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再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20 04:53:16

面料再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在日趋变化、丰富,在服装设计领域,传统的单一面料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美更进一步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面料再造应运而生,其极大地提升了服装设计的选择空间。本文分析了面料再造的意义和作用,并简要的介绍了面料再造的常用手法及其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面料再造 服装设计 表现手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Material Recycling in Costume Design

LENG Xuehua

(School of of Art and Design, He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eyuan, Guangdong 517000)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s of modern technology,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changing the pursuit of beauty, in the field of costume design, the traditional single fabric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further pursuit of beauty of people. In this case, the fabric re-emerged, it has greatly enhanced the choice of costume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role of material recycling, and briefly introduces common practices of the material recyc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s of costume design.

Key wordsmaterial recycling; costume design; performance practices; application

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的今天,服装行业需要积极寻找创意思维、拓展突破,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面料再造的诞生,改变了服装行业依靠单一面料进行服饰生产的现状,极大地促进了服装行业的发展,在服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面料再造的概念和意义

面料再造也可以叫做面料的二次设计,它具体指的是设计师根据选用材料的特点以及服装设计的需要,采用多种工艺方法对原始的面料进行再加工,使面料具备更丰富的肌理、层次感,提升了面料的装饰性与艺术性;使服装设计的产品更加融入人性、爱和诗意的设计信息。

面料是构成服装的物质基础,因此,面料的特性对于服装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服装设计的思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而面料的再创造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服装设计的理念,为服装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突破。在具体应用上,由于不同的服装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设计的需要对不同的面料进行二次设计,因此,通过再创造而产生的面料能够具备服装设计师本人的艺术风格特点,并可以完整的诠释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即便是相同的面料,在经过不同的服装设计师的在创造之后也会具备不同的特点,面料再造的这个独特性使其深受服装设计师们的喜爱。

在服装设计中引入面料再造的概念,可以将现代艺术中常用的表现形式,如抽象、变形、旋律以及夸张等,应用到服装设计的领域当中,增加设计师的选择余地,为服装设计增添了新的表现语言,有效的拓展了服装设计创新空间。

面料再造使面料对美的表达不再局限于二维空间,而是向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丰富了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并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根本上改变了服装设计的传统观念。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面料再造的出现给设计师带来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的全面体现自己的设计理念。对于社会来说,面料再造令小块的面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还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对于服装公司来说,面料再造意味着公司面料种类的大幅增加,节约了公司用于面料采购的资金,在降低公司运营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服装的附加值。而对于我国的传统工艺来说,面料再造的出现,令传统的工艺有了新的应用领域,是对我国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并且能够令我国传统工艺的精髓在服装设计领域得到充分的体现与传承。

2 面料再造的方法和形式

面料再造的方法种类繁多,可按照不同面料的风格和特点对其进行刺绣、镂空、拉毛、车花、印花、烫钻、蜡染、扎染,以改变面料的外观和形状,或者在面料上添加金属线、花边、丝带、褶皱等不同性质的材料,使面料的整体风格发生变化,从而更好的表达设计师的想法。本文将对几种常用的面料再造方法进行介绍。

2.1 面料的增型方法

面料增型主要指通过对不同材质的面料加以组合,使面料具备全新的肌理效果。面料增型的常用手法主要分为绣、补、缝、钉、贴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手法便是传统的刺绣。刺绣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手法,不仅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而且经过长久的积淀,已经在针法技艺、图案造型以及色彩搭配等方面形成了成熟且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在面料再造中,刺绣主要表现方法包括,绳带绣、镂空绣、贴布绣、镜饰绣、网眼布绣、饰带绣、珠绣、抽纱、彩绣、褶饰绣等,是面料再造的重要方式之一。

