学生自评自得,这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上一篇:中考古诗鉴赏解题技巧 下一篇:让思想政治教学折射人性尊严的“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