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新瓶装旧酒”思维的超越—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途径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22-08-21 03:34:30

传统“新瓶装旧酒”思维的超越—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途径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途径 身体在场 自我认同

论文摘要:网络时代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的冲击与挑战,在目前国内学界所提出的优化途径中尽管有着诸多有价值的对策,但也存在着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途径中必须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限度性;坚持“身体在场”的教育原则,处理好现实与虚拟间的互动关系,帮助受教育者实现良好的“自我认同”。

一、引言

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2.1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职业构成结构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达到28.8%,而这其中文化程度本科的占16. 1%、大专占18.7%。对于紧跟时代步伐的青年学生而言,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以这一群体为重要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必然要将视线投向网络,“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者们在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对策的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成果颇多。本文试图分析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众多对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是把“双面刃”,它一方面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资源,使得“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它的虚拟性及开放性却也极易对人们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网络在提供一种新的教育载体的同时,更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对此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界争论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持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利的一方认为,网络中高容量的信息环境,在时间上、空间上的自由性都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资源;网络中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创建了自由对话的平台,从而改变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向式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权威主义教育模式,促进了双方信息与意见的交流,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而网络的开放性则有利于教育者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真实信息的收集,进而能够作出迅速有效的预测和防范。此外,个性化的服务环境、多样化的服务平台满足了不同个体的需求,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深人人心。与此相对应的是,也有不少学者从网络的虚拟性等基本特征出发,强调了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网络世界的交往由于缺乏身体在场,从而使得交往主体脱离了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极易产生道德冲突、道德价值取向错位、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以及社会责任感弱化等不良现象。而目前的网络世界信息鱼龙混杂、多元文化夹杂其中,、迷信信息泛滥,随意的个性环境和缺乏理性的环境极易令青年学生沉酒其中,丧失自我。这些都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面对着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的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不能削足适履,更不能因噎废食。库尔特·卢因说过“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人渠道或者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对此,针对网络的虚拟性、瞬时性、开放性及互动性等特征,研究者们主要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探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途径及方法。

一方面,主张将重点放在“自律”上的学者们,提出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要求,并推动双方的互动协作和共同建设,从而达到教育的“合力”。他们指出,教育者应由“教会顺从”的训导者转变为“教会选择”的指导者,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主动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将自身建设成一支专业化、高效化的网上“环保”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主动培育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增强正面宣传,引领舆论导向;教育者还应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营造健康的精神环境,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并完善政治环境,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信任。此外,受教育者自身也需要自觉倡导网络“自律”精神和遵守“网络伦理”,抵制不良信息的腐蚀,积极参与营造科学的网络环境。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着重强调要从体制、法律法规的建设及加大人财物的投人、提升网络技术水平等“他律”的角度来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他律”一要靠立法的完善和及时,要加强法律法规对网络的监管,并形成制度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更要加大物质投人,广泛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更新硬件设备、提高网络技术的安全水平,净化网络空间,创造良好环境;此外还可采用实名制,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以建设有序的网络环境。而更为根本的则是要从家庭、学校、社区及传媒等大环境人手,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共创良好网络环境的大氛围。闭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途径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针对网络社会中的多种特点,学者们都能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合理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对于我们深人了解网络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与帮助有着很大的价值和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观点与论争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如下:

第一、泛泛而谈,难显实效。或由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缺乏较深人的了解,平时接触不多、研究不够;或由于缺乏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励机制,使得目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只是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附属,重视不够。虽然广大研究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目前的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网民在网络上的行为呈现出多样性及复杂性。然而目前的研究较多停留在对于现象的描述层面上,缺乏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及行为特征等的深人研究,因而提出的对策也缺乏针对性,很难收到实效。一些泛泛而谈的对策显得空洞且滞后,另一些脱离网络世界关键特质的对策则只是美好的愿望。当然,这些研究也有赖于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共同努力。

第二、观念陈旧,模式落后。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来,不少研究者的思维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大多将其视为传统模式的一种延伸或附属。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或原则等也大多是由传统工作方法改头换面而来。借鉴已有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如今的互联网世界,已非新生时对现实社会的简单虚构。虚拟社区、虚拟商店、虚拟会社等等新的名词,与现实社会的社区、商店、会社相比,他们不仅仅只是多了个“虚拟”一词,不再只是反映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模拟,更多的则是揭示出一种“异化”,是对现实社会的延伸和发展,甚至是以虚拟世界的游戏规则和道德准则对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反讽与矫正。由此,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及时更新自我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第三、缺乏立场,随网起舞。与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头换面”直接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的是,一些研究者陷人了“随网起舞”的误区。面对网络这一新生事物,不少人以为“只要是新的就是好的”,于是忽略了本该坚守的立场,随着网络的指挥棒乱转。网络世界虽然表现出虚拟性、匿名性等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新特征,然而其终究无法脱离物理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网络交往的主体也是实实在在的人。在幻像万千的网络世界中把握其本质和规律,既要以“变”的思维和“变”的目光来审视其发展,也要以“不变应万变”的沉着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教育者在思维模式上真正转变了,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新瓶装旧酒”传统思维的超越:问题中解决对策的探寻

