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照亮学生的成功之路

时间:2022-08-21 05:45:57

用语文照亮学生的成功之路

【摘要】为了培养新世纪人才,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成功教育,促进教育成功。

【关键词】成功 态度 目标 喝彩 合作

成功和成功教育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是成功?对此,我认为:成功不在结果,而在追求。成功不一定是胜利,但一定是进步。在教学中,我始终用这两句话来教育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困难,认清了奋斗的方向,树起了成功的信心,我努力使每一个同学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成功。我称这些方法为我的“成功教育”法,并把它概括成四句语:态度决定成功,目标促成成功,喝彩帮助成功,合作收获成功。

一、态度决定成功

态度决定成功。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送了一段话给我的学生:“做好自己!人生就是不断的比过自己……你再强也不要和别人比。你挑战过了自己,把以前的自己比下去,你就会比别人强”。同时我也形象地解释了中考问题。我说,对所有同学来说,中考只是每三年一次,每三天时间的考试,其实不然。我认为同学们每天都在进行中考。我们每天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就是三年后的中考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努力,不正是在为中考乃至将来我们要面对的人生的种种考试所作的准备吗?我还能告诉他们大家现在每努力一分,就是在为今后的考试添加宝贵的一分,中考的那三天,只不过是将我们三年来的努力用笔表现在几页纸上而已,而最终的成绩,乃至我们将来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其实,早已决定在我们现在每时每刻了。学生若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再轻视每一天、每一节课的学习,而且,他们的心理更成熟,眼光放得更长远,明白了成功体现在努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这样想,自然就不会为一时的成败而大喜大悲了。

二、目标促成成功

心理学研究指出:独立、理性的人格心理是在一系列的目标要求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形成的。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磨炼意志的过程。一个系列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完善的心理品格一步一步形成的过程。这种优秀心理品质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独当一面,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心理素质,是成功教育的基本目标。我将学生的学习,分成很多个小阶段,并为他们制定出各阶段的成功目标,通过体验每一个阶段的成功,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喝彩帮助成功

每个学生对每件事情――当然包括在学习上,都有着强烈的成功的欲望。我十分注意挖掘每个同学的学习优点,为他们喝彩,给他们掌声,来培养每个学生成功的欲望。

男生学习语文普遍没有女生的兴趣浓,成绩也没有女生好,这个事实让很多男生很沮丧。所以很多男生就错误的做了一个规划,把理科学好来补文科的不足,在很多的考试排名中男生最后是失分在文科上。所以对男生学习语文更多的采取一种比女生宽容的要求,鼓励他们打破“女生语文比男生学得好”的神话,同时,也用很多有名作家是男性来激励他们。帮助他们分析男生学语文较女生更有逻辑推理力,因而也能比女生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感悟。

四、合作收获成功

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和化学家李远哲博士在评价中国教育传统的利与弊时指出:“教育学家100年来都有一个共识,如果让四、五个人一起学,一起解决问题,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去帮助差的同学,他往往使自己变得更强。四、五个人一起学,比老师讲半天都好,而且可以从小培养团队精神,这是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看到,合作不仅是为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业成绩,而且是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为了鼓励学生,我让学生推选4名语文学习优秀的同学作为语文学习的专家小组,互相合作、负责解答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上的疑难。我把全班同学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分成4人学习小组,将课上课外个人难以解决的很多问题都交给这些学习小组去完成,如周记讲评、诗歌朗诵和背诵、课文学习等,让学生们在合作中解决被自己视为困难的问题,收获成功的快乐。我在语文学习中采用了“质疑法”,课前根据课文提出若干难度层次不同的题目,个人预习完,学习小组继续讨论完成。讨论中可以向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如果还不能解决,则提交专家小组回答。疑难的问题在上课时由老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

总之,成功教育对提高学生情商、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强烈的自信、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态会使学生的行为定势得到巩固,并最终取得成功;反之,会使学生的行为定势受到抑制以至消退,最终一事无成。为了培养新世纪人才,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成功教育,促进教育成功。

【参考文献】

[1]钟明.教学理论:《语文教学的成功》【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方时功.《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若干基本问题》,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下一篇:谈谈物理教学中的“控制变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