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医体质与儿童保健临床研究进展

时间:2022-08-20 03:43:54

小儿中医体质与儿童保健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本文通过对古今有关小儿中医体质与儿童保健文献的整理,对小儿体质的古今相关学说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了小儿体质学说对儿童保健的临床意义,阐述了针对不同体质、不同阶段的小儿疾病应该根据其先天、后天因素对症治疗。采取不同保健方案的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小儿疾病预防、治疗的临床工作。

【关键词】 小儿; 中医体质; 儿童保健; 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6-0156-03

doi:10.14033/ki.cfmr.2015.16.090

小儿体质学说虽然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正式提出,但是其学术观点从古就有,并且历代儿科医家都非常重视,到现代被医学家通过对学说系统的整理,病情逐步完善,发展成为现代的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1-3]。随着理论体系的逐渐充实,运用其理论指导儿科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成为临床所关注的课题。

1 古代医家对小儿体质的认识

小儿体质学说从中国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卤经》就有提及,历代都有自己不同观点,王徐静将其总结起来归纳为“纯阳”、“稚阴稚阳”、“少阳”、“五脏有余不足”四个学说。

1.1 纯阳学说

《颅卤经》提到:“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纯阳学说由此诞生,并且历代医家将其完善,在钱乙的《小儿药证直决》、刘完素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叶天士的《幼科要略》中都有相关论述。所谓“纯阳”学说,其实表述的是小儿生长发育旺盛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阳气旺盛的特点,只有阳气旺盛,小儿的生命活动才能迅速,反之亦然,故而说小儿阳气易过剩,则患的病容易以热、火等阳气偏盛的疾病为主,在治疗的时候就需要偏寒凉[4-6]。

1.2 稚阴稚阳学说

这种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灵枢・顺逆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后世张景岳又指出小儿的特点“元气未充”“真阴未足”,就是说小儿的体质是气血精津液都未充足的状态,生理条件处于生长发育未完善的条件下,特征是以不足为主,随着年龄增长一步一步成熟,所以治疗方面应该以温补为主,提高小儿的素质,这样就提高了小儿的抗病能力[7-8]。

1.3 少阳学说

此学说是由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的,其理论综合了元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认为小儿的身体即有蓬勃发展的特征,又有各种生理功能发展不完善的特征,好像初春阳气初生未壮之态,故而称为少阳学说[9-11]。这种理论是在上面两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即看到了小儿阶段是人生中生长发育最迅速的特点,又看到了小儿脏腑功能不完善,处于易感疾病阶段的特点,更加全面的体现了小儿体质。

1.4 五脏有余不足学说

这种学说由宋代钱乙开创,万全进行发展总结,归纳为“三有余,四不足”,即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以及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这种学说不是从整体上看待小儿体质,而是精细的分析了小儿五脏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特点,从而进行调整治疗[12-15]。

以上四种学说,都是以整个阶段为目标探索小儿整体上的体质,没有以个体差异性为目标详细划分小儿体质,进而对不同体质的小儿进行相应的保健。而这一方面正是现代体质学说的研究方向。

2 近代对小儿体质的划分

2.1 根据阴阳气血盛衰划分

臧爽以中医的望闻问切综合诊断方法对225名健康的足月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分为阳盛质、阴盛质及阴阳平和型。其中阳盛质15%,觉醒度高、食欲旺盛;阴盛质5.8%,安静、嗜睡、食欲一般;其余未阴阳平和型78.2%。以此说明小儿体质与先天因素有直接关系。陈立崔等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以四诊合参为小儿体质分类的原则,把小儿体质分为正常质、阴虚燥红质、阳虚迟冷质、痰湿腻滞质、气血两虚倦怠质、阳盛质6种类型,并且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相对应体质的小儿适宜的饮食调养方案[16-17]。

2.2 根据脏腑划分

高春梅等[18]对120例1~3 d的健康新生儿进行详细观察,以望诊为主要观察手段,运用中医脏腑理论,将新生儿归纳为正常质、脾禀不足质、肾禀不足质、肺禀不足质、心禀不足质、肝禀不足质、胎热质7种体质。并且提出新生儿的体质是由父母体质等先天因素所决定的。曹务莲 [19]对0~3岁婴幼儿提出小儿体质科分为平和质和偏颇质两种体质,偏颇质中又可以分为热体和寒体两类,并以此为依据,编制了相关量表,对婴儿中医体质可以进行有效的评估。岑丽君[20]对3~12岁小儿共计732例进行四诊观察,依据脏腑理论将小儿体质分为正常型、脾胃虚弱型、肝肾不足型、肾气不足型、血虚型五种体质。

2.3 根据年龄划分

有学者认为小儿体质应该以不同的生理过程进行划分,不同的生理过程小儿的体质状态是不同的,每个阶段其体质、功能、心理各种形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不能一概而论。

2.4 综合分类

张传志[21]综合应用中医辨证,结合小儿生理特点,以望诊得到的内容为基本依据将小儿体质分为阴阳平和型、滞热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脾胃气阴两虚型。俞培英[22]结合阴阳气血理论与五脏禀赋将小儿体质划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特异质五类。罗凌等[23]结合小儿体质特征与阴阳五行理论,并且对1061例小儿进行观察,将小儿体质分为均衡、不均衡两类,不均衡中又以脏腑情况分为肺脾质、脾肾质两个类型,每种类型中以阴阳多少又分为Ⅰ型、Ⅱ型。何君妮[24]认为应该分为生机旺盛质、脾虚质、积滞质、热滞质、湿滞质、心火偏旺质、异禀质等7种体质。戴兴芳[25]将小儿分为平常质、虚寒质、燥热质、痰湿质、瘀郁质5种类型。臧爽等[13]将小儿体质分为正常与偏颇质。康立媛[17]将小儿体质分为正常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4类。陈志玮[26]根据小儿的望诊表现以及临床易患病情况将小儿分为平和质、阳热质、痰湿质和不足质4种体质。

