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双江县南勐河治理工程中的园林水景处理

时间:2022-08-20 12:33:08

云南双江县南勐河治理工程中的园林水景处理

摘 要:以双江县南勐河综合治理工程中的园林水景用水的处理为例,提出一种园林水景与污水处理有机结合的园林水景设计处理方法。利用水生植物对污水中各种污染物具有显著去除效应的生物特性及蛭石对水中悬浮物具有强吸附作用的物理特性,对园林水景用水进行处理后再排入天然水体,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通过对水生植物的运用丰富园林植物群落,使其具有更好的园林景观效果。

关键词:园林水景;水处理;环境保护;双江县

收稿日期:2009-03-10

作者简介:唐 嵩(1978―),男,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林业与城市园林生态的学习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3-0001-03

1 引 言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

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水既可单独作为艺术品的主体,也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1]。因此,水景成了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如地势偏远,市政设施不完善,或一般庭园水景用过滤器因流量太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等原因[2],园林水景用水往往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中。虽然一般水量不大,但也是一种污染源。如同许多小村庄的生活污水,量不多,污染也不算严重,却是造成众多小河流污染的罪魁祸首。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完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小处做起,从每一处做起,对园林水景用水进行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2 研究地点概况

本项目位于云南省双江县勐勐镇,为南勐河右岸滨河绿化带中的一处园林水景,是双江县南勐河综合治理工程的一部分。

2.1 勐勐镇概况

勐勐镇位于双江县中部,县委、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政治、文化、经济贸易中心。处于北纬23°东经99°位置,南北纵向长42 km,东西横向宽115.5 km,北回归线将该镇面积划分为两半。境内平面地貌呈扇形,东部高,西部低。山脉东西走向,地形呈东西倾斜,北翼马鞍山系向南逶迤伸展,形成山下有山,河谷相间,山川相连,山峰层叠。山脚两边平缓,形成带状坝子,属山坝结合区,坝子从北向南延伸,坝长16 km,平均坝宽3 km。境内最高海拔3 000m,最低海拔920m,海拔悬殊较大,是典型的主体地形。境内气候主要受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影响,年平均气温19.5℃,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015.7mm。本文探讨的园林水景在双江县城规划新区的滨河绿带内,地形平坦,坡度不大,有利于观赏鱼类的养殖,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与排放。

2.2 南勐河现状

南勐河全长81 km,双江境内长61 km,河宽50~120m,坡降最小1.1%,最大15.5%。多年平均径流量13.18亿m3。解放后,不断对南勐河段截弯取直、筑堤固道,河道已基本改直,水流归槽,坡降加大,泄沙能力提高,河床下降1~1.5m。

3 废水处理分析

3.1 项目状况

随着双江县经济的持续发展,南勐河两岸地块的不断开发,其功能也随之而变,由之前单一的排水泄洪通道转变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体现双江地方人文特色的载体,于是原来仅仅为了满足排水泄洪需要而采取的截弯取直措施,现在远远不够,对景观不合时宜,因此对南勐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本项目附属于云南省双江县南勐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是南勐河右岸滨河绿化带中一处园林水景,从南勐河上游引水作为滨河绿化带中人工溪流水源,让受到一定污染的溪水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再排入南勐河,争取使园林景观用水不成为南勐河新的污染源,甚至为南勐河变得更清洁尽一份绵薄之力。

3.2 水处理流程

本项目作为一个小型园林水景,其水质主要是受面源污染和人为破坏污染。

面污染源:景观水的周围往往种植草坪、花卉和树木,水中也常常饲养一些水禽、鱼虾之类的动物,供人们观赏。由于雨水冲刷和浇灌水的渗透,会将植物中的各种氮、磷、碳、钾等营养物和肥料、农药以及树叶、枯草等“绿化废物”大量汇集到地势最低的景观水中,这些面源污染,使得水质恶化。另外,动物的代谢物质及腐烂的水生动物,其蛋白质分解也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人为破坏:有些公园管理人员通过卖给游客鱼饵来达到创收的目的。好奇的游客就毫无节制地以投鱼饵来取乐,造成的后果是,鱼儿因撑食而死,多余的饵料和死鱼一起成为新的污染源。另外,人们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等也是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

受上述诸多因素影响,汩汩流过超过300m人工溪流的景观水水质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污染,为了保护生态环境[3],不成为南勐河新的污染源,有必要对园林景观用水进行处理后再排入南勐河。

基于以上考虑,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园林景观水的生态处理,对本项目设计构思如下:

3.2.1 水 源

从南勐河上游敷管引水,经一定预处理后从酒瓶雕塑汩汩流出。本例中,南勐河并未受到严重污染,即使不经处理,也基本符合园林景观用水要求;但为了让水更清澈、透明、卫生,满足游人戏水及养殖观赏鱼类的要求,对所引入的河水也经过一定处理。具体做法是在引水处设铁丝网,以阻挡较大的杂物流入,再在酒瓶雕塑及引水沟内填充多孔性碎石,如蛭石等,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并利用附着在卵石表面的细菌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改善水质。

3.2.2 水 体

水体为300m左右的人工溪流,水中饲养金鱼、锦鲤等观赏鱼类。由于受面源污染及人为破坏的影响,加上所饲养观赏鱼类的自然代谢物,让所引入的溪水富营养化,导致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污染而恶化,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南勐河,将污染南勐河,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3.2.3 景观水的生态处理