据上所述,针对已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途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思索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对策。

首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凭虚人实”,坚守“身体在场”的教育原则。

作为全球化最显形的投影一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网络社会,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面对的不过是整个人类社会所需要解决的历史问题的一个折射。“立世德为首,立德育为先”,肩负着育人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守住“身体在场”的教育,不能“随网起舞”。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扬优抑劣,及时矫正青年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失范行为。但是须知网络生存毕竟基于现实社会,虚拟身份亦有确切所指。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遵循虚拟世界的游戏规则,以化名或匿名的身份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近距离交往的同时,更要凭虚人实,做好“身体在场”的教育。即摒弃“只要是新的就是好的”的思想,在适应时展的同时,自我反省、回归本然。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会人们怎样与世界相处、与伙伴相处、与自身相处的实践活动。正如高德胜所说:如果学校教育能够回归本然,在教育过程中使每个人建构好自身,学会与自己交往和对话,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网络空间中迷失自我,动辄着火的缺陷。我们承认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根本不同,也承认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品质不可能完全迁移到网络空间之中,但我们同样不可否认真正的德性所具有的穿透力和持久性。学校教育要由教育引导向教育关怀转变,由读写算的技术性工具性职能向教会学生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然社会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的物品及关心知识和学问等方向转变。也惟有如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化为“看不见的手”,真正做到“净化网络环境”,当好“环保工人”。

其次,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限度,在实际教育中量力而行。

在探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如何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转变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克服“新瓶装旧酒”的懒惰思想。面对一个新生的事物,借鉴已有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是毕竟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和掌握网络空间的思维逻辑和客观规律。万维网的发明者伯纳斯·李曾阐述道:从原理上讲,要使网络成为一种普遍的资源,就必须使其毫无限制的发展。而从技术上讲,如果有任何控制中心的存在,它就会立刻成为限制网络发展的瓶颈,这样网络就永远也不会发展壮大。人出于社会关系、劳动及需要的本质而寻求人际交往,互联网最大的长处莫过于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资源交流、共享的需求。人们上网是为了消费信息或在娱乐、消解信息中获得愉悦和满足,几乎没有人上网的目的是为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据在大学生中调查,经常浏览网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者仅占6. 8%,有时浏览者占25. 8%,偶尔浏览者占38.7,从未登陆过的占28.6%48.1%的学生从未听说过学校有关党的知识专题网站,26. 4%的学生听说未访问过,23肠的学生听说过并只在组织活动时才有2.5%的学生访问过。川这组调查数据充分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效果不佳,也对我们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阵地,引领舆论导向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毕竟网络世界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信息主义,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世界的逻辑规则必然会被网民所冷落。思想政治教育亦有自己的规律和前提,在强大的信息网络面前既不能“随网逐流”更不能包办一切,应该量力而行。举例来说,“实名制是反网络的,与网络的本性不符,也与大多数网络行者的需要相悖,强行推行的结果只能是毁灭网络。就好像都市是一个陌生人的世界,在陌生人的世界里生活的好处是自由,没有熟人社会的处处约束,坏处是孤独和冷漠,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但我们不能因为都市生活的孤独和冷漠而让都市中的每一个人在胸前插上自己的名卡。

最后,还必须要做好现实与虚拟间的互动,帮助实现“自我认同平衡”。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为人们提供了扮演区别或超越现实生活中“真我”的“类我”,“超我”等多重身份的可能性。匿名性的网络交流机制使人们可以暂时放弃现实社会的角色,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塑造一个理想中的“自我”,但是这种“放弃”毕竟是不可持续的,人的生理需要,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无法完全脱离物理空间。于是在现实与虚拟无法重叠的地方,人们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弥补了两者之间的隔阂,实现了自我希望中的角色扮演与身份认同。这一行为不仅是场发生于网络空间的想象力互动,更为重要的是对现实社会中寻找自我确认感、被需要感与归属感等心态的反映。“不管是现实中的人还是网络中的人,都永远是未完成和未定型的,人的存在就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的可能性的过程。”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推动虚拟与现实中不同身份认同的渐进性归一任务。而归根结底的任务还是在于现实社会中的身份确认和自我价值认同。它可借助知、情、意、信、行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尽量弥补虚拟世界中局部身份交往带来的“碎片化”影响;也可借助“化名”的虚拟身份,在互动的过程中以自身的魅力逐渐凝聚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并慢慢地环绕着这个代号形成一种信任机制的担保和推荐,以推动网络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但不管怎样,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取得自我认同的平衡,将是新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未来高度发达的虚拟化人际交往中需要面对的重大议题。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大潮的大背景之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成一种作用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之间的桥梁。它为人们弥补现有教育的不足提供了平台,也为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拓展了空间。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途径还需要我们在现实与虚拟的互动之间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立足点。

上一篇:“找法”与“造法”的方法——装修他人房屋案... 下一篇:浅析自我认同及自我认同危机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