2.2 面料的减型方法

面料的减型指的是通过对面料进行剪切、抽丝、撕裂、镂空、打磨、烂花、腐蚀等方式,破坏面料原有的形态及特性,以达到改变面料肌理的目的。如,通过抽丝的方式将面料上的经线或者纬线按照设计的需要进行去除并加以修饰,使之成为透空的装饰图案;利用水洗、砂洗以及砂纸打磨等方式对面料进行磨洗处理,可以使面料出现较为自然的磨旧效果,给服装增添岁月的痕迹;撕裂则是使用人工撕破面料,使面料呈现出一种随意的肌理效果。相对于面料的增型,面料减型处理的操作方法更为简单,同时又可以给面料增添独特的形态和美感,是面料再造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2.3 面料的变形方法

面料的变形处理并不对面料原有的结构进行删减,而是采取皱褶、抽褶、捏褶、压花、扎结、缩缝、绗缝、堆积等处理方式,增加面料的褶皱与空间层次,使面料具备一定的立体感,以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对面料进行变形处理,最常用的手法有系扎法与皱褶法。系扎法是指将面料上选定的点与线进行连接,从而在面料上塑造出浮雕的效果。而皱褶法则是指将面料整体进行挤压、扭转、拧紧等处理,给面料增添褶皱与起伏不定的立体效果。通过对面料进行变形,可以自由的改变面料的空间形态,令面料更富有层次感,从而更好地表现出设计师的风格创意特点。

2.4 面料的综合处理

面料的综合处理是指综合的使用不同类型的方法对面料进行再造处理。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多种不同的面料进行混合搭配,并对面料进行增型、减型或变形处理,通过多种处理方法灵活的加以组合,令面料具备出乎意料的色彩效果和丰富的层次感。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更多的面料和处理方式进入到面料再造的实际应用当中,如数码印刷技术、LED灯技术等,并令已有的处理技术更加完善,充分的发挥了各类材料的特点,让面料再造的效果日趋丰富多样,给服装设计师创造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也更大程度的展现了材料自身的美感。

3 面料再造的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

面料再造改变了面料的形态与特性,丰富了面料的色彩和肌理,但这并非是面料再造的最终目的。作为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面料再造的宗旨是为服装的设计服务,是服装设计的“眼睛”;因此,如何令面料再造的方法在服装设计领域更好的发挥作用,是面料再造在实际应用中的重点。

3.1 面料再造在服装局部设计中的使用

在服装设计的过程当中,有时会遇到需要突出的强调服装某一部分变化的情况,此时,为了提升该部分与服装整体之间的对比,便可以适时的引入面料再造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对需要强调的部位进行面料再造设计,充分发挥“眼睛”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需要进行面料再造的部位有服装的领部、肩部、袖子、胸部、腰部、臀部以及服装下摆或边缘部位等,以增强以上部位的立体感,强化其与服装整体之间的对比,而不同部位之间面料再造手法的巧妙搭配,也可以使服装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

3.2 面料再造在服装整体设计中的使用

利用面料再造手法对服装的面料进行整体处理,可以起到加强面料层次和色彩的变化,改变面料整体风格的作用。将经过再创造的面料应用在服装的整体设计当中,可以强调面料变化产生的艺术效果,突出服装的整体魅力,塑造出更加多元的服装设计艺术语言,反映服装品牌的丰富内涵,完整展现服装设计的概念。

4 总结

面料再造为服装设计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服装设计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断地丰富面料再造的表现形式,并使其更好地应用到服装设计中,是当代服装设计师应当研究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闽.概念服装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5.

[2]涂丹丹,杨俊,席向荣.面料再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9).

[3]付丽娜.面料再造的创意手法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纺织,2010(1).

[4]胡兰.面料的技术,服装的艺术―面料再造在服装领域的可行性探究[J].大家,2010(15).

[5]韩云霞.面料再造在服装设计中的研究应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4).

[6]魏迎凯,乔梅.服装设计中的面料再造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8(5).

上一篇:探析公共必修课在大学教育中的生存和发展 下一篇: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能动性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