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3+2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职业能力

时间:2022-08-21 04:58:43

浅谈3+2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职业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其中,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则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职业能力;分析方法;职业导向课程模式

3+2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宽知识面,过硬的专业技能,能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专业培养大多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其结果培养的学生体现不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优势及特点。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本文以面向制造业培养3+2机电专业(数控方向),对其职业能力及其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关于职业能力的定义

我们从最为本质的职业能力开始分析,现将职业能力的各类定义列出。①性质定义(本质论)——心理学角度,体现个性心理特征,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②条件定义(条件论)——源于CBE理论,有利于进行职业分析,使职业能力描述具体化,是指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有的定义还加上了“经验”)。

二、职业能力分析方法

从职业能力的定义出发看问题,可以使我们对各类课程开发方法中的职业能力的分析具有更深刻的认识,职业能力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功能分析法。职业功能是指一个职业要实现的工作目标,或是本职业活动的主要方面(工作项目)。根据不同的职业性质和特点,可以按照工作领域、工作项目、工作程序、工作对象来描述职业功能。②岗位分析法。采用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岗位分析方法,通过对该职业所辖岗位的活动进行分析,而推定该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③项目分析法。项目指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一个职业活动。④技术分析法。通过描述该职业所需要的主要的职业专门技术,来描述该职业能力的一种方法,适合于技术性较强的职业类型。

三、职业导向课程模式的主要观点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是:生产现场的职业活动顺序、职业能力形成的心理顺序,获得职业资格基本要求,课程的主要系统化方式是职业系统化方式。①体现生产现场的职业活动过程。目前大力推行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方法,都强调了这个问题。在职业学校的课程中,缩小课程情境与职业活动情境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掌握工作过程知识是十分必要的。②要体现职业能力形成的心理过程。这个问题是从教学论的角度提出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心理过程,职业教育培训要按照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的心理规律来组织课程。A.知识的学习过程:了解转化巩固应用。B.操作技能学习过程:定向模仿整合熟练。C.心智技能学习过程:原形定向原形操作原形内化。D.态度形成过程:顺从认同内化。③符合融入职业资格的要求。这是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对职业能力的最低要求。其核心问题是把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中去,实现“双证”的问题。④指导学生自主职业生涯发展。现代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日趋复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职业转换能力、创业能力。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重视全程化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和职业规划。

四、对机电类数控方向分析

主要就业岗位。从事数控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PLC应用程序编制;自动化设备的操作及维护;自动化设备的销售及技术服务等相关岗位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将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分为初级专业技术能力层、中级专业技术能力层、高级专业技术能力层。按学科体系规律,我们把数控技术专业所需的能力分为职业基础能力、机械能力、电气能力三大部分。根据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要求,我们又将每种能力分解为几个主要专项能力,每项主要能力需要的知识内容一一列出。

本专业以数控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理论与实践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两大教学体系。因此,将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保证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培养不断线,实施“三个结合”,教学遵循“实践——理论——实践”双循环、螺旋式推进的模式。

总之,高职学生应具备一定职业能力,而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核心能力,还要具备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拓展能力。通过通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思维的能力,学会把复杂的技术现象分析为简单因素,然后进行综合,从中找出一般性的技术规律。在此基础上,学会把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上一篇:河南民间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探索 下一篇:试论确定国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