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及策略

时间:2022-08-20 06:45:40

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及策略

摘要:互联网的确给青少年思想道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是却不可因此而拒绝网络文明,更不能因此让青少年远离网络世界,相反应积极分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道德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从主观方面来说,主要是青少年自身道德的不成熟、自制力低,易受网络上消极内容的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和定型,分辨是非的能力、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他们抵御网络“垃圾”的能力也比较差。从客观方面来说主要有三点:第一,传统的教育方式跟不上时代,对青少年引导不利;第二,缺少父母关爱,缺乏沟通的青少年易受网络消极内容的影响;第三,政府对网路监管的力度不够大,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网民的责任意识薄弱。

二、应对策略

《娱乐与青少年发展》谈论到“青少年的保护过程和保护因素”时提出这样一个论点。伯纳德以综合全面的视角注意到三种环境保护过程,这些普遍的保护过程包括:(1)非父母成年人的关爱;(2)较高的希望;(3)拥有参与、贡献和赏识的机会。这三种保护因素和过程呈现在青少年环境的多种层面中,例如,学校、家庭、青少年活动项目等。根据这一基本思想,在应对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消极影响方面,我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青少年自身

加强正面疏导,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互联网的普及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就像我们先辈教自己的孩子如何应付马车或汽车的世界一样,我们也必须从现在就帮助我们的孩子躲避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危险,使他们得以成为高效率、有成就的脑化世界的公民。”若要让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正确使用互联网,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互联网上繁杂的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与放弃。为此,就要加强青少年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一、培养青少年选择信息的能力。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要教会青少年掌握正确使用各种网络搜索工具的技能,要教会青少年识别有害信息、拒绝网络破坏。第二、培养青少年使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要让青少年掌握如何利用网上的信息促进自己的学习与进步。同时,要让青少年注意自己在网络上创造信息的行为,要做到不随心所欲、乱发言,不小道消息传谣言。

2、学校

推进学校网络教育的发展。鼓励青少年在学校里使用网络,让青少年认为计算机和网络是一种研究工具,通过它能够研究并获得新知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认为,学校是能够控制和引导学生上网的最有效因素。克林顿政府曾大力倡导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和网络,1998年政府为此支出了19亿美元的教育补贴。他们的目标是,每一个中学教室应有5网的计算机,小学和幼儿园有3台。美国学校班级规模约15~20人,因此平均4~5人使用一台计算机。在我国,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网络教育、校园网络文化和校外网络文明宣传等活动,让青少年学会上网、上好网。在课堂网络教育活动中,开办网络特色班,各科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积极引导学生从网络中吸收有益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从小就在思想上形成一种观念:电脑只不过是像计算机一样的工具而已。在中国,我认为学校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从小学教育中就普及电脑教育,教会孩子上网,怎样上网,通过哪些网站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同时,学校也应该给孩子传授一个信息:网络上也有“陷阱”,让孩子认识到哪些是“陷阱”以及接触的危害。

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交流,学校应该给他们创造交流的空间,让青少年上网就迫不及待的找自己喜欢的网站,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健康信息。为此,学校最有优势建立“校园网”。在“校园网”上开发BBS功能,开通“校长信箱”、“留言板”、“聊天室”。同时也可建立一些提供聊天的“群”,比如一个班级建一个“群”。同样还可以建立以某些兴趣的名字命名的“群”,让那些有共同爱好的孩子们在里面谈天说地。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同时让他们上网就有事情做,没有闲暇的时间去玩游戏或者浏览一些不良信息。

3、家庭

家庭应改变对网络的态度,以“亲职教育”逐渐取代“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物质和精神寄托地,在未成年人网络治理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引导和控制作用。面对网络对青少年的冲击,家长们首先做到的应该是改变对信息网络时代的态度。网络对青少年的毒害,家长们是最清楚的。但是,网络就像电视、手机刚开始普及一样,最后都会成为人们使用的一个普遍的工具而已。家长们只靠禁止来达到孩子疏离网络的目的是行不通的。父母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是唯一的途径。这就要涉及到家庭教育问题。父母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孩子身上,跟父母沟通良好的孩子迷恋上网、游戏的可能性会减少许多,在发现未成年人有上网成瘾的现象时,家长要及时地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健康的文体活动上来。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对孩子的情绪变化细心观察,注意随时察看孩子登录过的网站。如果发现孩子经常上网并出现精神萎靡,离群索居等异常情况,应该产生警觉。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注意的是,对于孩子上网的行为不要轻易定为“网瘾”。阿根廷心理学家Kiektik表示:“事实上,上网根本不能算是一种成瘾问题,而且它又不是酒精、烟草或是可卡因。”专家告诫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网瘾”标签,绝大多数孩子喜欢上网并没有问题。不要因为“上网成瘾”的标签使孩子们受到暗示,自我怀疑,反而使他们陷入网络中。

4、政府和社会

加强政府监管,确保信息网络系统健康纯洁,社会各界为青少年网民提供健康上网环境。目前,在青少年网络问题的治理上,政府起着重要的掌舵作用。网络本无罪,管理是根本。政府必须综合立法、司法、行政等各个部门实施监管。首先,要出台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专项法规。对于道德自制较差的青少年来说,依靠法律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加快立法进程,是政府所面临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其次,政府要大力支持互联网过滤技术的研发。在英国、德国、美国,还有一些亚洲国家中,采用互联网内容的标签技术,给互联网内容分类,然后贴上标签、过滤,从技术上保证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这个做法使互联网管理从被动的内容管理走向主动管理,这都是将来中国互联网管理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和做法。

网吧经营者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唯利是图。增强网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已显得迫不及待。社会舆论是最好的监督办法。社会舆论应与政府联合起来打击不法网吧经营者。媒体应该将一些不法网吧公之于众,政府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惩罚这些网吧或者取缔。

信息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将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影响而全盘否定,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它。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性原理要求我们,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不但要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网上虚拟生活,更要调节和优化青少年周围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环境。只有将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力量联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使他们拥有一个阳光绿色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苏振芳主编:《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于青年社会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2]陈光磊、黄济民:《青少年网络心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再兴等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也谈防治大学生网络消极影响的对策 下一篇:“洋腔洋调”与对外汉语声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