3 小儿不同体质的保健

3.1 不同体质的发病倾向及其转归

不同的体质对不同疾病有相关影响。陈彤颖等[27]对哮喘患儿共计100例进行体质相关分析,发现患儿体质均为不均衡质。张玉琼等[28]对2014例易发生感冒的小儿进行调查发现,病理体质远高于正常体质,且最多见阴虚体质。总之,从研究中发现,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易患疾病。同时,不同体质的小儿疾病的症候、转归也不尽相同。比如感受湿邪,正常体质表现为湿,阳盛的小儿可能会表现为湿热,阴盛的小儿可能表现而寒湿。故此可见小儿体质对小儿疾病的发展、转归都有影响。

3.2 不同体质小儿的调理与保健

小儿体质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先天因素来源于父母体质以及怀孕期间受到的影响。所以调理母体对小儿后天禀赋的影响有很大作用。陈彤颖等[29]同时认为妇女妊娠后服用健脾益肾的药物,可以让小儿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以调整孕母的体质,从而达到纠正小儿先天偏颇的身体素质。小儿受后天因素影响导致的体质偏颇也可以后天调养,比如饮食疗法。曹务莲[19]由此提出了小儿不同体质与营养保健之间的关系。苏桂冬[30]认为小儿哮喘的治疗重在体质的调整,以脾肺为主,通畅三焦,根据不同体质选择不同方剂,比如以虚寒体质为主的患儿使用玉屏风散何桂枝汤会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痰湿体质的患儿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的疗效为佳。

综上所述,小儿中医体质的讨论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论述,古代医家充分认识到小儿体质对小儿疾病以及身体情况的影响。近代医家对古论继承发扬,发展处小儿体质学说。通过对小儿体质的判别,可以对小儿易患疾病有提前认识,做到“未病先防”,调整改善小儿体质,减少其患病几率。但是因为小儿的个体差异性大,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为儿童保健的临床工作带来不便,这需要临床工作者继续努力,推出更加合理简便的小儿体质分类方法,以便更好的指导小儿疾病预防、治疗的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 Ehrenkranz R A,Dusick A M.Study on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Regulate(Chiropractic Therapy)Technology Applied to the Management of Children"s Health System[J].Journ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2012,36(9):1028-1031.

[2] Druet C,Stettler N,Sharp S,et al.Prediction of childhood obesity by infancy weight gain:an individual-level meta-analsis[J].Paediatr Perinat Epidemiol,2012,26(1):19-26.

[3] Johan G E.Early growth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findings from the Helsinki Birth Cohort Study(HBCS)[J].Am J Clin Nutr,2011,94(5):1799-1802.

[4]潘佩光,徐俐平,周俊亮,等.0-6岁儿童常见中医体质辨识[J].新中医,2010,42(7):52-54.

[5]黄航宇.试论中医小儿体质学说[J].陕西中医,2010,31(9):1191-1193.

[6]陈健,王晓鸣,殷瑛,等.婴幼儿中医生理状态指标辨识与评估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610-1612.

[7]聂中华.儿保门诊634例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19(10):48.

[8]毛萌,杨慧明.儿童保健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5):350-352.

[9]陈健,王晓鸣,殷瑛,等.婴幼儿中医生理状态指标辨识与评估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28.

[10]王徐静,王晓鸣.小儿中医体质类型研究述要[J].河南中医,2011,31(12):1347-1350.

[11]李振华,王怡.中医体质学现代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9):87-89.

[12]柴茂山.420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中医体质分类与治疗[J].光明中医,2010,25(9):1558-1559.

[13]臧爽,李小寒,臧渝梨,等.辽宁省社区儿童保健记录的结构化分析及其与国际护理实践分类的比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1-4.

[14]康立媛.小儿中医体质分型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医儿科杂志,2012,8(1):59-61.

[15]康立媛.小儿哮喘从体质辨治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2):19-20.

[16]谭燕,陈立翠.“治未病”与免疫调节理论用于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6):3364.

[17]康立媛.500例哮喘儿童中医体质分型研究[J].四川中医,2010,28(7):94-95.

[18]高春梅,杜亚平.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967-969.

[19]曹务莲.儿童保健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171-172.

[20]岑丽君.深圳市福田梅林辖区流动儿童保健管理现状与管理方式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1):71-72.

[21]张传志.449例小儿血清特异性过敏原及总IgE检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9):114-115.

[22]俞培英.小儿输液反应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6):85-86.

[23]罗凌,应兵红,郑杰.羧甲淀粉钠溶液加赖氨酸维B12颗粒治疗和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3):87-88.

[24]何君妮.儿童保健工作在基层医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52-53.

[25]戴兴芳.儿童保健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63-65.

[26]陈志玮.肇庆市2006-2010年儿童保健指标完成情况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65-66.

[27]陈彤颖,李雪珍.儿童保健门诊1798例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9):64-65.

[28]张玉琼,丁建英,李家妮.东莞市小儿脑性瘫痪早期筛查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1):48-49.

[29]陈彤颖,王秀云.顺义区0~2岁婴幼儿家长营养与喂养认知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7):95-96.

[30]苏桂冬.关于加强孕产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建议[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2):62-63.

(收稿日期:2015-02-04) (编辑:黄新珍)

上一篇: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同期手术治疗的临床分... 下一篇:腹腔镜手术在老年胃溃疡穿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