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用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期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20 02:37:29

中药联用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期的疗效观察

(宁海中医院糖尿病中心,浙江 宁海 315600)

摘 要:目的:探讨中药联用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DN)微量白蛋白尿期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将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期患者8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及口服厄贝沙坦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两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ACR(尿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尿素氮、血肌酐、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CRP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除尿素氮、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等外其他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中药;厄贝沙坦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3-0540-03

Observation of Combin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with Irbesartan Early

Stage Diabetic Nephrosis

BAO Hong-jua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Ninghai Hospitol of TCM, Ninghai 3156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quire into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mechanism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ombined with irbesartan for treatment of early stage diabetic nephropathy. Methods:88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 diabetic nephr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n44) was treated with irbesartan, diabetic diet, controlling glucose etc.The treatment group(n44) treated with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ix weeks constituted one course. Changes of urea nitrogen, serum creatinie, blood lipi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MDA,SOD,CRP and ACR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 investigated indexes except urea nitrogren ,serum creatinin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P

Key words:diabetic nephropathy;trace albumen urine;chinese herbal medicine;irbesartan

尿微量白蛋白指的是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在30~300mg/g之间,又称是糖尿病肾病早期,治疗得当可以逆转肾脏病变,而一旦进入糖尿病肾病临床蛋白尿期即ACR>300mg/g,就变得不可逆,肾脏损害将持续发展。控制血糖是控制尿微量白蛋白的重要手段,但单纯控制血糖不能完全阻断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与糖尿病氧化应激增强有关。导致氧化应激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高血糖介导的糖自身氧化和蛋白糖基化[1]。内皮细胞损伤及炎性因子在糖尿病肾病进展过程起重要作用[2],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同时也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参与DN的发生发展[3]。临床上对于DN早期出现尿微量白蛋白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基于氧化糖基化和CRP可能在DN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于2006年1月-2009年1月采用中药联用厄贝沙坦常规治疗早期DN患者44例。观察微量白蛋白尿、丙二醛、超氧化物岐化酶、C反应蛋白、血脂、血糖、血肌酐、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的DN尿微量白蛋白期患者88例,诊断符合Mogensen分期诊断标准[4],即晨尿测白蛋白/尿肌酐(alb/cr简称ACR),微量白蛋白尿者为30~300mg/g,而尿常规中蛋白阴性和血肾功能正常,并排除妊娠、肿瘤、外伤、感染、风湿性疾病及患有心脏、肝脏及原发性肾脏疾病者。中医辩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有关糖尿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属气阴两虚、络脉瘀结型。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待空腹血糖(FBG)控制在7.0mmol/L以内2周后进入观察阶段。将上述早期DN患者88采用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厄贝沙坦组):44例,男20例,女24例,平均年龄(52.4±8.6)岁,平均病程(7.0±4.3)年,SBP为(125±15)mmHg,DBP为(80±9)mmHg,糖化血红蛋白(HbIAc)为(7.0±1.2)%;对照组(厄贝沙坦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龄(51.8±8.2)岁,平均病程(7.8±4.0)年,SBP为(128±12)mmHg,DBP为(82±8)mmHg,糖化血红蛋白(HbIAc)为(7.0±1.2)%,两组性别、年龄、病程、BP、FBG、 HbIAc等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其中包括给予厄贝沙坦片150mg,口服,1天1次;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用法:黄芪30g,生地2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30g,积雪草30g,老鹳草10g,桑叶30g,芡实15g,金樱子15g,玉米须30g,煅牡蛎30g,中药煎服,每次150mL,每日2 次,2组疗程均为6周。2组在治疗期间遇有感染、心衰等情况随时对症处理及其他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方法 动态检测平均动脉压,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丙二醛(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糖化血红蛋白用金标定量法测定;尿白蛋白/尿肌酐(ACR)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以及C反应蛋白(CRP)测定。公式:ACR(mg/g)尿白蛋白(mg/mL)/尿肌酐g /mL);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1/3(收缩压-舒张压)]。血、尿、粪常规,心、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不良反应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结果以(±s)表示,所有数据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组内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CR、BUN、SCr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示,两组治疗后ACR均明显下降(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CR、BUN、SCr变化比较(n44,±s)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显著意义(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示,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后自身和组间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血糖、糖化

血红蛋白变化比较(n44,±s)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见表3。

表3示,两组患者治疗后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n44,±s)

2.4 两组治疗前后MDA、SOD、CRP变化比较 见表4。

表4示,两组患者治疗后MDA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表4 两组治疗前后MDA、SOD、CRP

变化比较(n44,±s)

