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潮汕民系的文化性格

时间:2022-08-21 06:33:33

浅析潮汕民系的文化性格

摘 要: 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支独特的地域文化。潮汕人以“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闻名于世。本文从潮汕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因素入手,分析了“东方犹太人”的文化性格的表现形式和形成根源。

关键词: 潮汕民系 潮汕人 文化性格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临南海,北接福建,面积11346平方千米,主要包括汕头、揭阳、潮州在内,也包括梅州、惠州、汕尾以“潮汕话”为交流语言、沿袭潮汕民俗的部分地区。潮汕文化是一种以潮汕地区为主体的地域性群体文化。它起源于先秦,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创新于近代,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与内涵。潮汕文化,以海洋的气息、自强的精神、精细的品质等鲜明的文化性格,吸引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一、海纳百川――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

(一)经商传统

自中唐以来,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了向海洋发展的倾向,尤其是到了宋代,政治经济重心向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使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迅速增长,一跃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基地。在此种向外扩展形势的推动下,地处东南一角的潮汕地区也不甘落后,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潮汕地区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优良的港口,具备了发展海外贸易的先天条件,形成了潮汕文化有别于其它内地文化的经商传统。据记载,当时有不少的番商来到韩江三角洲从事贸易活动:“任番商列肆而市”,“番商满载潮州陶瓷,乘槎浮海而去”。

除此之外,潮汕经商传统的形成还得益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据史载,仅汕头开埠后几年时间里,潮汕地区的商业发展与日俱增。有商号4万余家,从商人员数十万。抽纱业成为潮汕新的支柱产业,形成了40余万的抽纱大军。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潮汕向海外移民经营工商业者多达140万人,而到1949年,全潮汕地区总人口也不过400万人。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新建4000余栋楼房,形成以小公园为中心,拥有3500家商号的南中国繁华商城。汕头,“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吞吐量居全国第三位”,是国内外著名的商埠,以至于恩格斯曾盛赞汕头是远东地区“唯一有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二)探海意识

黑格尔曾经指出,航海是一项极具冒险性的活动,而东方的海洋更是时有台风肆虐的暴风之海,航行十分危险。但是,中国闽粤沿海一带的居民,就善于勇敢地探索东亚与南亚海域。隗芾先生在《潮人与市场》一书中指出,中国的海洋文化在潮汕。虽明清时期有海禁政策限制,但迫于当时人多地少的社会现实,还是有大批潮汕人走出国门漂洋过海寻求生计。

拿妈祖庙在东方的分布来说,东南亚与日本、韩国都有妈祖庙的建筑,无不反映了潮汕人勇敢的冒险精神及其在征服海洋方面的努力。实际上,潮汕人勇敢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其精神信仰妈祖是分不开的,他们的探海意识也是环境使然,与生俱来。

面朝大海,潮起潮落,从古到今,潮汕人同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而这也逐渐形成潮汕民系的特有风气――“见世面”。滔滔的大海总是激起潮汕人的心理冲动,大海就是他们的梦想,向大海“讨生活”、“求馈赠”是出于生存的本能。由于长期与风浪搏击,潮汕人逐步形成了崇尚流动的灵活性和富于冒险的开拓精神。他们相信“爱拼才会赢”。从昔年一只竹篮、一条水布“去过番”,到现代社会的“赤手空拳打天下”,潮汕人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闻名遐迩,而这种海洋文化的特征和意识也一直延续到现代。

(三)敬畏海神

潮汕人信神意识浓厚,神明众多。究其原因,还要追溯到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靠打鱼和狩猎为生的潮汕先民,外出的危险性和偶然性都很大,在海上漂流,九死一生,家里的父母妻儿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明的保佑上,企求海神妈祖能保佑他们平平安安。每逢年节,妇女们便会挑着祭品到附近的神庙拜祭,目的是得到神明保佑,发财、去疾、平安,在他们眼里,多拜一个神多一份保佑,就等于多了一份保险。只要能换来平安健康,多叩一下头,多念念求神拜佛的吉祥话,没什么损失。于是城市乡村,寺庙林立,香火不断,而最受人尊敬的,莫过于妈祖了。

