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20 04:41:16

浅析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即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和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作为社会管理机制的一种创新形式,包括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和帮扶,以期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会隔离;社会服刑人员

社区矫正,主要是针对一些社会危害性比较轻微的刑事犯罪分子,通过不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经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其监管、教育和帮扶,使其获得重生,回归正常的生活。社区矫正的宗旨是通过采用比监狱内管理较为轻松的教育感化方式使矫正人员再不脱离社会的前提下获得重生,回归正常社会。

一、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自2012年3月1日实施以来,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积极投身到社区矫正工作中,通过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创新了一整套社区矫正工作方法,达到了社区矫正的目的。

二、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不足

社区矫正工作在稳步推进发展过程中,积极开创新思路、新方法,达到了较好的矫正效果,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但是,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社区矫正教育形式单一。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司法所在接受社区矫正人员之后,首先应当根据该矫正人员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进行评估后,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目前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普遍认为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活动,所以工作的重心更多的放在对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及控制层面,只求能够将人盯住,不脱管漏管,认为这样就实现了矫正的目的,而忽略了对矫正人员的教育和帮助。同时,教育形式也较为单一,主要是每月一次大课式的宣读教育,教育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当前形势和法制教育,对文化和心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缺乏。

(二)社区矫正教育制度落实不到位,影响了教育质量。社区矫正的本意是让社区服刑人员纠正错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矫正因犯罪给社会和个人留下的阴影,同时通过社区矫正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所以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规定了许多教育矫正内容,如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公益劳动,集中学习,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矫治,并要求为每一位社区矫正人员量身定做一套矫正方案等等,但在实践中,限于条件,这些制度往往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导致社区矫正人员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区矫正仍然不能得到真正的改造,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使社区矫正流于形式。

(三)缺乏一支专业性强的社区矫正教育队伍。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所以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相对较高。目前,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大多是一直从事司法助理员工作和承担着司法所长的职务,而司法所不但承担社区矫正工作任务,还承担着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安置帮教、依法治理、矛盾纠纷排查、综治、维稳等九项工作职能,社区矫正是司法所所有工作的重点,而且社区矫正人员逐年递增,现有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偏少,一般一个司法所为2人,这些工作人员职级待遇不能落实,没有执法权,特别是对社区矫正工作专业素质欠缺,监管水平跟不上,制约了社区矫正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刑罚执行力度欠缺,没有达到惩罚教育的效果。社区矫正不同于监狱内刑罚执行,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内执行刑罚,必然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不能对矫正人员剥夺人身自由实施24小时全天候的监管,这样必然就会存在监管的空白点。社区矫正人员在日常的矫正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听指挥、不服从管理的情况,而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的主体,是没有执法权的,那么矫正对象违反矫正规定之后,司法行政机关只能依赖于公安机关对其进行处罚,这样程序过于繁琐,不便于操作,并且处罚也很难及时有效的落实,使得惩罚空泛无力,这直接影响到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使其产生法律不过如此的心理,没有让社区矫正体现出刑法执行的严肃性,进而就有可能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产生对翻了藐视的错觉,甚至不计后果而重新走上犯罪之路。

三、今后社区矫正发展的新举措

(一)认真开展审前社会调查工作,制定详细的矫正教育计划方案。完善审前社会调查的工作内容和程序,了解和掌握其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性格特点、认罪悔罪态度及将来接受矫正后的监督情况;与调查对象的工作单位或者其所在的村(居)委会见面,掌握其日常表现、社会交往、群众评价情况及接受矫正的条件等情况,制定详细的矫正教育计划方案,降低社区矫正适用风险,以期达到矫正教育的目的。

(二)在日常矫正过程中,夯实工作基础,避免矫正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在社区矫正人员入矫时,应首先组织社区矫正人员、社区民警、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负责人、社区矫正对象及其近亲属参加宣告仪式,在宣告仪式上应明确社区矫正对象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起到震慑作用。在日常的矫正工作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矫正人员的矫正档案,同时,在矫正人员进行思想汇报时给予不同程度的引导,帮其稳定情绪,重拾生活信心。按规定对矫正人员开展警示教育、公益劳动、技能培训等专项教育的学习和培训,从解决矫正人员实际困难入手,依法维护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帮扶档案,定期开展帮扶走访,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帮扶促教育感化,提高矫正成效。

(三)在矫正过程中公检法及其他相关单位应互相配合,共同落实各项社区矫正工作措施。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公检法及其他相关单位应当配合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经验,研究解决这一段时间矫正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适当的就业指与培训,为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工作就业机会,为社区矫正人员遇到的其他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社区矫正质量。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采取多形式的培训,提高一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刑罚执行专业水平和实战能力,能在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做到:矫正流程清、法律政策清、对象动态清、风险趋势清、帮教措施清、考核奖惩清。

综上所述,我们在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即时发现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配合各方力量,使矫正教育工作能够在不出现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当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2]《基层社区矫正执法工作实务》 应方淦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5月。

上一篇:国有企业高管的法律意识对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 下一篇: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