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背后的价值观

时间:2022-08-20 08:38:57

实验室背后的价值观

摘要:在大学里,理工科的研究生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实验室,贡献给了不间断的实验。他们每天都有实验任务,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本文以两名理工科研一学生为个案,采用质的研究从同一性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深入访谈、短时间的观察和资料分析,展示在面对是否做实验这一问题时,他们是如何选择的。

关键词:实验;质的研究;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082-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不仅教师有科研压力,研究生也有自己的科研压力。他们入学不久就需要与导师一起商量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自己的课题确定下来后,就开始无穷无尽的实验。而在研究生这个既该工作挣钱又在上学的尴尬年龄,面对许多早已工作几年的同龄人,他们还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慢慢前进着,理工科学生为了实验更是耗尽精力。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本研究关注的是理工科研一学生这一群体,以汕大两名理工科研一学生为个案,提出该研究问题:理工科研一学生长期待在实验室这一行为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

二、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关注你是什么专业、会做什么,而更多的是关注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要具备一种共通能力。所以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定义。该研究可以帮助理工科的同学理清自己长期待在实验室这种行为背后的价值观,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

目前许多研究者对理工科这一群体的研究多是对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缺乏这一现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及理工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一些关于科研精神的培养研究,少数研究者对理工科这一群体的心理压力有所研究,但也只是考虑现在大学对理工科学生思想上的教育不足。多数学者并没有探讨理工科学生长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背后的影响因素。本文试着从同一性理论来研究此问题。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选择。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 achievemen)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本文的研究采用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长期在实验室的理工科研一学生的情感与行为,然后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最后形成初步的结论。

采用目的性抽样找到两位被试者,文中两位受访者化名为王蒙与张静,对两位受访者分别做了两次时长达40分钟的半结构访谈。收集资料后,对录音文本进行转录的时候,我尽量回忆当时受访者的表情与语速的变化,当形成文本后再进行资料汇总表与资料矩阵表的编辑。我个人是比较认同先汇总资料再报以“投降的态度”进行文本资料的编码与归档,这样可以保证编码的准确性与资料的完整性。完成资料矩阵表与编码表后,开始进一步分析资料。重新对资料汇总表分析,会发现两个个案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点,但是面对同一问题,他们又有不同的说法。回归到本研究同一性的理论视角,我逐渐发现理工科研一的学生,在面对是否做实验这样一个问题时候,他们做出的每种选择背后都有他们的价值判断,所以我又深入理解,试着去寻找那个价值观是什么,而每次梳理不顺的时候都会再次思考同一性这个理论视角和资料汇总表中受访者的话语。

四、研究结果

(一)诸多问题的选择

从同一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当理工科的研一学生面对专业选择的问题,在本研究中指的是王静与张蒙在面对自己从大学时候填报的专业、考研时候选的专业到最后研一时候的专业,两个人都换了专业。从时间上看是从大学入学到研一入学,研一时候改变专业的最大原因是因为调剂,王静认为自己一直是“本行”,从最初因为邻居选这个专业,自己也选了这个专业;而张蒙则不同,她是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选了工程管理的专业。“抓阄的感觉,就是乱选的”。之后他们对新专业的感觉也有所变化,王静透漏自己没有讨厌过这个专业,她自身“宅”、“书呆子”的性格,让她从大学“根本”不做实验,到研一时候“几乎”天天做实验的变化,也没有很大的厌恶感,最多是感到“累”、“疲倦”等。而张蒙大学的时候很喜欢工程管理专业,但是研一的时候被迫换了一个与之前偏离很大的专业,刚开始因为基础薄弱,感到压力很大,但是慢慢十分喜欢结构工程这个专业,并且将自己以后工作的方向也定在“检测”方向了。如她所说:“我现在正在学的一些东西都是我自己非常愿意去学习的东西,就是没有任何人强迫我,其实他们不用强迫我,我是那种既愿意又很开心去学习那些的。”

研一的时候王静的实验与以前很不相同,从大学时候的“以前就是课堂上,都是一些小实验”、“都不是连续性的,就一个点”,到研一要经常在实验室待着,有很多的实验要做,每天早上八点左右就去实验室了,然后中午也很少回来休息。只要在她所谓的“一轮”实验的十几天中,实验几乎是她所有的事情,甚至可以不上课。她说自己如果不做实验,不在实验室待着,她心里会感到不踏实,而且在外面呆久了她感到累。在她的主观意识里就认为,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实验,就是搞科研,大部分还是自身思想决定的。王:“我只要待在实验室里就觉得心里很踏实,如果在外面待着心里很不踏实。”

