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中的“现场观察”

时间:2022-08-21 06:29:37

新闻摄影中的“现场观察”

2008年3月25日,第四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培训中心落下帷幕。64位国内外摄影师的78幅(组)作品分别获得8类16个奖项。陈庆港、郝笑天、李含军、张村城、李强、赵亢等是本届大赛获得金奖的中国摄影师。一张张富有震撼力的新闻照片,无不传达出作品所表现题材内容的相似性:关注“人”的命运变化和生存状态、人的情感和生存价值。然而在反映战争冲突、灾难、疾病等题材的“黑镜头”背后是新闻记者超强的观察体验,凭借着“最敏锐的洞察目光”记录下了一个个永恒的“典型性瞬间”。一张张极具视觉张力的图像见证的是摄影记者的现场观察能力,本文结合本届华赛典型获奖作品来对新闻摄影现场观察进行一次梳理与总结。

新闻摄影现场观察与选择

新闻摄影现场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一般观察,它要求摄影人凭借新闻意识,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来审视事物的新闻价值,通过脑力和眼力相配合来发现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现有新意、表现力和精神内涵的新闻摄影题材。

新闻摄影的现场观察与选择是拍摄的第一步骤。根据突发与非突发新闻的特点,观察的时间可长可短。只有观察和选择到了位,捕捉抓拍才能到位,才能得心应手。它要求新闻摄影创作者根据新闻现场的情况和题材的特点,仔细察看新闻中心人物、现场其他人的个性特征、人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题材不同观察的着眼点也各有侧重。一般来讲,在突发性现场应注意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相抗衡、对峙、冲突等惊心动魄的气氛。如战争灾难类金奖作品《贝・布托遇害后》,在一场自杀式爆炸袭击中,贝・布托被杀死,她的许多支持者非常悲伤,贝・布托的死导致了全国性的骚乱,巴基斯坦未来局势堪忧。这幅画面中一男子目睹爆炸惨状悲痛欲绝、痛不欲生的神情深深打动了观看的每一个人。盖蒂图片社的摄影师约翰・摩尔正是抓住了突发性现场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相冲突所带来的惊心动魄。给这幅照片增添了心灵震撼的力量。此外,新闻人物现场肖像摄影应着重观察人物的内在气质、心理活动和在新闻现场因心灵撞击而闪现的喜、怒、哀、乐、惊、恐、悲等表情、姿势、动作等。如华赛新闻人物类单幅金奖作品《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肖像》,《时代周刊》摄影师普拉东就是在新闻摄影现场观察中抓住了普京的内在气质和心理活动,让欣赏者通过照片形成心灵的碰撞,透过照片中普京的神情来猜想隐藏其背后的诸多秘密。还有,对于观察可预知新闻,摄影师则应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与新闻事实相符合的动态形象。在战争灾难类银奖单幅作品《痛失亲人》中,我国摄影师纪力元抓拍到沈阳一男青年跳楼轻生的动态瞬间,记者得知此男青年因与父亲吵架后爬上8楼广告牌欲寻短见。家人苦劝9小时也没能改变他的轻生念头,摄影记者凭借可预知性第一时间“抢先到位”的意识,捕捉到男青年在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唤声中跳楼身亡的一刻。对于新闻的可预知性,摄影师捕捉到了悲剧发生的瞬间动态,在慨叹、惋惜、发人深思的同时,使观众了解图片背后更深层的意义。

新闻摄影现场观察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作为一名新闻摄影工作者,站在哪个立足点上进行摄影观察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能否发现新闻题材和如何发现画面形象的问题。通常我们面对有价值的新闻场景视而不见,其主要原因并非文化素质低下造成的,而是摄影观察的立足点有问题,其立足点错位,必然导致新闻价值取向错位。所以我们的新闻立足点就是要带着社会责任感,站在社会的立场上,用新闻摄影的独到眼光来观察分析事物。注重自己新闻意识培养、形象感应力的培养和形象转换的经验积累,把握住有价值场景的典型性瞬间,运用抓拍等手法迅速地将新闻现场形象转化为画面形象。

世界之大,摄影人的目光扫向何处才能发现新闻呢?这便涉及新闻摄影现场的着眼点,作为一个摄影探索者如能寻找其着眼点,即可有的放矢地注视世界关键环节的变化,及时发现并捕捉新闻事物。华赛所有的获奖作品都着眼于人生、社会和自然这三个方面,现场观察的着眼点也是这三个方面的细化。

