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农民工健身

时间:2022-08-20 04:00:59

略论农民工健身

[摘 要]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和谐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本文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等分析了农民工健身的意义及影响因素,指出他们健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对其健身提出可行性对策。旨在为农民工身心健康发展及倡导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服务。

[关键词]农民工;健身;身心健康;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91-02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采取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措施,使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许多突出问题还依然存在。其中之一就是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给农民工的健康带来了很大危害,并给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伤害。为改善农民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社会贡献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立健全农民工健身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健身活动开展势在必行。本研究从战略的高度探讨农民工健身问题,旨在倡导《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落实,提高“边缘群体”的文化生活水平和应有的社会地位,促进和谐社会更好更快的全面发展。

1 农民工健身的意义

农民工长年累月的重复着贫乏、单调的生活,缺乏健康文化生活的指导,劳动时间长、强度大,使农民工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育锻炼作为闲暇的一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工通过健身能够消除机体的疲劳,能够强身健体,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通过农民工健身的开展可以使农民工具备创造和享受高质量闲暇生活的情趣和能力,从而可以改善和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这对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有益。

2 农民工健身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影响

2.1.1 国家或城市的政策力度不够

城市农民工是我国工人阶级中出现的一个新兴群体,他们在经济效益、社会地位、权益保护和竞争能力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境地。国家关于农民工的物质经济利益方面的政策引导却很少涉及。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国家和城市应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制定一系列的具体的措施,使体育制度和体育法规进一步完善,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的关注城市农民工的体育健身活动。

2.1.2 思想观念的偏见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主要由户籍制度导致的城市二元格局逐步打破,越来越多城市外来农民工要长期定居于城市。然而,迄今为止,农民工仍然面临一定程度的歧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态度,使得他们从心理上和行动上排斥与农民工一起参加健身活动。换个角度来说,城市居民的偏见态度又极大挫伤了农民工的自尊和自信,甚至对城市居民平生对立情绪,不愿意去城市居民健身活动的场所,无法进行健身活动。

2.1.3 大众化的体育健身设施相对短缺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体育设施相继投入建设,一些大型体育场馆设施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城市社区体育也迅速向普及化、社会化、科学化和多样化发展。城市农民工的健身活动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作为弱势群体,无论是从价格定位还是活动项目安排等因素上,适合他们参加的大众化体育场所和体育健身设施十分短缺。

2.2 农民工自身因素影响

2.2.1 客观条件对农民工健身的制约

城市农民工是离开农村到城市上班拿工资的职业群体,主要从事建筑业、餐饮业、纺织业和其他服务行业,收入有限。据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叶旭军调查得出,杭州城市农民工月收入在600~1500元的占总人数79.5%,他们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很难舍得拿出一部分用于体育健身消费。另外,据叶旭军报道,杭州城区有52.6%的农民工每周工作61个小时以上,明显比法定时间要长。农民工们也表示,其实他们不是不想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但工作时间长和工作压力大使得他们与体育锻炼活动无缘。再者,城市中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大多收费较高,周围较少有便于农民工健身活动低价、免费场所。

2.2.2 体育意识和自我观念对农民工的影响

虽然,进城农民工是农村里的精英群体,但他们的文化程度较城市居民而言相对较低,他们对体育健身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大多数农民工存在一种认识,认为天天都在干重体力活,锻炼应该是很多了,就不需要锻炼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体力劳动只能使局部的肌肉得到锻炼,从而造成身体的发展不平衡;而体育健身则是全面的,均衡发展身体素质。

在自我认识和行为倾向上,城市农民工较城市居民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大多数维权意识较差,安于吃苦挣钱,随遇而安,忽略了自我情感上的需求,进而影响自身体育健身的渴求。

2.2.3 生活预期对农民工体育消费的影响

社会学教授李强根据农民工对未来打算将农民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循环流动型,即农民工外出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家乡;二类是定居于城市。前一类人群,他们只把进入城市当做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一旦挣到钱就返乡,所以他们在追求人的发展和享受高层生活的消费行为上没有表现出积极意识,相应地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第二类人群愿意长期留在城市里居住和生活,最终实现融入城市居民体系。所以从健身娱乐和人际交往等多种角度上,这部分外来农民工更愿意主动与城市居民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在体育消费行为上表现得较为积极。农民工进城并转变为其他产业成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要途径,国家政府应该强化城市居民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免除农民工进城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中来。

3 促进农民工健身的对策

3.1 加强针对城市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制度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推动城市农民工参加与全面健身运动的着力点就是要提高城市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水平,增加他们的余暇时间,使他们形成稳定的健身行为。因而,国家政府只有自上而下制定一系列有政策倾斜的法规体系,健全体育管理制度,从理论上提供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活动的依据,形成政府管体育,社会办体育的格局。

3.2 加强宣传力度,构建社会文化环境

早在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中国的体育就是群众体育。”如今,具有社会化、普遍化、科学化、产业化的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已基本形成。城市外来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的边缘人群,对他们应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提高农民工对健身的认识水平,培养和激发他们参与全民健身的动机。树立“健康第一”观念,把体育锻炼和体育娱乐作为追求健康手段。同时,城市居民也应消除对农民工不公正态度,增强群体间的沟通,在最大程度上接纳和认同农民工融入城市。

3.3 兴建大众化的体育设施

就近就便,有针对性地完善社区各种大众化锻炼娱乐的体育设施,把居民小区的体育设施纳入到城市的建设规划中。加强用人单位和社区对农民工体育锻炼知识的辅导,提高农民工的体育健身技能,从方方面面切实关心他们的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

3.4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引导管理作用

城市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职业人群,他们主要生活在社会的基层,基层组织对他们的直接领导作用就特别重要。城市社区组织可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降低体育消费成本,提供便利场所等具体措施,促进农民工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少企业和城区基层政府已经意识到为农民工设计文体生活的重要性,他们组建“农民工运动会”、“民工篮球队”,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工生活的热情,减少了他们无所事事的工余时间,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3.5 农民工体育健身活动要多样化

城市农民工收入较低,社会交往范围窄,初中文化程度比例较大,在对体育的认识和体育健身技能的掌握上,表现出的体育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他们的体育健身活动应该向多样化发展。尽量选择花费少,不受器材限制,体育技能要求不高的健身娱乐项目,如散步、慢跑、打篮球和羽毛球等,采用“有氧锻炼”等具体方法,逐步提高运动技能,形成体育健身习惯,从而缓解工作压力,调节情绪,增进身体健康。

4 提 议

第一,根据农民工的高离散型、强自由性等特点,因地制宜,有效地贯彻业余小型多样的活动;第二,坚持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原则,这是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医疗体育、康复体育的作用,是农民工体育蓬勃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三,加大宣传力度,以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条例》颁布为契机,掀起农民工健身热潮,推动农民健身活动,使农民群众逐步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奔小康”的新型体育观,从而使“要我练”转变到“我要练”的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林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健身问题的研究[D].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07,10∶441.

[2]杜受祜,陈希勇.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农民工健康保障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119-122.

[3]孙永正.我国城镇化人文质量的三维分析和对策研究[J].人文杂志,2010(4):166-170.

[4]王明建.积极推进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44-45.

[5]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吉野(1986―),男,江西上饶人,学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上一篇: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 下一篇:浅析当前中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