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文学中比喻的童趣

时间:2022-08-20 04:43:03

论儿童文学中比喻的童趣

“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儿童文学受其特定的受众对象和儿童文学自身特点的要求和限制,比喻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那就是要有童趣。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外两部儿童文学作品《寄小读者》、《一千零一夜》,以这两部作品中的比喻句为研究对象,分析比喻运用的特点,并对其原因与作用进行深入剖析,以指导儿童文学的创作。

儿童文学中喻之童趣的具体表现

在儿童文学中,比喻在选择本体和喻体时,要选用高相似性的两个事物,而且它们之间要有较为具体的相似点,读者能很容易就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其相似性能得到普遍认可。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取材范围也较为狭窄,相对固定,大多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而抽象事物较少。从比喻的形式上说,较易理解的明喻较多,而较少使用暗喻和借喻两种形式。同时,儿童文学受其接受对象的限制,在运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因素。

强调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由于受儿童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儿童的认知范围较小,这也是我们在运用比喻时需考虑的一个首要因素。在读者大多是成年人的成人作品中,本体和喻体的取材十分广泛,天文地理、虫鱼鸟兽、典故传说都可作为比喻的事物。而“儿童正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受其生理条件限制,生存空间较小,活动的范围狭窄,生活经验、所掌握的知识都较为简单和贫乏,学习理解能力较差。而构成比喻的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的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在儿童文学中用来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应是儿童能够理解并展开联想的事物,这些事物与成人作品中用来做比喻的事物相比,应具有常识性和浅显性特点,用来作比的本体和喻体比起成人作品中的本体和喻体,就范围来说受到的局限要多”。

形象式的比喻较为常见。由于文学作品受众接受心理的不同,在儿童文学中形象式的比喻较为常见。“所谓形象式的比喻就是用具体、熟知、浅显的事物来描绘和说明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它的喻体是具体的、形象的、熟知的、浅显的,是以浅喻深的比喻;而抽象式的比喻是用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事物来喻浅显的、形象的、熟知的事物,是以深喻浅或以深喻深的比喻。”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是儿童的思维方式,其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相对较低,在认识事物时具有形象具体的倾向,对事物的表面性特征较为敏感,而通过语言理解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很低。所以在儿童文学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应该是形象化的,而非难以理解的抽象事物。

倾向口语化。从文学的接受方式来看,视觉是成人作品理解的首选途径,较多使用书面语,而儿童则主要靠听觉,因此要多使用口语。口语和书面语相比,其句式简短,较多使用省略句和自然句,句子结构不能太复杂,声调不能太单一,思想感情要丰富。“同时由于声音容易消逝,所以比喻句中的口语应尽量使读者听得清楚、明白,要求句子结构不能过于艰涩复杂,且应较多地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易于儿童把握的口头常用的词语。”如下面的比喻句:

“他顶天立地,身体十分高大;脑袋像一个圆形的屋顶,双手如同巨型钢叉,双脚就像大号帆船;山洞般的嘴长在一张土黑色的脸上,还有石块般的牙齿、茶壶般的鼻孔以及灯笼般的眼睛”。(《一千零一夜》)

这个例子中,所有的比喻句都是运用口语化的词汇,像给儿童当面讲故事一般,一点一点地描述巨型怪物的具体形象,使儿童听得津津有味。同时,这些比喻的句子结构关系较为简单,且本体和喻体中脑袋、屋顶、双手、钢叉、双脚、帆船、石块、牙齿这些词语多是常见的易于立即把握的口头常用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被儿童所理解和接受。

