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各得其所

时间:2022-08-20 09:06:32

未来的封闭地球,需要与过去开放世界中不同的经济学原理———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波尔丁在1966年写下的一句话。

对于时下流行的“循环经济”,固然可以有多种理解,但如果说这个概念的提出,竟然跟宇宙飞船有点儿关联,读者朋友一定会感到奇怪,下面就仔细道来。

视野不同的两种经济类型

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很难有大的跨越,这一点大家都清楚:主要存在着距离、飞行速度和人的寿命这三项限制因素。所以,至今仍还没有任何一个星际航行的项目,有能力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将其送到最近的恒星。

为克服长时期宇航和生命短暂的矛盾,以及漫长旅途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有人设想出了“太空方舟”式的多世代旅程。即建造一艘十分庞大的太空船,船上的设备构成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态系统,能够养活数十至数百人做长途的飞行。如此一来,宇航员就可以在飞船上传宗接代、世代繁衍了。

受此启发,20世纪60年代中期,波尔丁在《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世界的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生态经济”时,以宇宙飞船做比喻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最先谈到了循环经济。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而唯一能使飞船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

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的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波尔丁将经济系统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他称之为“牛仔经济学”。牛仔是一望无垠的平原的象征,也与不记后果、糟蹋利用、传奇性暴力行为相联系,它们都是开放社会的特征。在牛仔经济中,消费被看作是好事,生产也是如此,经济的成就是以“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来衡量的。其中的一部分,无论其速度多快,都是从原材料和非经济物体的储藏所中提取出来的,另一部分则被输出进入污染储藏所。如果存在可以获取物质和存放排放物的无限大的储藏所,那么,产量至少是对经济成就的似乎合理的测量方式……

然而,波尔丁进一步分析说,作为人口的极大增长(这与我们生活其中的地球宇宙飞船的面积或空间的相应增长不相匹配)的结果,我们现在必须把逍遥自在的“牛仔经济学”,替换为限制自由的第二种类型——“宇宙飞船经济学”。在封闭的“太空人经济”中,经济成就的本质尺度根本不是生产和消费,而是总资本存量的性质、范围、质量和复杂性,包括系统中人的体力和智力状态。就此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存量的维持,并且任何导致给定存量得以维持,同时减少产量的技术改变(也就是减少生产和消费),都显然是一种收益。

波尔丁的新经济思想在当时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它促发了随后几年开始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经济学界正逐渐追随波尔丁的方向,以“宇宙飞船经济学”的宽广视野取代较为狭隘的“牛仔经济学”观点。最近几年,我们高兴地看到,至少从概念上说,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已经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正成为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一个主流思潮。

循环经济降低了我们对原始资源的需求,并使诸多商品(资源)实际可用的价值得以有效地扩展,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生态经济。它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在这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中,实现了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真正做到了“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需要更新理念,也需要创新思维

美国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曾经在其探讨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过剩问题的专著《生活在极限之内》中感慨:思想狭隘的经济学家强调“生产”,根本不理会自然资源的源头,以及吸收没人要的、所谓生产的“副产品”的纳污之所所发生的一切。思想狭隘的环保人士同样大声哀叹源头耗竭和纳污造成的污染,而对承担着将潜在财富转变为人类财富的困难艺术——经济学家称之为“生产”的人类机制,却没有给予足够的信任。

哈丁认为,在一个接受宇宙飞船生态学的社会里,必须对源头、生产和纳污之所给予同等的重视;在人类开发自然的阶段,应分析三者的相对重要性。对于人烟稀少的世界,“牛仔经济学”也许是够好的,但是,在我们相对人口过剩的世界,没有什么比真正的“飞船经济学“更能使生活更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孩子的孩子了。

这提示我们,面对难题,应该更多地考虑能够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同时也要考虑改变我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作为消费者,我们有责任选择环保产品,并关心诸如产品包装、垃圾处置、回收利用这类问题。政府也应着眼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利用其权力征收税赋、规范管理、设计指南、给予补贴等。

比如,较长一段时间以来盛行、“用完就扔”的所谓“一次性经济”,过去虽被视为创造就业机会、支持经济增长的手段,但它依托的是廉价的能源,并且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是不是能够替之以“少用—反复用—再生利用”的经济?美国环境学家·R·莱斯特·布朗就曾指出,像纽约这样的城市,应当放在第一位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产生垃圾,而不是怎样处理它们。

实践循环经济需要更新理念,也需要创新思维。

2006年夏天,笔者曾走访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的工业配套区———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见识过他们的创新实践。这个倡导“绿色”招商、当时正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试点的化工园,在项目选择上很有讲究:不仅看项目的先进性和环保性,还看项目在园区产业发展中的“链接性”,以拉长园区产业链和物质循环链,实现“链式发展”。也就是说,围绕一个大产业,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上游企业的产品为下游产品的原料,企业间相互竞争又分工合作,形成类似自然界食物链的唇齿相依的“产业链”(有专家形象地称之为“产业生态链”),使园区企业之间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产品相关、利益互惠的链接体系。

就以已在园区企业之间形成的棕榈油、硬脂酸、有机硅等数条产业链为例:园区内企业马来西亚泰柯棕化公司和东马油脂公司,将产品硬脂酸提供给意大利发基化学品公司作为生产原料,发基化学品公司又将成品硬脂酸盐提供给陶氏、雪佛龙菲利普斯等公司作为生产聚苯乙烯的添加剂。像这样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就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经济效益最优化的目标。

更早些时候,中国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则已开始实践“清洁生产”的另一种形式。他们是从最初的“问题”着手变革的:生产海盐会产生废弃物盐石膏,生产磷复肥会产生废弃物磷石膏。以往,这两种东西作为垃圾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新的思路对生产格局进行了调整:利用这些废弃物生产磷胺、硫酸和水泥。这样一来,不仅可变废为宝、创造客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在这家企业的百万吨盐场上,他们首先将初级卤水用于养殖;其次,将中级卤水送到溴素装置中提溴,带动高附加值的溴化钠、溴化胺、溴化钾等深加工产品开发;然后,将高级卤水晒盐,实现盐碱联产,并发展氯碱工业,提取钾镁盐,生产加碘盐;最后,将废弃物盐石膏、磷石膏用来生产硫酸和水泥。整个生产流程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物质都被有效利用,基本上没有任何废品生产。

这种做法的本质是近于全封闭的物质循环,它使得资源得以多层次地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并使废弃物的产出被降低至最低限度。与传统工业相比,其优越性不言自明。

物尽其用各得其所,实在是妙,说难也不难。正如本专题主稿所强调的:只有改变全球落后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产业结构,才可能发展与环境并举,才可能建成“天下无废物”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的地球家园也才可能永续而不败。

上一篇:教师惩戒权不得随意放弃和转移 下一篇:一个“详”字,三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