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大型化和小型化

时间:2022-08-20 06:38:37

企业的大型化和小型化

企业的大型化和小型化,是当今世界企业发展中两个并行不悖的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中小企业以其灵活、专精和成本更低、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优势,代替了原本属于大企业的内部分工,提高了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众多的从事高度专业化生产的中小企业聚集在大企业周围,为他们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多方面的配套和服务,同时也为自己争得了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人们生活的不断丰富和需求的多样性,也需要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小企业提供各种价廉、物美、适用的产品和舒适、快捷、便利、周到的服务。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把包括小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了更为便利的生存环境。

这就使得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两种明显的趋势:

一种趋势是企业的大型化和巨型化,大企业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提高所在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企业的并购活动越来越频繁,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2000年上半年购并总额以26%的增幅创下在6个月中达到1.88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大规模购并使企业迅速向超大型化、巨型化发展,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一批跨国经营的"巨无霸"企业。大企业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世界500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全球的比重接近70%,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70%以上为500强所拥有。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最新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的总数已达6.3万家,产值占全球总产值的25%左右。在一些以国际大公司为竞争对手的领域,发达国家普遍放宽了反垄断的限制,对原本禁止和限制的企业同业并购活动,转而采取默许、鼓励和支持的态度。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利用多种手段,充分动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加紧打造自己的"航空母舰"。

另一种趋势是企业的小型化和微型化。美国是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国家,但小企业在结构转变、技术创新、增加就业、减轻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影响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在20世纪90年代持续增长,中小企业是一个重要支柱。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产品销售额的54%、私营企业产值的50%、就业的60%以及科技创新项目的70%都是由小企业提供和实现的。约有45%的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和各种各样的服务。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大企业深受其益。在众多适于分散生产经营的领域和风险性创新领域,更是活跃着大量中小企业,他们以灵活、创新、快速应变赢得了许多市场机会。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下生长起来的大量"袖珍型"企业,使这些领域更是充满了蓬勃发展的活力。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一方面,通过联合兼并形成了一批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重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开始形成。另一方面,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一是大而全、小而全。二是缺少有竞争力的大企业。三是企业规模不经济。大量的"五小"企业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还有很多适合小企业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小企业成长发育得很不充分,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种种不便。

总体来看,中国企业结构中"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活"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种状况,需要尽快改变。

一方面,要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一是支持组建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二是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到境外上市。三是通过国债贴息支持技术改造和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等途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四是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五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和政企分开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审批,帮助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使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拥有和他们的国际竞争对手同样的发展条件和自。力争经过努力,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形成30个~50个这样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另一方面,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一是加快推进中小企业的改革步伐。二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以信用担保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四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五是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等形式,促进中小企业重合同、守信用,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

(本文系作者在首届中国咨询高峰年会上的发言,本刊有删节。)

上一篇:“管理”不能淡化更不能舍弃 下一篇:新经济与我国的战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