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文化致富项目

时间:2022-08-20 09:46:00

广西农村文化致富项目

编者按:最原始的扶贫方式就是施舍《发放钱粮;第二种扶贫称开发式,由输血型转为造血型;第三种扶贫是促进社区发展。慈善事业都是扶贫济困的,但方式方法不同,社会效益也大不相同。慈善工作不能停留在“官办”的号召、发动上,一发大水四处“喊捐”,而是要策划富有创意的项目,激活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走“专业化”的路子本刊从这一期开始,将陆续选登一些古今中外富有创意的个案,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评介,为慈善机构策划项目提供有益的资讯。

项目名称:

大型舞台剧《印象・刘三姐》

项目理念:

昨天的文化成为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文化成就明天的富裕

策划重点:

以阳朔生态为基础;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充分吸收农民参与;全面促进社区发展

项目背景:

阳朔是中国旅游名县,山清水秀,风光绮丽,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建县1400多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居住着汉族、壮族、瑶族、回族等10多个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文化。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可谓得天独厚。然而,多年来一般游客游完漓江上岸,往往只在阳朔西街作短暂停留后即返回桂林市,阳朔人在贫困中苦苦地守望着尘封的文化明珠。阳朔镇一带过去穷得叮当响,时常有、偷盗、斗殴现象发生。一帮爱打架、的人,动不动就拿刀子,喊砍喊杀,有时一个晚上赌掉几千或上万元。

项目投资:

政府启动资金20万元,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7000多万元,共8000多万元。

项目描述:

舞台剧《印象・刘三姐》,以方圆约两公里的漓江水域为“舞台”,以12座山峰为背景,以阳朔县附近的木山、田家河、木山榨、猫仔山等几个小山村的自然生活为蓝本,在美丽的阳朔县漓江河畔演出。剧情以农民的渔猎生活为背景,重现“刘三姐”神话故事,演职人员主要为本地农民,各村农民演员都有限额,村民争着报名“抢指标”,演出成本低。门票为180元,坐席3000元,每晚两场演出。

实施年度:

2003年国庆期间开始试演,2004年3月正式公演,2004年7月1日举行百场纪念演出,一直延续至今。

经济效益:

到2004年底,观众达到35万人次,直接经济效益达到6000万元;2005年和2006年门票收入都突破1亿元;中外观众超过百万人次,年均演出收入近亿元,利润约3000万元。

扶贫效益:

演出地所在包括木山、管家、下莫、田家河、木山榨、白沙湾、猫仔山7个自然村,人口2700多人,整个项目演职员共750多人,其中雇请农民400多人,有200多人为固定职业角色,在演出中担当拉红绸、点渔火、举旗、养渔鹰、水上救护等任务,根据角色不同人均月收入600-1000元之间。人年收入约6000元乃至上万元。连参与演出活动的那些温驯的水牛,每头月收入300元出场费。家属就近摆摊设点,经营小食品、出租望远镜、雨衣、棉大衣,年收入四五万元。村民用收入营建多余的房屋出租给《印象-刘三姐》专业演职员工和游客,一个标准间平均一天可收入50元,租一栋楼每年可增收两三万元。以阳朔镇木山村为例,年人均收入由2003年2500多元,2006年上升到3600多元。《印象・刘三姐》地处乡村,但与农民的矛盾却很少,因为它与农民的利益已经融为一体,农民做到了“离土不离乡”,只用晚上空闲时间演出,就能赚钱,得实惠,所以,农民从内心希望《印象一刘三姐》红火。这是该项目与其他开发项目最显著的不同之处,也是最成功之处。

社区发展:

经济结构:从一个农业县,转变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柱、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经济强县。过去游客游完漓江上岸,只在阳朔作短暂停留即返回桂林市。现在游客慕名观摩实景演出,游客留宿迅速上升。2003年公演前,阳朔旅店床位仅6千多张,2006年增加到1万4千张。“漓江山水剧场”带动的“阳朔东街”、“风雨桥”、“鼓楼”、“刘三姐民俗风情”等文化项目,使阳朔从旅游的集散地,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定位的目的地。酒店客人多了,后勤服务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消费增长,农副产品价格攀升。原来柚子卖五六毛一斤,现在上升到1块多。优秀民间艺术和个体文化产业群发展壮大。绘画业从业人员达500人,年收入2500多万元;年生产画扇150万把,产值达2200万元。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产值由2003年的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亿元。

人居环境:

靠近《印象・刘三姐》水上舞台和看台的田家河村的53户人家,每户都建了漂亮的新楼,或3层或5层,每栋造价5万至10万元不等。整个《印象・刘三姐》园区工程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体现“绿色艺术、环保先行”理念,注重保护漓江两岸和水面的原生状态。演出用的水雾设备、灯光设备、浮岛式水上舞台,都采用先进的环保型技术。实景演出,实行严格的环保措施,投资100多万元的剧场厕所,采用内循环重复利用技术,节约能源和水源,污水不排入漓江,不污染漓江和周边乡村。另还将投资2400万元修建污水处理工程。为方便观众和游客,演出区域周边新修乡村道路6.2公里,定期对道路和屋前屋后进行清扫,清除垃圾死角。田家河村和木山村村民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文化生活:

过去这里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生活闲散,靠着自己的一点体力维持着日常的生活;现在,文艺演出文化融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深入到农民的内心。白天务农,晚上展现自己稍加艺术化的真实生活,角色转换“换来”物质和精神果实,使农民身份、观念颠覆性改变,也提升了人们的文化品质。他们说:“当灯光一亮、音乐一响,自己‘唰’地一下将红绸拉出水面时,观众一片惊呼,掌声大得很,特别兴奋,越演越有劲。”参加演出的农民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工资、保险依法规范管理,对“农民”演职员的工作质量、劳动纪律进行考核。农民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意识增强。演出的训练和排练是严格甚至是严酷的,加上野外环境艰苦、条件差,一个晚上下来,满手磨出血泡,全身被蚊虫叮咬得红肿,个个精疲力尽。埋怨、责骂以致撂挑子是难免的,但绝大部分人最终还是坚持下来。2005年7月的一场演出,音响发生故障,但90位农民演员全部静躺水中,无一人惊惶失措,一直坚持到音乐和表演程序恢复正常。“训练有素,可见一斑。他们的‘救场’意识非常到位。”他们对外都自豪地称自己为演员,从不轻易耽误演出。人们生活充实,歪门邪道没有市场。绘画从业人员达500人,不但经济收入丰厚,也在绘画业中陶冶性情。农民们找到了新的事业目标和人生追求,有了新的发展平台和精神境界。《印象・刘三姐》产生的效应,散发着注入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新农村建设的气息。

上一篇:信息化时代的媒体与慈善 下一篇:2007慈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