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散加味治疗淋证(湿热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20 09:17:03

[摘要] 目的:观察八正散加味治疗淋证湿热型)的疗效。方法:将我院120例淋证(湿热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和开放组(6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八正散加味及三金片,对照组给予口服三金片,开放组给予口服八正散加味治疗,14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开放组在治疗淋证(湿热型)比对照组疗效好,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八正散加味治疗淋证(湿热型)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淋证;下焦湿热型;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5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091-03

淋症是以小便频繁而数量少,尿道灼热疼痛,排便不利,或小腹急痛,以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1]。本病多因嗜酒过度,或多食肥甘食品,造成湿热、郁怒伤肝所致。笔者应用八正散加味治疗湿热型淋证120例,经过2年的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20例淋证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和开放组(60例)。所有患者中,男性39例(其中治疗组12例、对照组7例、开放组20例);女性81例(其中治疗组18例,对照组23例,开放组40例)。年龄18~68岁,其中多数为18~40岁,占76%。工人47例,农民26例,干部30例,其他职业17例。病程最短1 d,最长21 d,病程7 d以内93例(其中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开放组37例),7~14 d 9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开放组6例),14 d以上者18例(其中对照组1例,开放组17例)。急性膀胱炎60例,急性肾盂肾炎21例,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39例。三组均以急性膀胱炎多见,占50.0%,其次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占32.5%。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病程、病种分布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淋证(下焦湿热型)的中医诊断标准[2]①主症:尿频尿急短数、小便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小腹拘急胀痛、腰痛拒按,苔黄腻或薄黄,脉濡数。②次症:发热恶寒、口苦呕恶、大便秘结。凡具备主症中的前3项,其他主症具备1项即可诊断,次症具备多少不作要求。

1.2.2 尿路感染的西医诊断标准[3-4]①清洁中段尿(尿液停留膀胱中4~6 h以上)细菌定量培养,菌落数>10万/ml。②清洁中段尿沉渣检查,白细胞≥10个/HP,或有尿路感染症状者。③作尿培养计数有困难者,可用治疗前清晨清洁中段尿(尿停留于膀胱4~6 h以上),正规方法的离心沉渣革兰染色找细菌,若细菌>1/油镜视野,结合临床泌尿系统感染症状,亦可确诊。④尿菌计数在104~105 cfu/ml之间者,应复查;若仍为104~105 cfu/ml,须结合临床表现来诊断。

1.3 方法

1.3.1 治疗组口服八正散加味,方药组成:车前子15 g,瞿麦15 g,蓄15 g、滑石15 g、炙甘草6 g、木通6 g、大黄6 g(后下)、土茯苓20 g、鱼腥草20 g、山栀子仁10 g,每日1剂,水煎服;三金片4片/次,3次/d。

1.3.2 对照组口服三金片,4片/次,3次/d。

1.3.3 开放组口服八正散加味,方药同治疗组,每日1剂,水煎服。

三组均14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完成后及时进行复查并统计,服药其间停用对疗效观察有影响的药物。

1.4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主、次症全部消失或转阴),尿常规正常,尿菌阴性,并于第2、6周复查尿菌阴性者为近期治愈。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即主、次症75%消失,个别主症有明显改善,由++++),尿常规或接近正常(白细胞≤150或±),尿菌阴性。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主、次症50%消失,由++++或+++),尿常规改善(+++++或+++),尿菌<1万/ml。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即主、次症均无明显改善,+++、++、+无变化,尿常规无改善,尿菌>1万/ml)。总显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三组中医症候变化情况比较

在频急短数、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小腹拘痛、腰痛拒按等症候方面,治疗组各症候消失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 1P<0.01;χ2=22.2,2P<0.01;χ2=4.51,3P<0.05;χ2=4.13,4P<0.05;χ2=3.51,5P<0.05)。开放组各症候消失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3,6P<0.01;χ2=46.87, 7P<0.01;χ2=25.21,8P<0.01;χ2=0.09,9P>0.05;χ2=9.11,10P<0.01)。见表1。

2.2 三组治疗前后脉象变化比较

经过治疗后,脉象消失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8.46,P<0.01);脉象消失率开放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8.42,P<0.01)。

2.3 三组治疗前后尿常规白细胞变化比较

治疗后尿常规白细胞变化的消失率,治疗组为66.6%,对照组为20.0%,开放组为76.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1.47,P<0.01);开放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3.46,P<0.01)。见表3。