从客观方面讲,也有很多显性和隐形的制度使得他们不得不去实验室。王静的所里有“打指纹”的制度,就是每天去实验室之前要按指纹,以表示你来实验室了。王静的导师没有严格的要求他们打指纹,但是导师会来实验室抽查你在不在,你虽然可以打了指纹就走,但老师抽查的时候你不在,那就要受到“惩罚”了,这会影响奖学金的评选。王静曾经在实验室看视频,结果被老师抽查的时候发现了,罚了她20元生活补助。所以王静一般都是主动打指纹,没事都在实验室待着。张蒙实验室没有硬性规定,但是她提到,老师每次从实验室门前过去,都要往实验室里看看,有时候还会进来说几句话,这也就是导师还是想知道你是否常在实验室待着的。

张:“我们老师可能会不定期的去抽查,不会那么严格,但是,如果被他发现一个学生状态不是很好了,或者到年终评奖学金的时候,他有可能去查那个人的出勤情况。”

(二)进一步分析的结果

一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以王静为例,她是否去实验室、是否做实验,其中有导师给她的压力,有实验室里比她更勤奋的师兄师姐的压力,还有男朋友也影响她做实验。“受男朋友的影响最大,有时候闹别扭会影响做实验,实验不用心会出差错。”

张蒙访谈刚开始表示很喜欢实验室的气氛,但是慢慢访谈的深入,她提到不太喜欢实验室的气氛,出现前后矛盾。进一步了解,她提到是实验室的位置。因为坐在背对实验室门的位置,来来往往的人都会看到她在做什么,一直有被“盯着”的感觉,不能随心所欲的做自己的事情,有时候别人进实验室看到她在做什么经常会走上前给她说点话,有的话让张蒙感到很“尴尬”。所以对于张蒙,影响她去实验室最大的问题就是实验室的位置。她两次表示:“其实这个位置比较关键的,要是给我换一个比较好一点的位置的话,我觉得我是非常乐意待在实验室的。”

做一件事情除了喜欢,当然还有该事情背后的经济利益。王静去实验室也是怕被导师抽查时发现你不在,影响自己评定年终奖学金;自己不会长时间选择待在外面,也是怕导师对自己有个“坏印象”,认为自己不喜欢做实验,这样也会影响自己的奖学金。而需要大量做实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毕业,王静称延迟毕业为“恐怖”的事情,这是事关王静三年研究生的最大经济利益。

(三)选择背后的价值观

每个选择背后都有它的理由,王静的专业从最初是看到邻居选的生物工程,自己大学也就学这个专业,然后到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报考的也是生物工程专业,后来被调剂到海洋生物专业,她自己认为没有偏离太多,还是“本行”。在这个过程中,她没有纠结太多,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着。之后在研一期间做的实验,有所变化。研一的实验很多,她自己形容现在的状态就是“还有比我更勤奋的”。从访谈和对她的了解看,她是一个很踏实努力的人,有时候为了实验可以不休息,没有太多的杂念,自己娱乐活动也很少,大多时候都在实验室里待着。从访谈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王静很重视实验,她把自己定位为: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实验,就是搞科研。而这么努力做实验也不是真正喜欢实验,目前阶段是为了毕业。她表示:她卖力做实验,只是怕“恐怖”的事情发生――延迟毕业。另一方面,也是导师的要求,每个月的总结会,所有人都要汇报这一个月自己都做了什么实验,有什么结果,如果说不出来,导师就会对你印象不好,影响你的奖学金和毕业进度。所以面对许多娱乐活动和学校里的活动,他们都很少参加,就连听讲座也是和专业相关的。有时候实验做累了,她会选择静静坐着,什么都不干。她很宅,不喜欢太多活动,在室外呆久了会觉得累,这都是由她的价值观、生活观决定的。

五、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同一性的视角出发,对理工科研一学生待在实验室背后的价值观进行探讨。通过深入的半结构式访谈,可以感受到理工科学生面对实验,有许多充满矛盾的选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的问题都在慢慢变化:张蒙研二的时候换了位置,也慢慢喜欢上研一时候的专业了;而王静一如既往的在价值观的驱动下坚持做实验。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过度沉溺于性幻想弊大于利 下一篇:“模拟电子线路”中结合数学物理内容的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