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2-08-20 02:13:25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存在风险。理论界一般从四个角度对集群风险进行分类,但就集群风险预警、识别的研究相对薄弱,这导致对集群风险治理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应加强集群风险预警、识别和干预的研究。在治理集群风险过程中,既要关注某一具体风险,更要注意集群风险的系统性。基于集群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及转型期政府相对强势的考虑,集群风险治理还要注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关键词:集群风险;分类;治理;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后,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据统计,1990~2006年,浙江省就发生45次集群危机。鉴于此,本文就国内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厘清集群风险类别及治理思路。

一、产业集群风险类别

(一)以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划分为四种风险

从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的视角考察,国内学者对集群风险的分类基本还是按西方学者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即分为周期性风险、结构性风险(fritz,mehfinger and valderrama,1998)、网络性风险(abrahalnson&formbrun,1994)和“自闭性”风险(markuson,1996)。其中,周期性风险是指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给产业集群带来的风险,而结构性风险则是指产业集群自身生命周期各阶段面对不同的风险,网络型风险与自闭性风险的区别并不大,都强调集群的优势可能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成为集群衰败的诱因,只是前者更强调与集群网络性特征相关的因素。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集群风险表现形态只有周期性、结构性、网络性风险(蔡宁、杨闩柱、吴结兵,2003)。

我国学者在西方集群风险表现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细化,提出并发展了自稔性风险理论。吴晓波、耿帅(2003)较早将网络化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群内相互关联、协同与溢出效应,并认为这四大特征在构成集群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滋生了集群自身内生的风险,即“自稔性”风险。易明、陈伟和彭晶(2007)引入演化经济学以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并结合集群自稔性风险特点,构建产业集群自稔性风险成因的扩展模型。陈金波(2005)所说的近交衰退和传染病风险很大程度上也指自稔性风险,只是其中传染病风险更强调对集群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以集群风险来源为依据分为两种风险

导致集群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有必要从集群风险诱因出发进行归类。需要强调的是,有人指出与集群相关的更大风险在于通货膨胀和过热的经济。集群可能会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和房屋的价格上升,加剧收入分化,地方拥挤和环境压力(田慧蓝、陈雪梅,2006)。笔者认为,这可能也是我国浙江省和广东省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与此前的高速增长形成强烈落差的重要原因。

刘斯敖、吴莉云(2006)根据产业集群产生来源,将集群风险分为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其中,外生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内生风险包括结构性风险、网络性风险、生态性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内生性风险与外生风险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内生性风险是集群衰退的根本原因,外生风险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诱因(朱瑞博,2004)。此外,集群内部各要素都可能引发集群风险。因此,也可从集群要素的角度对集群风险进行分类。如,集群品牌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风险和制度风险等。

(三)基于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关系划分为五种风险

张明龙等(2008)依据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关系将产业集群风险分为扎堆式风险、网络式风险、轮轴式风险、多核式风险、混合式风险。其中,扎堆式风险主要分布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区域往往有一定地理和资源等优势,这种集群主要面临“柠檬市场”风险或品牌风险。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的网络式集群往往意味着资产专用型过强带来潜在风险、战略趋同导致恶性竞争风险、企业根植性产生负面效应、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导致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轮轴式集群中由于作为轴心的龙头企业起主导作用,集群整体往往与龙头企业“一损俱损”。作为轮轴式产业集群发展高级阶段的多核式产业集群可能存在各核心企业与隶属于各核心企业的中小企业间缺乏合作而导致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风险。对由多核式集群和网络式集群混合而成的混合式产业集群具有各种集群的优缺点,因此,前几种类型的集群风险均可能出现。

(四)基于集群主体的类型划分为三个层次上的风险

从宏观层次考察,集群有区域风险。如,实施集群战略对区域经济带来的风险包括产业过度进入带来市场失衡,产业链上较强的依赖性和锁定效应、区域创新能力的丧失、缺乏稳固的产业基础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也有人认为宏观层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国家层面或产业层面诱因导致的风险,如,结构性、周期性,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经济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等(朱永华,2006)。从中观层面看则是集群自身整体风险,目前理论界讨论的集群风险主要停留于中观层面。就微观层面而言,则是集群内部各个体包括企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非商业机构,甚至投资者、就业者等面临的风险。当然,一般将集群风险更倾向于经济风险,而忽视社会风险,这可能与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有关。一般对集群风险的关注更多倾向于实体经济风险,而对金融等虚拟经济关注不够,不过一些学者还是注意到金融风险,尤其是产业集群信贷风险(张辉,2005)。

二、产业集群风险的治理

(一)加强产业集群内部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陆立军、郑小碧(2008)认为,应就集群风险建立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机制,并且由于正式控制机制的实施成本相对较高,应重点探索和实施以网络化为特征的非正式风险控制机制。此外,可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来防范集群风险(章尺木,2008)。但这些对策更多是关注集群发展问题,而不是针对集群具体风险而言,对集群风险可能只是一种预防,朱瑞博阐述了这一点。他指出,可通过集群的模块化设计和改造,而不是通过扩大企业的组织规模及提高其资产的专用性,来有效地从低层次的传统产业集群演进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集群,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发挥政府在集群风险预防和干预中的作用

公共政策在产业集群风险防范中发挥作用的基本依据在于市场失灵和经济外部性,尤其是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因此,政府的目标是协调问题和克服市场的缺陷(徐元旦,2007),要有效应对集群风险,还需要地方政府突破行政边界,加强地区间政府合作与协调。当然,由于企业集群长期的竞争优势源于内部网络,因此,在企业集群发展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政府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网络建设与维护(蔡宁、杨闩柱、吴结兵,2003)。

(三)通过建立集群预警、识别、干预机制,增强集群抗风险能力

事实上,集群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不确定性风险,对个体而言尤其如此,而且促进集群创新、发展、升级的各种手段,本身往往也蕴涵风险。郭岚、张祥建、徐晋(2008)认为,对集群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集群模块化,同样存在兼容性风险、网络性风险、生态风险、信息风险和锁定风险。由于集群发展过程中处处有风险、时时有风险,而且风险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破坏性。因此,切不可将集群发展代替风险治理。集群企业、中介组织、政府都务必有风险意识,居安思危,加强自身的危机预警和管理。目前,应尽快建立可操作性的集群风险预警、识别、干预机制。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应坚定信心,积极寻求针对集群周期性风险的治理对策。就产业而言,除继续关注工业制造业产业集群风险外,创意产业集群、农牧产业集群、商贸产业集群风险同样应引起重视。

上一篇:诺斯第二悖论及其破解——制度变迁中交易费用... 下一篇:环境保护中保险政策的优势及其依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