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与疏导

时间:2022-08-20 03:35:27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与疏导

逆反心理,若不引起全社会、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重视,极易引起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学生健康成长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逆反心理的形成与疏导尤为重要。

一、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⒈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原因

中学生正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急剧变化的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断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二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三是独立意识和自主的需要;四是好奇心引起的认知需求。当外界的刺激与其内心的“自我”意识形成强烈的反差时,就会引起学生心理强烈的不满和反逆,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⒉学校教育方法不当的原因

首先是教师要求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做到教师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完美统一,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对立。其次是教师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由于教师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产生。最后是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缺乏情感交流,方法简单粗暴,批评学生不分场合,不留情面,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揭短、讽刺、挖苦等方式,致使学生无法接受,逆反心理由此形成。

⒊家庭教育形成的原因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往往是由“爱之初”转换为“恨之切”。很多家庭子女因实现不了家长的愿望,而经常挨打、受骂,致使学生执拗、暴躁、冲动、刻薄、自私等不良心态的产生,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⒋社会的压力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极大差距的原因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很多方面差距极大。在我国相当多的地方仍然没有摆脱“升学”这一现实问题,没有走出或者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只抓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且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更主要的还是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致使学校及教师重视尖子生,冷落中等生,放弃“差等生”。部分学生失去信心,得不到肯定,人为的不平等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二、逆反心理的疏导

⒈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育人环境

学校在管理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制定确实可行的学生管理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要善于发现所谓的“后进生”“低差生”的优点,在管理中对其正确引导,鼓励他们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消除自卑心理。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做到有自知之明。

⒉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

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有一种“独立”意识,同时,对外界事物开始有一些自己独立的见解。在这种时候,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听取他们的意见,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教师自然或不自然的存在着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心态,对部分尖子生产生偏爱。这种偏爱容易使另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影响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导致抵触情绪的产生。若教师能够公平、公正的评价每一个学生,学生就会自然尊重老师,师生之间就能建立真诚和谐的关系,从而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⒊创造严格、有效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长对孩子应该严格要求,但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宜过高。因为孩子自身的智商水平、素质、能力毕竟存在差异。作为家长,有责任和孩子共同协商,制定适合孩子发展的切实可行的目标,督使子女逐步实现,并给予鼓励。不要从主观愿望出发,挫伤子女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须知“欲速则不达”。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而应耐心说服,加强沟通,帮助子女找出缺点、错误的根源,提出改进的措施。

⒋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职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正是体现了一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机制,尤其我国处于信息更新,科技突飞,人才强国的时代,更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机制。在实施教育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鼓励他们自信、自强,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减少内心的矛盾冲突,保持健康的心态。

(作者单位:湖北省五峰县仁和坪中学)

上一篇:巧设课堂师生互动点 下一篇: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