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研究

时间:2022-09-19 05:26:38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 为了提高高中生对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美术欣赏教师应运用音乐、多媒体和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更加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和模糊教学法。灵活多样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关键词: 高中美术欣赏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 探究式教学法 模糊教学法

美术欣赏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升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开阔艺术视野、陶冶思想情操的功能。但是在高中教学中,存在着美术学科被定位为从属学科、美术学科功能被弱化、美术教学模式过于单板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造成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没有兴趣。因此,高中美术鉴赏教师要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情境创设法

为了更好地呈现美术欣赏教学内容,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常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情感和美感的生动形象的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常会运用以下方法来创设情境。

(一)用音乐来创设情境。音乐是人类的灵魂,使人大脑皮层松弛,产生舒适的愉悦的情感,激发人的想象力。如在讲授《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时,可以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使学生产生恬静、悠远和宁和的感受,激发学生产生对月夜的丰富想象,营造出静谧的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气氛。再用清代画家金农作品《月华图》和凡・高作品《星月》做比较,从而导入新课,问:为什么每个人对夜晚的感受不同,为什么金农和凡・高对于同一主题的绘画有如此不同的表现形式?得出结论:每个艺术家都用自己独特的手法表现自己独特的视野和感受。其中,音乐起着调节美术欣赏课程的气氛,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作用,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如讲授《从传统到现代》,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赏析美术作品,从而学会解读现代主义美术作品。为了突出美术“现代化”,我运用多媒体展示年代久远的作品和现代作品,这样就直观形象地把作品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艺术作品比较的平台,有效地消除了教师单独讲解的枯燥无味,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细致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思考“美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现代和创新的”这一问题。

二、探究式教学法

(一)放下教师权威,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里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要言听计从;教师是“一言堂”的掌门人,学生要被动地接受。探究式教学法要避免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模式的弊病,教师应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与学生平等对话,消除学生心中对教师的恐惧感和紧张感。只要这样,学生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才敢自由自在地探究和创造,才会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探究氛围。

(二)激起探究欲望,掀起好奇之心。首先,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高中生独特的年龄特征精心挑选并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其次,教师选用的教学素材必须跟设置的问题有一定的联系,必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才能既让学生可收,又有探索的空间,激起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引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好奇心。

(三)选用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就和小组协作等是探究式教学经常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更好地运用教学组织方式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而定。如我在讲授《通俗的浪潮》时,灵活组合教学组织形式。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让同学们对探究的话题展开集体讨论;其次,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督促每个小组去查寻资料;再次,各个小组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归纳总结形成最后的观点;最后,每个同学对这些观点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模糊教学法

鉴于美术作品本身有其独特的模糊性的含蓄美,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模糊教学法确有必要。所谓的模糊,是美术作品中不稳定、不确切、不清晰的地方,模糊教学法是教师有意地创设模糊,有意地“犹抱琵琶半遮面”,有意地激起学生的思考,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人们对这幅画充满了疑问,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莫衷一是,有人觉得她笑得忧伤,有人觉得她笑得揶揄,也有人说她笑得温柔,更有人说她压根没有笑;与此同时人们也对蒙娜丽莎死因和遗骸存在疑问。当我在把这些模糊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时候,没有一字一句地讲解,没有精确地解释,但学生对艺术作品整体的直观的感悟提升了,对艺术作品欣赏和品鉴力提升了。这样使学生体验到艺术作品中的意境,更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咀嚼和品味。为了更好地运用模糊教学法,我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一)调控模糊程度原则。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定模糊度。模糊教学并不是全部模糊,一些既定事实性的教学内容,是不允许模糊,要讲究清晰度的;一些颇受争议的个例的教学内容要适当模糊,让学生认识到一些艺术作品不是“非此即彼”的欣赏和评价标准,领悟到世界的多元化。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恰当地设定模糊度。对于跟学生生活、学习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教师可提高模糊度,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跟学生生活、学习偏离较远的内容,教师可降低模糊度,避免学生百般探索而一无所获,避免学生产生消极失望的情绪。

(二)擅用评价原则。模糊教学具有模糊性,模糊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模糊,还体现在评价体系上的模糊。如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时,由于性格、气质和生活阅历不同,学生会产生多元的解读和多层次的评价,教师就不能把唯一的评价标准强加于学生,应该尊重模糊教学的模糊评价性特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和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在模糊教学的课堂上畅所欲言,才敢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去欣赏艺术作品。

(三)知识共鸣原则。模糊性教学不是让人捉摸不清,要讲究知识的共鸣。当师生共同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时,老师要理解学生表达的意图,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继续积极地参与美术欣赏;学生要理解老师表达的意图,这样才能让老师摸清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艺术欣赏水准。师生双方处于“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时,模糊教学才会产生思维共振和知识共鸣,才会促使学生挖掘艺术作品创作的真正含义,才会促使学生把握艺术创造者细腻的情感。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欣赏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教学有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知识经验;教无定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风格和学生特点等因素,灵活多变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贵在得法,就是将情境创设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模糊教学法等教学法恰如其分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真正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跃庆.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J].南京:中国美术教育,1997,(5).

[2]钱初熹.探究型的美术欣赏教学[J].南京:中国美术教育,1998,(1).

[3]汪刘生.模糊教学艺术的审美阐释[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1996,(4).

[4]肖兴政.对“模糊教学法”的构想[J].沈阳:辽宁高等教育研究,l996,(4).

上一篇:浑圆厚重话唐瓷 下一篇: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大处着眼”和“小处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