妈祖不是神,历史上确有其人。妈祖本姓林名默,人称默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廿三日生于福建莆田湄州湾贤良港渔村。传说她自出生至满月都不啼哭,父母便给她取名默。她自小聪慧,曾从师读书,过目成诵,晓天文、熟水性;懂卦爻、知医理;心地善良,且有神力,曾多次搭救遇难船只。于是,她成为船民趋利避恶、逢凶化吉的希望而倍受爱戴。28岁时身亡,因多行善事被尊为神。此后便传诵她在狂涛中乘席渡海拯救海难和神灯引航等感人故事,被视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榜样而千古传颂。后来,人们对妈祖的信仰已远远地超出了消灾祈福的意义,而是对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诸如“行善助人”等品质的追求与膜拜。

二、自强不息――自力更生与团结互助

(一)靠自己骨头生肉

汕头“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种精神的形成有着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清代中叶,汕头开埠之前,澄海的樟林港被誉为粤东地区对外贸易的“通洋总汇”,对外通商的红头船云集,潮汕的先民一批又一批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经商谋生。据考查,从乾隆至咸丰期间,单从樟林港乘坐红头船出发到泰国的,就达到150万人。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先民乘红头船走出潮汕谋生,对这个族群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他们面对海洋,开阔了视野,舒张了心胸,眼光放得更远。先民们乘红头船出海,首先面对的是海上航行的艰辛,他们临危不惧,顶风而上,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才能战胜滔天巨浪,抵达希望的彼岸。来到异国他乡,举目无亲,什么都是陌生的,必须从零开始。潮汕先民们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必须艰苦奋斗,才能站稳脚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都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

著名潮商李嘉诚先生14岁丧父,独自挑起家庭重担。他当过学徒,做过推销,为了学艺甚至在意大利做非法劳工。据其员工所说,他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他总有危机感,而能让他平衡危机感和内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里头创造出公司的逆境,等他做好准备,逆境来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机会。可见正是由于他本人自强不息、刻苦钻研的精神,为他赢回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才会有一代潮商的传奇人生。

(二)一世人是潮汕人

潮汕人创业奋斗,首先是从祖宗认同、群体认同开始的。潮人每到一地,往往借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成立组织,相互照顾支持,协调彼此间的关系和事业的发展。潮汕人这种注重团结、注重协作的精神在近代潮商中得到充分体现。随着潮人奔走外地,尤其是往来海外,这种认识更进一步得到强化。凡潮人所到之地,均有同乡会、联谊会、宗亲会、商会等组织,形成了强大的“潮汕帮”。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潮商。潮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潮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以至世界各地,成为当地拥有巨大产业的商帮。

这种寻根问祖的意识,来源于潮汕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历史传统。历史上,潮汕地区自唐代开始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从南宋以后,比之中原其它地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传统的宗法观念,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在潮汕人心中根深蒂固,潮人“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更是与儒家所倡导“男耕女织”的思想不谋而合。究其原因,首先,潮汕地区绝大多数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原移民,尤其在北宋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这就加深了儒家文化对潮汕地区的影响。其次,在历史上,潮汕地区的历任官员,有意识利用“韩文公(韩愈)”这面大旗,大力倡导儒家学说,大兴儒家教育,以儒家思想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再次,潮汕地区远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而又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处岭外,交通方便,思想上“传不进来,飞不出去”。最后,本身厚重的儒家文化对新思想的排斥,造成潮汕人接受新思想举步维艰。在必须寻找信仰依托的情况下,儒家思想成为唯一的选择。

儒家思想对潮汕人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首先,潮汕人重亲情重家庭。有“侨批”为证。潮汕“侨批”,俗称“番批”,是指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由专人带回家乡的汇款凭证。侨批的目的,是养家糊口。尽管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却人人一样地存着一种发自内心、难以自制的冲动,这就是初抵目的地即想寄款回家。除此之外,潮汕男人的“顾家”,潮汕女子的温恭贤淑、相夫教子的品质也为外地人交口称赞。其次,潮汕人乐善好施,办学建堂的事例不胜枚举。漂洋过海的潮汕人衣锦还乡后总不忘回故地寻找旧亲古祠,认祖归宗的同时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最后,潮汕人的团结力和凝聚力也是有口皆碑的。一句“胶己人”,一壶功夫茶,总能找到一大帮“兄弟姐妹”。

三、精益求精――精细文化与精明潮人

(一)地理环境赋予了潮汕社会生产的精细性

潮汕农业生产的发展一直受到人多地少的制约。这就迫使潮汕人思考着如何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把潮汕人逼上了精耕细作的道路。“为了更高产量的农产品,农民在有限的耕地上投放了更多的劳动力,甚至不惜用绣花的工夫来种田,把传统的精耕细作推向极致”。于是,“种田如绣花”成了潮汕农业生产方式的最突出特点。在绣花式农业的陶冶下,潮汕商人从实际出发,寻求并实行“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之道,向“精”字发展。由于缺乏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大工业作背景,潮汕传统的商贸大多是小字辈、小商小贩。但是,他们从小做起,点滴积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因此,长期的商贸活动,使潮汕人精打细算,苦心经营,锤炼出精明能干的素质。

