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时间:2022-08-21 04:23:56

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 要]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社会的和谐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谐社会;主要途径

[作者简介]黄启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广西南宁530008

[中圈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223―03 青年,寄托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一、充分认识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设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往往通过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会责任的态度以及人们的行为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具体体现为社会公德的责任意识;在职业中表现为人们的职业道德以及履行岗位职责的积极程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表现为个体的公民意识和履行公民责任的状况。社会责任感的最高境界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努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作贡献,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马克思则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可见,无论是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认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个互相依存的统一体。二者要和谐发展,个人就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人的社会责任感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和教育中逐渐形成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升华、不断强化的过程,需要在内容、目标上由感性到理性,由对己负责到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递进。

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波动走向稳定的复杂过程,是社会责任感逐步确立和巩固、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因而也是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就是高校及其教师有针对性地通过理论学习、情境激发、行为养成、实践体验等途径,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以形成、巩固、提升和发展的过程。在社会转型时期,作为最活跃、最富于变化的群体,当代大学生以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追随者、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者、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等多种角色,在参与改革开放、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由于经济体制运行的不完备、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民主法制建设的不完善,不同价值体系与道德标准的碰撞与融合,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一些大学生中也存在着诸如理想不够坚定、信念比较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的现象。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而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则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源,理应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既是实施者、传播者,也是创造者。

1.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和谐的人是教育的结果。由于教者的行为往往比言语对学生更有感染力,所以教者应该以身作则,有感恩、有爱心、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求学生有明确目标,自己首先要目标明确;要求学生摈弃私心,自己首先要心胸开阔,心底无私,用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果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就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如果教师否定和推卸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则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争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模范。社会需要的大学生是要靠高素质的教师培养出来的,是靠育人为本、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锤炼出来的。要让敬业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良好风气在教师队伍中蔚然成风,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提高大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2.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从根本上说,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高校道德教育都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和制约着高校道德教育的进行。社会的和谐,为高校德育提供了理论素材,高校德育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如果不构建和谐社会,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就会引起与和谐社会理念相背离的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不健全、等不正之风的盛行,这样就会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毫无意义,高校道德教育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高校道德教育影响和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高校道德教育以多样化的德育课程的形式将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强大的推进作用。如果缺乏诚信、恶意拖欠学费、考试作弊、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用不正当手段竞争就业等现象得以持续和泛滥,必然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高校道德教育失败,使得学生不能正确地面对压力和挫折,面对挑战,责任感缺乏,那么学生即使有深厚的知识底蕴、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极有可能成为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次品”,或者是对社会没有贡献的“废品”,甚至成为害国害民的危险品。如果高校道德

教育得不到重视,就难以形成整个高校教育的和谐,就会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结果的质量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因此,要改变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尴尬,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况,就要全面推进德育工作的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和教育内容的创新。

3.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育人方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实践,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自觉宣传社会文明,培育道德新风,努力营造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通过报告会、板报、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向农村群众宣讲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教育、生产技术等内容,全面宣传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意义;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纪念场馆、烈士陵园等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加深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知识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亲身感受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比较、思考去辨别是非,认识真理,认识自我。在自我教育中锤炼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自觉提高社会责任感,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立足本职岗位、勤奋学习的实际行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实施,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4.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核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书记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良好教材,对推进和谐社会、和谐中国、和谐校园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校大学生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核心。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做到:

一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的特点、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根据时代的特点,从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人手,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大学生的成才观念、就业观念、财富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结合起来,在知、情、意各个层面上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人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品质培养和实际行动上。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

二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之中,特别要结合形势与政策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内容,合理设计教育内容,将“八荣八耻”的观念有机地融人“‘十一五’计划实施的重点和难点解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及其政策”、“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题中,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现荣辱观教学从“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到“进社团、进网络、进学生宿舍”的飞跃。

三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板报、橱窗等载体,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的宣传。要发挥学生典型的作用,深入挖掘并大力宣传一批先进学生典型,用学生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充分发挥校园各宣传阵地的作用,宣传报道先进典型,批评不良倾向和不良现象,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的安定和谐,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最具有说服力和最具有感召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素材。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为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上一篇: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下一篇: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