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21 03:07:48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摘要:现代化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健全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作为培养新一代教师的师范院校,如何有效进行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师范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54-02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现代化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健全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作为培养新一代教师的师范院校,如何有效进行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师范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来完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促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一般面向全校师范专业开设,每个学期开设班级较多,需要大量的教师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但是学校中能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不同的学科进行教学的教师却很少,虽然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弥补教师的不足,使不同的专业分上下学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将课时分散,但是仍然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一部分学校只好由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承担,而这些教师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技术学科,仅能停留在软件工具的应用教学,严重影响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重复性的工作量加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教学研究,跟踪基础教育对教育技术的需求,甚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辅导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课时不足

多数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周学时为2学时,总学时也就36学时,而教育技术内容非常丰富,知识点多,实践性强,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在有限学时内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内容没法详细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教师产生应付心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只能采取点到为止的方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实验设备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在课程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实验,可是师范生人数众多,学校没有相应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教师教学以理论为主,实验演示为辅,通过实验视频给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却很难让学生动手操作。本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特色,课时大部分实验却不能有效开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选择

我们学校属于师范类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面向中小学各科目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按照基础学校对教师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并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

(一)理论模块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都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2.媒体应用与资源开发。(1)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作为教师,要了解教学媒体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教学媒体。(2)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

3.教学系统设计。(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教育领域并不陌生,教师在讲课之前要对所讲教学内容做系统的安排,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组织,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的重要技能,培养师范生运用恰当的技术和资源来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掌握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走进课堂,信息技术和课程之间需要进行整合,即把信息技术、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促进课程中的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并逐渐改变课程中的学习者和教师的角色,使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

(二)实验模块

在实验模块中,我们安排了9个实验,分别为实验一:网络教学资源检索与利用,实验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实验三:数字摄影,实验四:摄像机的使用,实验五:电子教案的制作,实验六:课件制作,实验七: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实验八:PBL学习实践,实验九: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50%。

三、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一)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开发“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育其意义在于能够打破封闭的教学环境,进而建立一种开放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它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由原来课堂教学的解说员、传递员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共同学习,教师在异地传递知识,进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优势。另外即使在课外,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弥补教学课时的不足。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构建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学系统,方便学生课外学习,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课外,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多、教师少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本身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实例。

(二)加强软硬件建设

如前面所述,部分师范院校仍然存在实验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的情况,实验设备缺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同时对现有资源进行妥善保管,合理分配,增大设备的利用率,增加使用年限。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制作模拟型课件,模拟真实的实验过程,并将制作好的软件放于网络教学平台,以供学生实验操作,这样学生只要在联网的计算机上就可以进行实验。当学校实验设备不足时,使用模拟型课件来代替真实实验,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专业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和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四、结束语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学科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课外自主学习的场所,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兴.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朱振华,谢继丽.浅谈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程[J].昆明学院学报,2011,(33).

摘要:现代化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健全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作为培养新一代教师的师范院校,如何有效进行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师范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54-02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现代化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健全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作为培养新一代教师的师范院校,如何有效进行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师范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来完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促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一般面向全校师范专业开设,每个学期开设班级较多,需要大量的教师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但是学校中能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不同的学科进行教学的教师却很少,虽然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弥补教师的不足,使不同的专业分上下学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将课时分散,但是仍然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一部分学校只好由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承担,而这些教师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技术学科,仅能停留在软件工具的应用教学,严重影响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重复性的工作量加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教学研究,跟踪基础教育对教育技术的需求,甚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辅导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课时不足

多数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周学时为2学时,总学时也就36学时,而教育技术内容非常丰富,知识点多,实践性强,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在有限学时内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内容没法详细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教师产生应付心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只能采取点到为止的方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实验设备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在课程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实验,可是师范生人数众多,学校没有相应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教师教学以理论为主,实验演示为辅,通过实验视频给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却很难让学生动手操作。本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特色,课时大部分实验却不能有效开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选择

我们学校属于师范类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面向中小学各科目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按照基础学校对教师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并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

(一)理论模块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都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2.媒体应用与资源开发。(1)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作为教师,要了解教学媒体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教学媒体。(2)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

3.教学系统设计。(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教育领域并不陌生,教师在讲课之前要对所讲教学内容做系统的安排,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组织,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的重要技能,培养师范生运用恰当的技术和资源来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掌握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走进课堂,信息技术和课程之间需要进行整合,即把信息技术、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促进课程中的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并逐渐改变课程中的学习者和教师的角色,使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

(二)实验模块

在实验模块中,我们安排了9个实验,分别为实验一:网络教学资源检索与利用,实验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实验三:数字摄影,实验四:摄像机的使用,实验五:电子教案的制作,实验六:课件制作,实验七: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实验八:PBL学习实践,实验九: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50%。

三、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一)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开发“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育其意义在于能够打破封闭的教学环境,进而建立一种开放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它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由原来课堂教学的解说员、传递员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共同学习,教师在异地传递知识,进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优势。另外即使在课外,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弥补教学课时的不足。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构建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学系统,方便学生课外学习,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课外,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多、教师少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本身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实例。

(二)加强软硬件建设

如前面所述,部分师范院校仍然存在实验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的情况,实验设备缺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同时对现有资源进行妥善保管,合理分配,增大设备的利用率,增加使用年限。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制作模拟型课件,模拟真实的实验过程,并将制作好的软件放于网络教学平台,以供学生实验操作,这样学生只要在联网的计算机上就可以进行实验。当学校实验设备不足时,使用模拟型课件来代替真实实验,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专业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和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四、结束语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学科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课外自主学习的场所,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兴.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朱振华,谢继丽.浅谈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程[J].昆明学院学报,2011,(33).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上一篇:初中生物学开放式教学初探 下一篇:让《品德与生活》成为孩子探究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