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二人转的后现代性

时间:2022-08-20 04:31:13

解读二人转的后现代性

摘要:二人转的诸多特征与“后现代主义”那种追求“不确定”和“多元化”、“走大众路线”的理念,颇有相似之处。二人转的即兴表演与后现代追求“不确定”理念、二人转的美学特征趋同于后现代音乐所追求的多元化、二人转的大众化路线是后现代艺术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二人转;后现代;小沈阳

2009年“小沈阳”借着的春节联欢晚会的东风,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据说他的出场费从当初的500元一直狂飙到30万元,身价足足涨了600倍。随着近乎于天方夜谭的“小沈阳”热的升温,大家经常在茶余饭后要么谈论起他的二人转表演,要么从网络中搜索二人转表演视频,亦或者干脆去剧场中看一场二人转。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人们对“小沈阳”的追捧,还不如说是“二人转艺术”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为什么这种仅仅是东北特色的地方说唱,会受到全国很多观众的喜爱?这种根植于乡土的民间艺术,怎么荣登央视这个大雅之堂呢?这与现代的哲学思潮中出现的“后现代主义”那种追求“自由”和“反精英主义”的理念,颇有相似之处。这引起了作者深深的思考,二人转艺术是否具有后现代的特征呢?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二人转的即兴表演与后现代追求“不确定”的理念一脉相承

“后现代艺术所追求以‘不确定性’是因为他们对传统艺术所规定的各种确定性感到框限,更重要的是,因为看到其生活中的不自由,感受到生活中的不自由,而去追求那种真正的自由”①。二人转的表演恰好符合了后现代艺术家追求的这种“不确定性”。如二人转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没有舞台”的界限,他们随时跳上跳下走,进过道演唱并接受赏钱,观众随时可以点自己喜爱的段子,传统的、现代的,甚至是流行歌曲、喜剧小品、明星模仿、吹拉弹唱等等。在演出过程中如果有后进场的观众,演员用随便的口气与他打招呼“哥们,你怎么晚了呀,下回早点”,有中途离场的也是一样。二人转表演的诸多特点正符合了这种“不确定性”,而且还发挥了“自由”的创作精神。二人转讲究“说、学、逗、唱、浪”,出彩就出在表演现场即兴、狂放无忌上。在表演过程中,整个演出完全由台上的演员主导,乐队的调门也时常跟着演员走。比如,在表演中,如果台下电话铃声响了,二人转演员在台上马上就会说:“来电话了, 接电话,你就告诉他,我不在这儿……”②他即兴发挥的段子,逗得观众们前仰后合。这不仅替观众电话响这种不礼貌的行为解了围,又加强了和观众交流,活跃了现场气氛。这种灵活,会使你产生很自由的感觉,是心灵上的放松之感。不像看欧洲歌剧,非要穿着礼服、正襟危坐,甚至连什么时候起立、什么时候鼓掌都有严格的限制。相反,二人转表演却很“自由”。无论是二人转的“无舞台”还是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不确定”,在某种程度上,能达到一种轻松、畅快、自由的精神共鸣。

二、二人转的美学特征趋同于后现代音乐所追求的多元化

“尊重差异和追求多元性,被认为是后现代(post- modern)的气质。”③二人转表演特征的多样性与后现代追求多元的风格不谋而合。民间二人转的美学特征几个重要范畴如,亲昵、笑谑、俯就、粗鄙、插科打浑等。“亲昵”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消除了观演之间的权力关系和情感障碍。“笑谑”把观众拉进粗鲁的交往氛围,消除了观众对现实和世界的恐惧和尊崇,使观众获得心灵解放。“俯就”通过演员的自我矮化,满足了观众的身份优越感。“讽刺性摹仿”通过对崇高事物的亵渎式模拟, 使观众宣泄了外部世界对自己的情感压抑。④这种多元化的表演方式,拉近了观众与二人转的距离。而扮相的反串,使二人转表演更具有生动性。如赵本山表演的《王二姐思夫》,他男扮女装穿上老太太的衣服,一口没牙的扁扁嘴,佝偻着背,蹒跚的走,单从扮相上就让人大笑不已,再听听他的唱腔,神情与姿态,观众除了笑,仍旧是笑。⑤与传统表演艺术相比,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元,这些特征使得二人转的表演形象生动、丰满。以至于当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评价道:“她(指东北二人转) 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