利用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具有显著去除效应的生物特性及蛭石对悬浮物具有很强吸附作用的物理特性,对园林水景用水进行处理。此过程具体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在过滤池的入水口设铸铁篦子,以防池底卵石落入水管,造成水管堵塞,并与其上的卵石层一起作用,阻挡枯枝落叶等体量较大的杂物;同时也避免饲养的观赏鱼不小心游入过滤池。然后通过填充各种具有强吸附性碎石的过滤池,对水中悬浮物进行吸附,并利用附着在碎石表面的细菌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改善水质,再流入种满各种水生植物的种植池,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中各种污染物有着显著去除效应的生物特性[4],进一步净化溪水,改善水质。最后通过一系列物理、生物方法处理的溪水通过跌水的方式重新汇入南勐河,并通过跌水方式,增强溪水的呼吸作用,有效溶入氧气,加速对水中各种有机、无机物质的氧化,活化溪水。

3.2.4 水生植物的选用原则

满足园林植物造景的需要,并具有较强的抗污染性,能够尽可能多地去除、分解水中污染物是选择水生植物的两个原则。研究表明,许多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有着显著的去除效应。对荣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湿地能很好地去除水中各种污染物(见表二),且去除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测定由不同植物构成的人工湿地的氨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对比不同植物对生活污水中氮的去除效率。大量研究表明,芦苇、美人蕉等根系发达,枝叶繁茂的植物,由于附着有更多的微生物,对水中氮的去除率更高[5]。本研究兼顾园林植物造景的需要和去除水中污染物的能力,最后选择唐菖蒲、花叶美人蕉、茭白等几种姿态各异、观赏点各不相同的水生植物,营造出一处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季相变化分明的水生植物景观区。

3.3 景观分析

由于过滤池体量较大,且隔断了养殖池和种植池,如果不经处理,视觉效果会比较生硬,养殖池与种植池泾渭分明,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景观,没有连续性,这将使园林水景成为整个滨河绿化带的败笔,而非亮点。鉴于此,在过滤池上方架设一座小桥,并根据水力学原理,把过滤池上部设置为锥形,解决过滤池比桥更宽,一部分要露出桥外的问题,使养殖池和种植池在视觉上浑然一体。在桥身敷设有数根略高于常水位的水管,以防遇暴雨天气,过滤池不能及时排出养殖池中过多雨水而溢出。

水生植物种植池中,在兼顾水处理需要的同时,运用植物造景原理,营造出一处色彩鲜艳、独具特色的水生植物景观区。在种植土上覆盖一层1cm厚粗砂[6],避免流水冲刷种植池内的种植土造成水体浑浊而影响景观效果。

3.4 预期效益

与一般未做任何水处理的园林水景相比,本工艺设计固然加大了前期成本的投入,主要是过滤池的建造成本和水生植物的种植成本。但后期管理成本相差无几,因为过滤池建造完毕投入使用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不再需要更多的投入。水生植物种植区在丰富了园林景观内容的同时,仅仅需要粗放管理,管理成本增加不多。

与采用一般庭园水景用过滤器进行水处理的方法相比,本工艺设计由于采用了物理、生物的方法,对水中污染物的处理更全面、更彻底有效。另外过滤器需要定期更换滤料,因此在后期管理成本上本工艺也更胜一筹。

希望通过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南勐河、芒袜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在为当地人们提供一处环境优美、富有民族特色的休憩、娱乐场所的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起到示范作用,或者是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我们有更多、更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 论

(1)在对过滤池的处理上,可以因地制宜,本例中用小桥对其遮蔽,也可用小沙滩或鹅卵石遮掩,以不影响其功用和周围景观为要。

(2)本例选择了唐菖蒲、花叶美人蕉、茭白等几种水生植物营造景观,降解水中污染物,实际运用中可因地而宜,选择当地长势良好的水生植物,只需要具有一定的抗污染性能和景观观赏价值,枝叶繁茂即可。

4.2 结 论

随着人们对周围环境质量的日益重视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景观水处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必将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应认识到,除传统的工程措施外,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来改造利用园林水景。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不断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希望每个公民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结合环境保护来考虑,合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更加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甘树应,杨青等.景观水体污染处理工艺研究及工程应用[J].给水排水,2002,28(12):56~58.

[2] 海伦.纳什.庭园水景设计与建筑[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0~141.

[3] 岳永德.环境保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9~85.

[4] 宋志文,赵丙辰,席俊秀,等.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与动态特征[J].生态环境,2006,15(1):33~35.

[5] 刘育,夏兆成.不同植物构成的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氮的去除效应[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14(4): 46~48.

[6] (美)纳什(Nash,H.),李斯平,梁瑞清(译).庭园水景设计与建造(1)[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23.

[7] 宋平.双江县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民族志[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01~202.

[8] 瞿辉.论园林中植物造景[J].中国园林,1997,16(7):32~34.

[9] 蔡昌风,徐建平.景观水微污染控制口[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3,18(1):1~3.

上一篇:航天番茄秋季栽培技术 下一篇:浅析磐安县发展高山蔬菜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