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护理管理体会

时间:2022-08-20 09:25:54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护理管理体会

摘要:目的 讨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护理管理。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效的临床管理方法,包括心理干预,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的测定,制定饮水计划、间歇性导尿计划以及膀胱功能训练计划,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18例患者经过制定有效的临床护理管理,膀胱功能恢复明显。结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通过规范的临床护理管理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患者的生活指数得到了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护理管理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后,引起膀胱储存和排空尿液的功能障碍,患者可表现为排尿和/或储尿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的心理上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脊髓损伤的患者的逐年增长,而且患者的年龄相对年轻化,对疾病康复的渴求度也越来越高,那么对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正确的早期的临床管理就越来越重要。现将我科室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的护理管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2~45岁,平均年龄为34.5岁,胸腰椎损伤为8例,马尾神经损伤为10例,均为意识清楚患者,能够配合,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没有泌尿系疾病,尿常规正常,B超显示膀胱内残余尿量大于200ml。

2 护理管理

2.1心理干预 神经源性膀胱的的患者,大多数都存在着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往往觉得难于启齿,此时护士的鼓励和安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原因和我们要为患者所制定的管理方案,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愈后还是很乐观的,鼓励患者进行主动的参与,进行自我管理。

2.2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测定 通过测定,初步评估患者储尿期与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的功能和膀胱感觉功能,了解逼尿肌活动性和顺应性,以及膀胱内压力的变化,安全容量的信息情况,以便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和指导。

2.3制定饮水计划 根据患者基础疾病的情况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饮水计划,患者的液体量小于500ml/d,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d左右,6:00~20:00平均分布。饮水时间可以与三餐同时,饮水400~500ml/次包括所有的汤、粥、果汁等,上午10:00,下午15:00可以饮水200ml左右。三餐饮食不宜过咸,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强的饮品。每晚20:00以后原则上不喝水。导尿时间一般安排在饮水后3~4h,当导尿量少于200ml不限水量。如患者为青少年或心肺功能较差者,饮水量可适当的减少。

2.4间歇性导尿计划 根据患者的膀胱容量情况,残余尿量的情况,制定导尿的时间。首次进行操作时可有责任护士进行,再次进行操作时由护士进行床旁指导,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患者可取仰卧、侧卧位、半坐卧位。选用12~16号一次性无菌尿管,常规进行手消毒,按导尿操作常规进行导尿,尽量选择小号的导尿管进行间歇性导尿,以减少对尿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如患者的尿液浑浊或有絮状物时,应选用大一号的尿管,以便彻底引流尿液,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几率。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向患者讲解手卫生及皮肤消毒的重要性,观察患者在导尿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血尿、下腹痛、有烧灼感等不适,及时处理。

间隔时间:根据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评估,每次导尿量不超过患者的最大安全容量,一般导尿不超过6次, 每4~6h 1次,随残余尿量减少可逐步延长导尿间隔时间。当残余尿大于300ml导尿6次/d,大于200ml导尿4次/d,小于200ml导尿2~3次/d,100ml导尿1次/d,当残余尿小于100ml,可停止间歇导尿。

2.5膀胱功能训练 ①根据患者的排尿习惯,定时安排患者如厕,训练患者的排尿意识;②根据脊髓损伤平面的不同,在导尿前30min通过寻找扳机点,如刺激会阴区、手指牵张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轻叩上1/3或耻骨上区诱发反射性排尿的冲动;③代偿性排尿训练,对于膀胱顺应性较好的患者可Grede按压法,在脐下3cm处深压,并向耻骨方向滚动,同时嘱患者屏气以增加腹压,帮助排尿;④盆底肌的训练,指导患者有意识的反复进行盆底肌的收缩锻炼,增强患者盆底肌肉的力量,增加控制排尿的能力。

2.6物理疗法 中医穴位针灸30min,1次/d配合下肢肌肉的力量训练,30min/次,2次/d,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

3 效果评价

18例患者均经过5~8w的治疗后,再次评估,患者或家属能够掌握间歇性导尿的操作方法,膀胱储尿和/或排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残余尿量减少,患者无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4 讨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神经系统受损而导致患者排尿系统障碍的临床症状,患者可表现为储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以及对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的自信度。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水计划,实施间歇性导尿,训练膀胱功能的定时充盈及排空,促进患者膀胱容量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尿路感染的机会。所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护理管理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收到良好的恢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指数,提升患者的自信心,让患者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家庭和社会,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励建安,徐光旭.实用脊髓损伤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291-198.

[2]郑彩娥,李秀云.实用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30-238.

[3]李世平.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3,32(6):18-20.

[4]吴文娜,欧志梅,邱桂花.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理论与实践,2014,11(4):150-151.

[5]马泽萍,巫惠珍,王友梅.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2014,2(28):454-455.

[6]周波,张威,李璇.综合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4,4(29):133-134.

上一篇:武进区2005~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下一篇: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