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的绘画性

时间:2022-08-21 09:25:47

浅析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的绘画性

【摘 要】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通过主题暗示与心理联觉想象,便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并显示出某种程度的对应性特征,本文试图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穆索尔斯基所创作的标题钢琴组曲进行论述,分析其作品中体现的绘画性美学特征

【关键词】穆索尔斯基 图画展览会 画面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音乐本身是一门抽象的艺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不擅于描绘具体形象,固对形象的描绘只可意会,但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采用标题音乐这种形式去引导听众,实现了音乐与绘画的高度契合,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自身与俄罗斯民族其他音乐家创作风格上不同的一面。

一、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创作的美学思想基础

19世纪后期,在俄罗斯音乐创作领域,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盛行。车尔尼雪夫斯基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创造性地应用于美学和伦理学,批判了黑格尔的“美是理念说”的唯心主义实质,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重要命题,认为“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在艺术对现实的关系这个美学基本问题上,他坚持“现实生活高于艺术,艺术的目的和本质就在于再现生活。”

莫尔斯特・穆索尔斯基作为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重要代表,作为俄罗斯“强力集团”中思想最激进、最有创新精神并且最富有成就的成员;其世界观和艺术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哲学、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而民主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及原则也使得他的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显现出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并且带有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特征。正如宋永莉女士、陈烁等人所认为的一样,这首钢琴组曲的创作形式和特点绝非作曲家偶然拾得,而是因为穆索尔斯基与哈特曼立足在现实主义美学观上的艺术共识,才有了在音画交融上的契合碰撞,才有了这部传世不朽的佳作1。

二、绘画性特征展现的基础――完美的形式框架

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是1874年作曲家观一位亡友建筑师――加尔特曼的“图画展览会”后所作,也是穆索尔斯基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从观展览到创作完成前后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可谓一气呵成。套曲由10首小曲组成,每首小曲都各自描写一个特定的景物并分别附有标题,并用一个“漫步主题”贯穿成为整首作品。

受现实主义美学创作观念的影响,穆索尔斯基这首作品极力想传达自己在展览会上漫步观赏各种画面的情景,全曲在结构形式上的安排便充分展现了这一点。整个作品的布局采用回旋性结构原则;漫步主题即为主部,其它各乐章为插部。其中主部漫步主题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展开与变化,暗示了作曲家观赏不同图画时的心理情绪状态;这样安排从内容上不仅逻辑地表现了在展览会上从一幅画走向另一幅画漫步观赏的情景,也为更细致为展现各幅画奠定了基础;“从结构上更巧妙的利用了回旋性结构原则特别适合进行材料的综合与动力消解以及表现不同场景的对比、并置与综合描述的优势,既能通过主部的连缀贯穿将全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又能通过插部把风格各异多个主题大胆表现出来,堪称完美2。”

三、音乐的绘画性

音乐作品的内容有音乐性内容和非音乐性内容,穆索尔斯基的这首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非音乐性内容中绘画性内容的突出表达,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来谈谈它的绘画性。

1、标题性的音乐形象

音乐并不能直接揭示绘画图像。依据联觉的规律,长时值、大力度的音响可以使人产生“大”的视觉体验,短时值、弱力度的音响可以使人产生“小”的视觉体验,但不能获得直观性的图像体验,要获得视觉性的形象,需要借助辅助中介,而标题便具有这种恰如其分的指引作用,借助标题音乐这种形式便可促进听众在文学性的标题下获得图像联觉。正如李梦婷在《乐中之画-图画展览会》中所说的“音乐的听觉特征决定了它不能直接描摹视觉对象的形状轮廓,而形状轮廓是视觉对象识别中最重要的信息,所以,标题就成为听众把音乐与具体表现对象挂钩的重要辅助信息。”作曲家创作时很好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借助文学标题为听众图像联觉指引了方向。

如第一首《侏儒》,如果不借助标题这一因素,听众更多的是会联想到某些滑稽不对称事物,或是一些曲折的线条,但有了标题的提示,很快就会使人联想到侏儒走路颠簸,一瘸一拐的姿态。(如谱例1所示)