在新闻人物类获奖组图银奖《运河挑夫》、优秀奖《重庆矿工》中,我国摄影师李欣拯和王桂江以其强烈的民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把新闻观察点投射到杭州城北码头的挑砖工和重庆煤炭工人身上,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体察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一张张令人震撼的图片背后是新闻摄影记者对社会最底层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物的关注,无不渗透着现场观察中摄影师承担起的社会责任的立足点。

新闻摄影现场观察的方法

新闻摄影观察是有一定方法的,了解、掌握了观察方法,就可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广泛发现新闻摄影题材,提高工作效率。新闻摄影观察方法大体由以下部分构成:

结合直觉与思维进行现场观察。新闻摄影与其说是用照相机摄取影像的过程。不如说是摄影师用某种思维方式认识感知事物的过程,因为任何一幅新闻照片都是通过大脑的思维获得其形象外壳和内在灵魂的,所以新闻摄影在观察的同时还必须配以大量思考.而思考又必须建立在直觉基础上。

直觉,即在未作深入分析研究的情况下仅凭现象和直接感觉而获得的印象。新闻摄影观察强调直觉,就是强调第一眼后的第一印象。因为用直觉观察时,大脑对事物不带任何杂念和干扰,其意识是清醒的。在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往往能准确无误地感悟事物的特点。

发现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题材之后,就需要用大脑相对细致地思考。这时所采取的思考方式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1 眼前事物的形象特点是什么?其形象价值有多高?2 用什么光线,在哪一个角度最能反映事物的特点?3 以何种表现方式才能强化画面形象的表现力?

逻辑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1 眼前的情景是否照片构成应具备的条件――形象性、新鲜性、典型性、思维性、趣味性?2 最终能否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能否表达某种主题思想?

以新闻人物类金奖组图《孟加拉国的硫酸袭击受害者》为例,孟加拉国摄影师阿比尔・阿卜杜拉在新闻摄影现场观察中正是运用了直觉与思维观察方法。在孟加拉国每年都有受到硫酸袭击的受害者,作为新闻记者,阿卜杜拉抓住了自己艺术创作的直觉,把摄影机对准了大批的受害者,但在具体创作中又必须依托形象与逻辑思维能力,使主体意识和客体反映相统一。我们看到的儿童、妇女受害,看到的手拿香蕉面不可辨、只能通过文字介绍才能认知的男性受害者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怜悯和同情受害者,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摄影师的拍摄思维:特写的震撼、全景的认知、人物关系的交代、瞬间动作神态的捕捉、拍摄角度的选取等都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新闻现场观察的思维力量。

对现场观察进行整体与局部的整合。摄影记者发现题材既要着眼于整体形象,又要着眼于局部形象,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业已存在的新闻题材,获得丰硕的新闻摄影成果。在摄影实践中我们常会发现:有时大场景平淡如水,其某一细微之处却引人入胜;有时细微之处无景可求,跳出局部举目宏观却别开生面。如集市上喧闹的人群并无诱人之处,其中一个幼小而老成的烟客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新闻人物。

日常生活类金奖单幅作品《生命之舞》,作者李强将视角对准了北京道培医院患白血病的浙江义乌5岁女孩吴依飞,她正穿着新连衣裙在病房中为其他小病友跳舞的情景。医院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一个环境了,患病儿童也屡见不鲜,而作者却通过观察抓拍到了站在门外落泪的母亲和给母亲擦泪的父亲,此情此景与小女孩跳舞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照片更有价值。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作品《人体热的冷思考》,摄影师张村城观察到了在某次商业活动中一位人体模特在后台上休息的场景,台前观众的应接不暇和喧闹与独处无奈的模特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发人深思。以上两个实例足以体现出摄影记者现场观察中超强的整体与局部的整合能力,站在了整体与局部两个角度观察现象、思考问题。

摄影记者在现场的形象观察过程,其实也是对新闻事实的反映过程。摄影记者的责任就在于观察处于矛盾状态中的人物情感和事物变化过程,用引领这一过程的典型瞬间,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来反映这一新闻事实的全貌。还要注意的是。在新闻事实发展过程中对“细节”的形象观察。客观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直视主题的“细节”出现。因此,观察和发现新闻“细节”也是记者至关重要的本领。

编校 张红玲

上一篇:都市报新闻价值取向中的“非正常” 下一篇:新闻图片的危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