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监测预报的理论研究

时间:2022-08-21 05:30:19

关于地震监测预报的理论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地震监测预报的作用、理论基础及主要预测手段,并对如何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对策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监测手段观测环境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一次次的地震显示出大自然对人类的喜怒无常和不可捉摸。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牵动着人们敏感而脆弱的的神经。经过中国地震科技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地震预测研究在观测、实验、理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对大地震震例研究,提出了以前兆分析为基础的预报新思路,并对一些特定类型的地震,做出了若干成功的预测预报,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

据统计,1949年—2005年止,中国地震灾害造成27.8万人死亡,民房毁坏约11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20亿元。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的7.1级地震使得社会公众对地震这一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予了空前的关注,也对地震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地震监测预报的作用

1.1实现有显著影响和具有破坏性地震的速报,积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球介质及各种物理场变化的连续、完整和可靠的资料,为地震的预测预报和各项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1.2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地震监测预报科技进步,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新时期防震减灾目标的重要保障。地震监测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可以大大减轻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1.3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经过统计分析,用比较严格的三要素标准来衡量年度预报的报准率约30%,若把时间尺度略放长一些,把发生在圈定的区域边缘的地震计算在内,则报准率可接近60%。

2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理论基础

2.1受我国的震情和国情决定,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我们既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把防震减灾的重点放在建筑物的设防上,也不能像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那样,把防震减灾的重点放在震后的紧急救援上。

2.2根据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实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开展地震预报工作。

2.3以预报破坏性地震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地震预测预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结合各自实际,强化监测、预报和科研的结合,提高震情跟踪监视和分析会商的科学水平。

2.4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思路和工作程序按照“长、中、短、临”渐进式,科学部署,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观测、研究和震情监视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地震工作机构和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在地震短临预报工作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全面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

3 地震预报的常用前兆手段

自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国陆续归纳并在中国地震系统广泛得到应用的地震前兆手段有如下几十种,如地下水、地电、地磁、地光、地声、水化学、放射性、地温、降水、旱震、气象云图、电离层、九大行星运行规律、磁暴、次声波、地应力、地形变、地倾斜、地裂缝、电磁波、动物异常、植物异常等等。这些方法在地震的临震信息监测及预报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3.1地应力测量。由于地震发生前会引起地壳的应力变化,因此,常利用钻孔变形应力计,或者体积式应变计探明地壳中各点应力状态,根据应力的变化预测震中位置。

3.2利用氡气前兆。大震前调整单元或调整场上的快速变形引起地层变动进而使氡气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氡气突跳,但是因氡气变化是没有方向的,所以很难预测出地震的震中位置。

3.3自然电场。自然电场地震前兆是由于震源地方微裂和预滑产生的电场,或是调整单元流移产生的过滤电势。

3.4次声波。用次声波传感器及记录仪组成的次声波观测系统,记录电压信号,次声波具有衰减小、传播远的优点,因而世界范围内7级以上地震在一般情况下震前能观测次声波信号异常。

3.5动物异常。震前许多动物会出现异常行为,利用许多动物的异常行为来预报地震。

3.6卫星热红外遥感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探测地表和底层大气温度变化进行地震预测。但是,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测应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利用这种方法预测地震仍然处于积累资料和实验预测的探索阶段。

3.7磁暴二倍法。磁暴是由于太阳上的黑子群或耀斑等所产生的强大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引起的全球性的磁扰动。数据表明通过几百次地震与磁暴组合分析结果,磁暴强度越大,对应地震越多,震级越大。这种方法已被用于多次地震预测,是一种有效的地震预报手段。

4 强化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对策及措施

4.1切实保证地震监测工作所需经费,把防震减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打牢地震监测工作基础;扎实做好地震监测工作,确保监测资料的准确、完整、可靠;加强震情的综合分析和跟踪,及时分析会商,捕捉地震前兆信息,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加强地震宏观观测工作,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速报中的重要作用。

4.2要在保证地震监测信息连续、准确、及时、可靠的条件下,加密城市和广大农村监测网点建设,实施监测台网结构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依托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建设地震立体观测系统和预测预警系统,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资料分析与处理水平,提高地震预测、预警能力。

4.3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地震监测设施是地震监测预报的基础,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地震监测设备可以最快的速度测定出震中和震级,政府部门根据准确数据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派出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到达确切地点进行抗震救灾,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救灾期间,还有大量的余震发生,监测设施可将余震的数量、震级的大小、发生间隔的时间记录下来,专家根据记录的情况判断大震的性质及余震能量释放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判断是否会再发生强震,政府才能够根据判断的结果进一步采取措施。

4.4进行台站优化调整,才能提高监测产出资料质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现有部分地震监测台站的监测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直接影响着地震监测设施的正常工作。同时,新型高精度监测仪器又对原有的监测台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真正满足构造运动监测或地震监测的基本条件,确保地震监测设施每天、每时、每分甚至每秒正常有效地运转,产出连续、完整、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资料,为地震预测预报和各项地震科学研究服务。

4.5建立健全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要有经费投入,稳定群测群防队伍,确定并保障地震群测群防员岗位津贴的标准和发放,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并发挥作用。要坚持专群结合、社会参与、优势互补的原则,健全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体系,规范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规程,提高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效能。

4.6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支持年轻人员进修或进一步深造,逐步引进对口专业人才。同时,切实加强地震监测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地震监测工作,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质量。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把地震监测预报这个基础工作做好,实现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和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J].国际地震动态,2005(5):39-53

[2]劳王枢.关于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思考,软科学研究 2007年第 7期

上一篇:概述岩土工程中的地基处理方法 下一篇:防渗处理施工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