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1 03:37:26

浅谈中学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认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下面就来谈一下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

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意识,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材好比是剧本,教师就是这一剧本的主要演员,要是他的功夫硬,表演精彩,就能吸引观众,否则就会有干干巴巴的感觉。而数学本身给人以枯燥无味的感觉,所以,对于一堂数学课,想要吸引学生,教师自身就要有创新精神。一名创新的数学教师首先必须热爱学生、热爱教学,而后应该广闻博记,掌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吃透教材,在教学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和提高自己。总之,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学修养和创造性人格,才能创造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创设民主环境,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因此教师要努力地营造―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励学生的浓烈的学习情趣,进而使学生迸发出创新的潜能。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用饱含情趣、引人入胜的导语,以情夺心;在提问题时,教师更应和蔼可亲,满腔热情,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教师要富于爱心,富于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和知心人,他们才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心悦诚服地学习。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允许学生充分表现,相互交流,敢于质疑,敢于争论,鼓励学生的个性和独特,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和越轨,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民主环境中自由思考,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创新意识。总之,学生能力的增长是他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能力的发展培育适宜的土壤,为他们创造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

三、激发创新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它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布鲁纳也说:“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当其冲要注重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导向,是创新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才想学,才爱学,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渠道、多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数学课上我经常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

四、创造条件,在运用数学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的应用,一直被看作是能够解决课本中的习题,能够完成教师出的考卷。这正是应试教育给教师带来的教学误导。长期以来,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实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应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让学生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

在学生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一章后,我带领学生测量国旗杆,让他们运用课本中的三角函数知识寻求各种方法来求出旗杆的长,学生使用的方法有:已知旗杆影子长求杆长;已知测量者的身高,求杆长。从实践中运用的方法多样化,可看出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实践,而且应用数学能力大大提高了。在学完相似三角形以后,我带领学生去测量不可直接测量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知识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性。在学完统计初步后,我又带领学生分组抽样调查学校附近农户的年收入情况,运用频率分布的知识分析所得数据,写成调查报告。通过社会调查,学生了解了当地的经济状况,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借此树立起他们今后用科学文化知识致富家乡的信念。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进行了一次难得的思想教育。

五、引导创新行为,养成创新习惯

1.多提问题,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课堂教学为抽象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不断激疑,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归纳,以激起他们的主动创新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创新习惯。

2.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求异创新。例如,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面对题目,力争在短的时间内,思考出较多的解题方法,达到一题多解要求,从而培养了思维创新习惯的养成。

3.配合技能竞赛,表奖创新人才,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上,表奖有一定创新成果的学生,是对学生创新成果的肯定和认同,由此可产生一种“创新学习”的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六、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锻炼学生毅力的过程。创新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人的成长是无法离开挫折的,要战胜挫折,就必须要有顽强的毅力。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挫折并不完全是坏事,能够承受挫折,才是他们的人生至宝。教师要利用这些挫折,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努力追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下一篇:数学新标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