总的来说,二人转这种根植于东北乡土的民间表演艺术,无论即兴表演,还是表演特征的多样性上,大部分与后现代的审美趋同,也就是说,“亚文化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元性, 而这也正是后现代现象的普遍性征。⑥

三、二人转的大众化路线是后现代艺术追求的目标

英国皇家学院教授――汤因比教授,“主张艺术应该走大众化的道路,尤其强调沟通主义,反对反沟通主义”。⑦东北二人转,正是扎根于民间的艺术。东北农村流行的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二人转的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二人转’从其一诞生,就深深地根植于民间,走屯串店,在地头、窝棚、船营、地戗子演出,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二人转’最大特点是与老百姓‘不隔语,不隔音,不隔心’。”⑧说明二人转艺术取之于民间,用之于民间,中国民间文化的精髓被“二人转”用最质朴的形式做了最通俗的演绎,成为百姓生命难以割舍的部分。就算是广播电视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二人转”在东北农村依然十分流行。在农家小院,在田间地头,上自八旬老妪,下至呀呀学语的孩童,都能哼上几句“二人转”小调。“有人形象地比喻,‘二人转’好比车轱辘菜,它长在乡间的泥土里,踩不死,压不败,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坎儿上。”⑨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中的文化精英主义, 反对“文化精英”垄断知识的特权。这使得学术话语中出现了来自“精英”圈子之外的声音,促使学术界采纳民间的、大众的和来自边缘的知识和话语,促使学术理论面对民间的、大众的和边缘的文化。”⑩由于这种理论的提出,才使得“二人转”这种“非精英”文化得以崭露头角,拥有一席之地。这个来自民间的服务于大众的说唱艺术,终于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在“后现代主义”风起云涌的时候,给二人转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这也是促使二人转发展的中坚力量。“二人转”这种“非精英”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例如,2004年新年,沈阳和平剧院上演“二人转”时,场内爆满,场外仍在排队买票。吉林市戏曲剧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了具有浓郁东北地方风情的“二人转”,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就连最“洋化”前卫的上海观众,也开始接受”二人转”了。⑾与二人转的艺术一脉相承的东北小品连续数年火爆央视春晚,《马大帅》《刘老根》等东北农家题材的电视剧在央视持续热播。这些继承了二人转艺术精神的艺术形势已经通过传媒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社会的主流文艺范畴。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二人转成了当代中国审美风尚的一个支点”。⑿更有甚者,这种非主流的表演艺术进入了国立学院,真正登上了大雅之堂。在2004年长春师范学院增设“二人转”专业,面向社会正式招生,使这一传统观念中被视为“下九流中的下九流”的民间艺术,一步登上大雅之堂,成为高等学府的正规课程。⒀

二人转的空前发展,某种程度上说与后现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根植于民间的艺术,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真如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和达里奥・福,他们终生都没有忘记在他们所制造的笑声中,注入一个东西“民间的思想”。⒁

综上所述,二人转的即兴表演、美学特征、走大众化路线与后现代追求“不确定”“多元化”“非精英”等目标是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二人转具有后现代性的特点。

注释:

①杨沐.《后现论与音乐研究(下)》《中央音乐学报》

2001/02)p64

②马杨,姜佐.《探求二人转的生命力》《t望新周刊》

2004/16,p52

③杨旭.《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中国青年

政治学院学报》2006/03p134

④罗辑.《漫谈二人转》《中国戏剧》,p42

⑤李家君.《二人转:狂欢之后――对东北二人转的阐释和

反思》《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p57

⑥杨沐.《后现论与音乐研究(下)》《中央音乐学报》

2001/02,p64

⑦汤因比.《艺术: 大众的抑或小圈子的》[A].艺术的未来

[C].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p13

⑧梁海,高红缨.《解读火爆二人转》《中外文化交流》P17

⑨梁海,高红缨.《解读火爆二人转》《中外文化交流》P17

⑩杨沐.《后现论与音乐研究(下)》《中央音乐学报》

2001/02,p64

⑾梁海,高红缨.《解读火爆二人转》《中外文化交流》P17

⑿吴文科.《二人转是当代中国审美风尚的一个支点》《艺

术评论》2004年第11期p28

⒀梁海,高红缨.《解读火爆二人转》《中外文化交流》P17

⒁罗辑.《漫谈二人转》《中国戏剧》,p42

上一篇:音乐的美学思索 下一篇:如何更好地掌握圆号的吹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