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音乐活动 提高欣赏水平

时间:2022-08-19 10:14:16

参与音乐活动 提高欣赏水平

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去探索、领悟、体验音乐的过程。在该过程中,绝不能容忍说教和灌输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描述音乐”上,而必须在音乐活动基础上建立“音乐描述”。所以符合学科特征与教学规律的音乐欣赏新教学模式应该是:参与体验式。根据多年音乐教学经验,我从 “听”、“唱”、“想”、“动”、“说”五个方面介绍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来。

一、参与“聆听”,启发思维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懒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过程中,并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基础。那么,音乐欣赏课到底听什么呢?主要是听旋律,听节奏,听音色,听和声效果,听音乐变化,听音乐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等。实践证明,“带问题听”和“对比法听”是最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带问题听是指在欣赏音乐前,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关键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第十四册音乐《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主题音乐前,教师出示几个准备好的问题:用什么乐器主奏?情绪如何?曲子速度如何?曲子力度怎样变化?让学生带问题有目的地聆听。虽然问题简单,但能启发学生认真聆听,思维想象也因此由被动变主动。通过让学生“带问题”欣赏音乐,充分地发挥了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为有效了解音乐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参与“视唱”,体会节奏

平时我们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觉得整堂课都是以聆听音乐为主,怎么能和“唱”搭上关系呢?其实,这里的“唱”指的是引导学生唱音乐主题。因为主题音乐是音乐作品的核心,只有学会“唱”,才能有利于学生把握音乐主题的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音乐的重复和变化,把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丛而更好地获得音乐体验。如第十四册音乐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演唱歌曲《鳟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熟悉《鳟鱼》(钢琴五重奏)的主题音乐,这样不仅为后来的五个主题变奏音乐形象打好基础,而且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能进一步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进而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再如:小学音乐欣赏《赛马》的第二乐段时,让学生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感受每次出现在节奏上的变化,再引导学生随琴、随乐曲哼唱和模仿二胡的演奏。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加深主题音乐印象,体会节奏的变化给乐曲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三、参与“想像”,理解音乐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更是以想象力为基础,它贯穿于音乐的创作、欣赏以及学习全过程中。如中国民间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充分发挥了唢呐特有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各种鸟类的鸣叫声,使人们联想到百鸟争鸣的情景。又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组曲《动物狂欢节》中《母鸡与公鸡》一曲,钢琴与小提琴的对奏,描绘了母鸡下蛋后得意洋洋地啼叫及众多母鸡此起彼伏的应和声和公鸡的高声啼叫,使人毫不犹豫地联想到鸡群。欣赏这类描绘性的作品,可以通过联想把音乐的音响转化为自己头脑中映现出来的具体形象。

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更需要教师进行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索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理解音乐的目的。

四、参与“动作”,理解歌曲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说:“人的情感表达由三部分组成:55%是体态,38%的声调及7%的语气词。”由此可见,体态语言的特殊重要性。由于音乐具有弥漫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在音乐欣赏课堂中让学生运用体态语言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十分重要,这就是所谓的鼓励学生“动”的参与。

对于一些乐曲欣赏,因为没有歌词不能唱,学生感受无法表达,极易造成学习兴趣不高,精神不集中。在欣赏一些情绪鲜明的乐曲时,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学生就会进入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体验音乐情感。即使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从他没随音乐“动起来”而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调整。如《进行曲》一课的导入部分,我先播放《摇篮曲》音乐,让学生随着轻盈的音乐做“妈妈摇篮摇”的动作,慢慢地让学生进入“梦乡”,突然《运动员进行曲》响起来,全体学生起立,跟着《运动员进行曲》音乐原地踏步。用“原地踏步”的体态语言来感受进行曲音乐特点,然后和刚才随《摇篮曲》音乐体态表演进行特点比较,概括出进行曲音乐风格特点。

对于一些歌曲欣赏,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五、参与“述说”,提高能力

“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某种抽象的结论,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找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欣赏过程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巧妙的引导学生运用“听、唱、想、动、说”等方法展开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与音乐融为一体,亲身主动地去探索、领悟、体验音乐,才能实现使学生对音乐的真正理解与掌握,才能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欣赏能力。

上一篇:浅谈我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基于“比值关系”的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