2.5 不良反应观察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信号,是1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的眼部病变的很好的标志,是2型糖尿病早期死亡强有力的预测因素。微量白蛋白的出现反应了广泛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血管损害,若不加以控制,出现持续性白蛋白尿则肾功能损害是不可逆的,最终进入终末期,出现肾衰。DN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近年研究表明,过氧化脂质水平增高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6]。这两种作用引起自由基产生过多,同时破坏体内氧化能力,使体内糖、脂、核酸等大分子物质氧化增多,增多的自由基和氧化产物通过多种机制促进组织器官的重构,加速DM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研究发现[7],随着DM的发生,DM患者MDA显著升高,SOD显著下降,机体自身抗氧化防御系统被破坏后氧化与抗氧化系统严重失衡,使得DM机体本来就增多的过氧化脂质物得以大量损伤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加之C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参与而导致滤过屏障缺陷。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能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发挥拮抗作用,其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对于肾小球内系膜、间质增生,并能改善肾小球滤过膜效应,减少蛋白尿,从而延缓肾功能的恶化。其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已由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以厄贝沙坦为代表的ARB类药物,对肾出球小动脉扩张作用大于入球小动脉,直接降低肾小球内压,从而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对血压正常但已有持续微量白蛋白的DN病人也能改善肾功能和减少尿白蛋白[8]。

糖尿病肾病可归入中医学不同病症范畴讨论,如以“三多一少”为主者,可归入“消渴”辨证;以水肿为主,可归入中医“水肿”讨论。笔者认为,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期病人多表现为口干稍多饮,尿多泡沫,神疲倦怠,肢酸乏力,舌偏暗,脉细,属中医学消渴中的气阴两虚、络脉瘀结型。《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消渴日久,导致机体五脏皆虚,至下消阶段,往往气虚阴伤,燥热瘀血壅结,肾气亏虚、固摄无权、精微下流,或肾络瘀阻,蛋白精微不循常道外溢,肾之精微封藏不固,渗漏下泄,即漏微[9],就是现代医学所谓的尿蛋白。采用益气固精,清热养阴法。方中黄芪益气升清,提升脾气,助脾散精,生地、桑叶、玉米须养阴清热,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通络,芡实、金樱子、煅牡蛎补肾固摄收敛,老鹳草、积雪草加强清热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清热固精之功。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含有黄芪皂、黄酮类等多种有效成份,具有扩张肾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蛋白合成,提高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减轻肾小球基底膜厚度,降低糖尿病肾病尿蛋白分泌量[10];地黄可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活化纤溶系统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起到保护肾脏,减少尿蛋白的作用[11],当归、川芎等可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达到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保护和功能改善作用,芡实、金樱子可增强免疫力、降低糖尿病肾病尿蛋白分泌量[11]。

本组观察结果表明,应用中药与厄贝沙坦治疗DN可使尿微量白蛋白减少、MDA水平下降、SOD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下降,提示中药与厄贝沙坦联合可通过增加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清除过多的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可能抑制AGEs的形成、降低C反应蛋白,减轻炎症反应等来保护微血管,保护肾小球基底膜,维持滤过屏障作用,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出,对血脂中TG、TC、LDL-C均有显著下降,对HDL-C有明显升高作用。由于观察时间短,未对尿素氮、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追踪观察,故未见到显著差异。同时两药联合临床疗效显著,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Wolff SP, Jiang ZY, Hunt JV. Protein glyc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diabetes mellitus and ageing[J]. Free Radic Biol Med,1991,10(5):339-352.

[2] Barzilay JI,Abrham L,Heckbert SR,et al.The relation of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glucose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Diabetes,2001,50(10):2384.

[3] Romano M,Pomilio M,Vigneri S,et al.Endothelial peturb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type I diabetes:association with markers of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J].Diabetes Care,2001,24(9):1674.

[4]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8.

[5]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糖尿病肾病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7):7.

[6] 祝继华,邱大为,肖勤,等.糖尿病大鼠低密度脂蛋白糖化率与动脉壁胶原含量变化的关系[J].重庆医学,2000,29(3):214-215.

[7] 丁红香,邵美娟.2型糖尿病患者一氧化碳、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水平的变化[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2):116.

[8] 王海燕.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58-067.

[9] 吴深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辨证[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39.

[10] 祁忠华,林善锬,黄宇锋.黄芪改善糖尿病早期肾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4(5):303-305.

[11] 雷作熹,罗仁,赵晓山.中药防治糖尿病肾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5):303-305.

上一篇:益肾壮骨颗粒剂对人工关节生物因素松动的影响 下一篇:抗毒扶正1\2号方提取液体外抗SRS病毒细胞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