2、线条性的旋律

张前在《音乐美学》中讲到:“线条可以说是音乐中最主要的绘画性因素。”的确,旋律就如同画家笔下起落有致的横向线条一样,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只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绘画中的线条与音乐中的线条是不同的,绘画中的线条是构成具体可见的视觉形象的基础,而音乐的线条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线条,人们并不能在音乐的旋律线中感知到某种具体的形象。所以,穆索尔斯基在这部作品里也并非描绘出加尔特曼展览会上画作的具体形象,而更多的是表现画作的抽象性特征。

如在第五首《未孵化出来的小鸡的舞蹈》中,作曲家利用机械的声音惟妙惟肖的模仿了自然的声音,模拟了鸟儿欢快愉悦的大致情绪状态,并由此让听众联想起一组组动态的图画。特别是乐曲一开始的旋律采用带装饰音的和弦在高音区以明亮的音色跳跃行进,模仿了鸟儿们叽叽喳喳、欢快的叫声,也让听众联想起一幅百鸟朝凤的欢快景象。(如谱例2所示)

再如《未孵化出来的小鸡的舞蹈》的中部主题旋律采用连续的三度音程长颤音,十分活泼灵动,如同演员在蛋壳模样的衣服中有点滑稽的踩着节奏旋转,这让听众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在看一段优美的舞蹈。(如谱例3所示)

3、造型性的节奏

有人说最原始的音乐便是节奏,这句话不一定正确,但至少肯定了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的确如此,节奏不仅可以表现人的心情,也可描摹物的状态,例如玛祖卡、爵士乐、新疆舞曲、圆舞曲中所使用的典型节奏型;此外,节奏的强弱对比也能形成一种远近的空间感从而达到为音乐造型的目的。穆索尔斯基对于音乐节奏的运用炉火纯青,在利用不同的音乐节奏展现不同的音乐气氛,表现不同的音乐分割方面十分得心应手,一切都能运用的恰到好处,最独特之处在于其对节奏的速度表现和节奏型的创造性使用。

如谱例2《未孵化出来的小鸡的舞蹈》中,采用带倚音的二八后空的节奏型, Vivo leggiero的速度,跳音奏法,再配上力度上的强弱对比,使得音乐就如同鸟儿们蹦蹦跳跳的歌唱,向我们展现了鸟儿由远及近飞来这一的动态图画,充分展现出了雏鸟们生气勃勃的一面。

再如第六首乐曲《两个犹太人》中作曲家采用对比复调的手法,高声部重复性使用带倚音的三连音和音阶的不断下行,表现了胆小的穷人见到凶神恶煞的富人后唯唯诺诺的神态;低声部则采用平稳舒展的节奏、弱的力度,展现了富人肥胖傲慢的形象。(如谱例4所示)

4、色彩性的和声

穆索尔斯基在和声运用方面的匠心独具主要体现在和声的色彩性运用,他虽未抛弃传统的功能性和谐和声,但已不受传统和声的局限。如《古墓》这首作品,b小调,变换拍子,慢板,开始时采用一连串不协和和弦营造出一种令人恐惧的氛围,再加上持续的低音下行,恐惧的气氛越来越重,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大量运用离调和弦也使得音乐十分阴森低沉,同时配合频繁的力度对比让人感觉无比朦胧和诡异,如同电影里黑夜中的古墓散发着阴冷寒气的场面。(如谱例 5 所示)

再如在《未孵化出来的小鸡的舞蹈》中,最后使用功能性和声的变格终止,这种和弦采用和声大调省略三音的降六级增三和弦,色彩明亮并且十分具有张力,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小鸟儿们叽叽喳喳的画面。

四、结语

音乐与绘画是两种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借助指示性标题和音乐形式这一外衣,努力挖掘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利用旋律的线条感、节奏造型感、和声色彩感等使得这种对应、共通之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向我们描绘了展览会上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开创了将绘画艺术与钢琴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是音乐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注释:

[1] 宋永莉.《画中音、音中画――论《图画展览会》组曲中穆索尔斯基与哈特曼美学观念的契合》【j】.音乐创作.2007-11-08.陈烁.《音乐中的图画 图画式的音乐”――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04-10

[2] 陈馨婷.《继承与超越――展览会上的图画,创作特征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03-25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张前、王次荩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3]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学案导学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