特定的受众制约了比喻的使用

儿童文学中大量比喻的运用是其特定的阅读对象和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所要求的,当然也有其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年龄和心理不同于成人。儿童的年龄较小,对文本的语音层面依赖较多,语言表达要求浅显、比喻所涉及的事物要具体可感。儿童文学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大都是诉诸于听觉的,句式选择较口语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对童话文本的接受就不单单限定在语音的理解和听故事上,他们开始加入个人的思考以及对情节和形象的再处理。例如儿童文学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大多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鲜明,且还有诸如一只挨着一只地掠过去的野天鹅、呼啸着的箭头这样的动态性事物,这样更使本体事物显得栩栩如生、生机勃勃,从而使儿童能够充分感触到故事中的事物,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智力等因素的特定限制。儿童文学中运用比喻也要考虑幼童的智力等因素。同时也要注意智力因素和文学接受能力并不完全对等。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教育所培养的文学赏析能力、文化环境状况、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使得儿童在接受比喻的表达时呈现出特定的要求。例如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强调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其本体和喻体应具有常识性和浅显性的特点,就是考虑到了上述诸多因素对儿童文学接受的影响。同时,在取材上,本体和喻体大多是人、动植物、自然和人文景物,范围较为狭窄和固定,这样就能够满足大多数儿童的阅读需求,降低智力、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儿童文学接受的影响,从而使广大少年儿童都能够理解和接受。

比喻的作用

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可以用来说明深奥的道理,使之转化为儿童可接受的经验;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同时能对概括化的事物形象化处理,给人以鲜明的形象。

将深奥的道理转化为儿童可接受的经验。对少年儿童而言,儿童文学作品中一般不会出现深奥难懂的大道理,而只会是一些理解稍有难度的常识性道理。如下例:

“你也不看看自己的脸,想在这里吃白食,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千零一夜》)

这个比喻意在说明流浪汉痴心妄想,想住在漂亮的姑娘们这里白吃白喝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用天鹅肉指代姑娘们,用癞蛤蟆指代流浪汉,再用“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个比喻句来说明流浪汉想占便宜不可能的道理。通过这个鲜明生动的比喻,这个“吃白食”的道理很轻松地就讲明白了,也使儿童读者理解了“吃白食”的真正含义,从而理解了整个句子的意思。

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可使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具体、清晰,便于儿童理解和阅读作品。例如:

“不久黑烟冒完,就聚在一起,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黑烟瞬间化做一个披头散发、狰狞可怕的巨大怪物。他顶天立地,身体十分高大;脑袋像一个圆形的屋顶,双手如同巨型钢叉,双脚就像大号帆船;山洞般的嘴长在一张土黑色的脸上,还有石块般的牙齿,茶壶般的鼻孔以及灯笼般的眼睛。”(《一千零一夜》)

这段话连用了7个比喻,分别从巨大怪物的脑袋、双手、双脚、嘴、牙齿、鼻孔、眼睛7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刻画,使这个抽象的巨大怪物逐渐具体化、形象变得栩栩如生,便于儿童将部分组合为整体进行感知,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形象具体、真实可感的怪物形象。

对概括的东西加以形象化处理。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可以使概括化、整体性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真切可感。例如:

“黄昏时已近横滨,落日被白云上下遮住,竟是朱红的颜色,如同一盏日本的红纸灯笼。”(《寄小读者》)

这句话中,作者把被白云遮住的朱红色的落日比喻成一盏日本的红纸灯笼,朱红色的落日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了。将落日缩小为一盏红纸灯笼,使儿童读者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朱红色落日的具体形象和状态。

总之,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语言要浅显、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有趣味性。由于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受其特定的受众对象――儿童的年龄、性别、性格、智力等因素和儿童文学自身特点的限制和要求,呈现出其特有的内容,这与其他文学作品明显是不同的。在儿童文学中,高相似度比喻的运用较多,比喻的运用要结合其已有的学习经验,多是形象式的比喻、有口语化倾向。同时,儿童文学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文学门类,比喻修辞在其中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从而总结概括出比喻运用的一般性规律,可以使儿童文学的创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2.陈莎莉:《试论幼儿文学创作中比喻的运用》,《云梦学刊》,2002(5)。

3.温锁林:《抽象式比喻的审美价值》,《吕梁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0(4)。

4.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刘梅:《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论电视成就报道内容的创新因素 下一篇:浅谈《红楼梦》中友情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