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开展小学数学的探究性教学

时间:2022-08-21 05:26:04

如何在课堂上开展小学数学的探究性教学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而探究性教学,正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富有探索性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下面就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数学探究性教学谈谈个人看法。

一、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2011版新课标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设置的。生动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展开探究学习。

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吸引,从而积极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地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二、组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实验、操作、信息收集与处理、推理、论证、表达与交流等合作探究活动。合作探究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地获取知识。合作探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分组合作是展开探究活动最常用的形式,一般会将学生分为四人或六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设计,及学生个体情况,为小组中的每个人布置具体任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并能面向全体,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

例如,在上“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堂课时,首先,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并分别量出各组木棒每根的长度。最后,教师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分列在黑板上,并就此提出“三组木棒中哪组能组成三角形?哪组不能?”“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根木棒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式子表示这种关系吗?”“你能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吗?”等一系列问题。不管学生给出什么结论,我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他们一一筛选,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探究成果

经过合作探究,各个小组对问题的解决都得出自己的方法和结论之后,自然的,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最后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数学思维方式,并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首先让各个小组的一个代表用简洁的语言陈述所在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然后可以让小组之间作一些评价与辩论,最后教师根据以上情况作简练而明确的归纳、概括和补充,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和探究精神。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思维闪光点、创新点,及时给予大力赞赏。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观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就连差生也觉得有话可说,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长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探究的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深刻理解掌握了知识,同时还发展了学生思维,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巩固和应用探究成果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产,并为生活与生产服务。用数学是学数学主要目的之一。前面,学生通过探究得到了数学结论和方法,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结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探究成果,同时也是学生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2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就必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浅谈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 下一篇:第17个优美不等式的证明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