(二)精细的社会生产培育了精明的潮汕人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造就了潮汕人的务实精神,陶冶了潮汕人精明的文化心态;而商贸活动中的精打细算,也培育了潮汕人精明的商业文化性格。手工业生产的发达,陶冶了潮汕人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推陈出新、不断创造的积极向上精神。曾有人作比较后认为,上海人精于算计,但他们是越算越小,潮汕人是越算越大;客家人也精于算计,但客家人长于从政,多高官政要,潮汕人长于经商,多工商巨子。这种精细和精明的个性也正符合现代商业社会的“数字管理”风格。潮汕人有时非常慷慨,有时又精于计算。他们为了赢得顾客的好感,常常让小利,吃小亏,这样回头客自然就多了。但是有时在谈判过程或讨价还价过程中,他们却非常仔细,对于利润的一分一厘,都计算得极其清楚。精细和精明并举是潮汕人善于做生意的诀窍之一。

(三)精细的社会生产造就了潮汕传统文化的精细性

潮汕民系文化性格中,最能区别于其他文化且最具深刻内涵的,可用“精细”二字概括。农业的精耕细作,手工业的精雕细琢,商贸的精心经营,饮食的精工制作,艺术的精益求精,无不与“精细”相关。

说起精雕细琢的建筑,不得不提陈慈黉故居。它以潮汕典型的驷马拖车为主体,其建筑风格独特,糅合中国与西方的建筑特色。其基本结构,屋内的木雕及石雕均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宅内四周配以双屋的楼房,并点缀有亭台阁、通廊天桥,而且故居内除了雕梁画栋外,更贴着绘有东南亚各国风情图案花纹的墙砖和地板砖,使整个建筑物显得既古朴典雅,又无不精雕细琢。

提到精美绝伦的工艺,潮汕木雕以其鲜明的风格享有盛名。在潮汕地区,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人们随处都可以见到精美的木雕。所以,潮汕又有“木雕城”之誉称。

再说到潮菜,更是一绝。潮菜起源于汉代,发展于盛唐。唐代韩愈曾对潮菜赞叹曰:“……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至明末清初,潮菜进入鼎盛时期。近代,由于潮籍华侨的往来,潮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东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名菜之一。

总之,精细的社会生产培育精明的潮汕人,而精明的潮汕人在精细的社会生产中创造了精细的文化。

四、焕发新生――放眼全球与扬长补短

发展新时期的潮汕文化,必须有放眼全球与扬长补短的意识:首先,潮汕人要有全球化的视角和更开放的心态。儒家思想给了潮汕人过多的血肉相连的血缘、地缘的认同感,也导致潮汕地区较浓的排外意识。在文化上又表现为过于保守,重经验重传承。如潮汕人习惯张口就说潮汕话,单纯语言就构成一个难以逾越的文化门槛。只有摒弃保守排外的观念,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外来的文化,树立合作共赢的思想,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建立起更加广泛的合作关系,才能取长补短、共生共赢。

其次,潮汕人更要有扬长补短的决心,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精益求精,要继续发扬,但是,不可否认,潮汕地区有很多过时的礼教与习俗要摒弃和淘汰,如重男轻女的观念、浓厚的家族观念等。只有摒弃文化上的一些老套路旧思想,才能吸纳更多更好的新思想,弥补文化的落后性和封闭性,使潮汕文化在新世纪里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君芳.南海之滨的潮汕文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VOL26,(1).

[2]陈友义,张妍瑾.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及其历史启示.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VOL21,(4).

[3]黎海波,孟广军.潮汕文化中发展海洋文化的优势因素.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4]庄群.“红首黑睛辛血染 板楼蛮曲客思悬”红头船述略.新华网广东频道,2007,(13).

[5]陈国庆.潮汕文化心理在潮汕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韩山师范学院,1999.9,(3).

[6]吴润填.侨批――潮汕文化底蕴的折射.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7]陈友义.试论地理环境对潮汕传统文化精细特色的影响.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VOL18,(4).

[8]朱江.以时念塑造新的潮人精神.同舟共进,2008,(1).

上一篇:审美与道德在艺术价值构成中的关系 下一篇:《应用写作》教学困境及对策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