表3 三组治疗前后尿常规白细胞变化比较(例)

2.4 三组治疗前后尿培养菌落数变化比较

治疗前尿培养菌种分别为:①治疗组:大肠埃希菌15例,变形杆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克雷伯杆菌1例,沙雷杆菌1例,耐酸杆菌1例。②对照组:大肠埃希菌18例,变形杆菌1例,表皮葡萄球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克雷伯杆菌2例,革兰阴性菌1例。③开放组:大肠埃希菌25例,变形杆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白色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8例,液化沙雷菌4例,腐败假单胞菌3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治疗组细菌培养菌落数消失率为9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1.09,P<0.01);开放组细菌培养菌落数消失率为8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9.08,P<0.01)。

表4 三组治疗前后尿培养菌落数变化比较(例)

2.5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开放组总有效率为9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的比较,开放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7.54,P<0.01)。见表5。

表5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n(%)]

2.6 并发症

所有患者在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随访复查,在有效病例(包括痊愈、显效、有效)中随机抽取治疗组8例(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2例),对照组8例(痊愈2例、显效1例、有效5例),开放组10例(痊愈4例、显效3例、有效3例)进行门诊随访,尿菌培养及尿常规白细胞均显示阴性,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均无异常变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7 病例举例

患者1,男,20岁,未婚。患者于2008年10月3日上午出现发热恶寒,小便频急而短,小腹隐痛不舒,小便色黄,大便秘结2 d,来我科诊治。现症:发热稍感恶寒,恶心欲吐,食纳不振,口苦尤以清晨为甚,小便频急,尿短,每日小便9~11次,小便伴有明显灼热刺痛,腰痛明显,且两侧少腹放射呈拘急性疼痛,小便色深黄,大便稍干结,既往身体健康。查体:T 37.8℃,P 88次/min,R 22次/min,BP 118/72 mm 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甲状腺不肿大,气管居中,口唇指甲不发绀,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率88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小腹部深压痛阳性,两肾区叩击痛阳性,双下肢无明显水肿,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反射,外生殖器及未检出异常,舌质红,苔黄稍厚,脉滑稍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7.6×109/L、RBC 3.6×1012/L、HB 117 g/L;尿常规:WBC++;尿培养:生长金黄色葡萄球菌11万/ml;肝功能TPR 71 g/L、ALB 42 g/L、GLB 29 g/L,ALT、AST、ALP、r-GT正常;肾功能:尿素氮4.9 mmol/L、肌酐103 μmol/L。中医诊断:热淋(下焦湿热)。西医诊断:急性膀胱炎。给予八正散加味(药物组成:车前子15 g、瞿麦15 g、蓄15 g、滑石15 g、炙甘草6 g、木通6 g、大黄6 g(后下)、土茯苓20 g、鱼腥草20 g、山栀子仁10 g,水煎服,每日1剂,服完5剂药后复诊,病情大有好转,再按原方药与8剂诸证悉除。复查血常规、尿常规、尿培养、肝功能、肾功能均属正常,痊愈出院。6个月随访无复发。

3 讨论

八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车前子、瞿麦、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组成,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5]。在此方基础上,笔者凭多年的临床经验,加土茯苓、鱼腥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效。

本组120例,以急性膀胱炎居多,其次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三组病种分布均匀,具有可比性。如表1所示,治疗组、开放组小便频急短数、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小便拘痛、腰痛拒按等症均明显好转或消失;而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可见治疗组、开放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从表3治疗前后尿常规白细胞的变化可见,八正散加味对尿常规有明显改善作用;如表4所示,对尿培养菌落数亦具有明显的清除或减少作用。表5可见,治疗组与开放组的总有效率均为9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从痊愈病例分析,治疗组痊愈率为56.67%,开放组痊愈率为46.67%,对照组痊愈率仅为6.67%。三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说明八正散加味对下焦湿热型淋证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顾洪丽.三金片治疗慢性淋证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 16(11):120-121.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56-361.

[3]叶任高.郑智华.尿路感染的诊断现状[J].新医学,1997.28(9):456.

[4]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尿路感染的诊断治疗标准[J].中华肾脏病杂志,1985,1(4):13-14.

[5]潘文,康开彪.热淋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甘肃中医,2005,18(8):48.

(收稿日期:2011-01-2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