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的翻译学转向研究

时间:2022-08-20 08:15:07

关联理论的翻译学转向研究

摘要: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原是有较大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但在其提出后不久即逐渐出现了向翻译学领域转向的现象,这是由于关联理论本身就对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翻译是交际的一部分,也遵循着交际的一般原则即关联原则。本文介绍关联理论及其能够指导翻译学的原因与指导内容。

关键词: 关联理论 关联性 翻译

一、关于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原是有较大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由法国学者斯坡伯(Dan Sperb)和英国学者威尔逊(Deirdre Wilson)1986年在其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他们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语用学的重点转移到认知理论上来,为研究人类信息交流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从交际和认知的角度为语用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Sperber和Wilson对语言交际模式进行了重新认定,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而编码―解码的过程是从属的。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行为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话人用明白无误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意图,而听话人根据话语信息和语境从说话人明示的信息中推断说话人暗含的意图。比如:

A: Do you like Kongfu?

B: I’m a Chinese.

B明示的话语没有直接回答A的提问,但为A提供了一个推理的认知语境。A从自己的认知语境确认中国人喜爱功夫这一语境假设,于是分析出B的暗含前提为:

Chinese like Kongfu.

I am a Chinese.

最终获得B喜爱功夫这个语境效果。

与传统的交际观不同,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传达的是意图(intention),而不是意义(meaning)。“说话人在说话时,不仅要表明他有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更要向对方表明其有传递这种信息的意图。”交际者明示行为的真正目的在于引发受体对信息意图背后交际意图的思考。而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之所以配合默契,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即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意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能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与关联性相关的两个重要概念是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和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处理努力是指在认知与推理话语信息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所提供的信息与语境假设的关联性强,则受体需要付出的处理努力就小一些;而关联性弱的信息,则需要付出的处理努力就大一些。人们希望花费在理解上所付出的努力能够以某种方式改进他们用于交际的语境假设,即产生语境效果。语境效果有三种形式:推导出语境暗含意;加强或证实已有的假设;消除矛盾的假设。只有当新出现的信息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能够取得语境效果时,才说明该信息与该语境假设取得关联,取得的语境效果越大,表明该信息与该语境假设的关联性越强。

关联理论的重要原则是最佳关联原则。最佳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取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 effects for no unjustifiable effort)。人类的行为都是寻求经济省力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产生一个最佳关联的期待,体现在受体一方,即受体期望通过最小的努力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只有在说话者为其话语提供了最佳关联时,听话者才能比较轻松地对话语有一个正确理解。接受者要确定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中找到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从而获取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目的。

二、关联理论的翻译学转向

通过对关联理论主要内容的研究可以发现,该理论天生就具有解释并指导翻译活动的能力。关联理论进入翻译学转向的关键人物是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st-August Gutt),作为Deirdre Wilson的学生,E.A.Gutt在1991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格特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翻译是交际的一部分,也遵循着交际的一般原则即关联原则。其他翻译原则都是关联原则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运用。它足以用来解释已有的各种翻译理论及各种看似矛盾的翻译现象,根本没有必要去创立一种新的翻译理论。

Gutt指出关联原则制约着翻译的内容和方法。如果要问译者要使译文在哪些方面与原文相似,回答是在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有足够关联的方面相似,即在能产生足够语境效果的方面相似。如果要问译文怎样表达,回答是: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能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而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也就是说,译者所追求的是最佳关联性。

具体来看,翻译既是一种交际行为,它也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但由于翻译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和文化,还牵涉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因此,翻译成为一种十分复杂的交际活动,它包括两轮这样的明示―推理活动。第一轮交际活动发生在原文作者与作为原文读者的译者之间。在这一轮交际活动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原文作者的话语进行推理获得最佳关联。第二轮交际活动发生在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在该过程中,译者的主要任务则是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根据译文读者的期待及对他们的语境来源和认知能力的估计,将原文作者的意图用恰当的形式传达给译文读者。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追求最佳关联的传递。翻译的第一步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必须研究原文的语言与认知环境。关联理论所指的认知语境,“并不仅仅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语段的上下文、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对各种逸闻趣事的记忆,对文化的种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各种推测”,等等(Sperber&Wilson,1986)。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译者要认定一种理解而排除其他的理解,关键在于寻找最佳关联。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从原文字句和认知环境中体会原文作者的意图。原文作者和译者认知环境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给译者正确理解原文造成困难。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对原语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充分了解原语与译语在词汇、句法、语篇上的差异,还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了解原文作者的认知环境,正确理解原文。

仅寻找最佳关联是不够的,在充分理解了原文之后,译者要根据译文读者的期待把自己对原文的认知与理解用适当的方式和恰当的语句以最佳关联的形式将原文的意义用译语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必须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即译者应从译文读者的潜在语境中调出原文作者欲传达给读者的语境假设,进而明示交际意图。根据关联理论,翻译的过程就是对原语进行语际阐释的过程。格特指出:“认为一个信息可以不管接受者的认知环境而传达给他的观点是绝对荒谬的。那些认为翻译理所当然的是传递信息,认为问题的实质是为信息寻找恰当的语言形式的观点,其根本错误即在于此。”交际要成功的一般要求之一是让信息发出者的意图为接受者认识。当译者找到最佳关联,以各种方式进行语言选择,满足译文读者的关联期待和认知能力时,译者的工作才真正完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信息的中转者,为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促进两者之间交际的成功。

总之,关联理论翻译观一改传统翻译理论孤立静止看语言的方法,它对翻译问题的解释是动态的、辩证的:语境是变量,而关联性是常量,话语理解与翻译都是在寻找一种最佳关联,它能以关联性抓住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对指导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且在关联理论的关照下,译者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即译者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传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使译文读者找到译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就是一种合理的方法。关联翻译理论的提出表明翻译实践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进行,即可以通过在语境中寻找关联来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

Gutt把关联理论的核心观点移植到翻译研究中来,可以说是对翻译研究的一大贡献。关联翻译理论出现后受到了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尤其是最近几年在国内学术界,以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框架来研究英汉翻译方面的问题的学术论文逐渐增多。这也说明该理论在翻译研究方面是有较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Sperb D&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2]Gutt Em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1.

[3]王斌.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中国翻译,2000,(4).

[4]刘国辉.关联理论的回顾与思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陈渊.从关联理论看翻译.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11.

上一篇:浅析交际法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的应用 下一篇:英语听力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