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时间:2022-08-19 03:51:03

教师要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摘 要]: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是要先育人,而且要会育人,善于育人,要育好人,再才教好书,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在学校的基础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极其重要,对留守学生就更为突出。留守学生缺失父母慈爱和亲情、家庭教育功能严重弱化的环境下,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成为留守学生的坚强后盾,用真诚的关爱和科学的激励,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心理、个性等方面顺利成长,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关键词]:教师 留守学生 希望

许多农村学生因种种缘由而“留守”在家或异地,只能交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教育,或托付给叔、伯、姨等亲戚寄养的上代教育,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生,失去了直接监护,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自由”状态,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学生”队伍。我校在国家西部地区距县城近40公里,到集镇约3公里的一所初中学校,据了解2009年,学校初中留守学生达80%以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留守学生比例将呈上升趋势。这群学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激励,“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缺失,已成为制约农村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而新时代育人对象的特点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必须要积极转换传统教书的角色,担当起留守学生幸福的守护者,为他们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生活能力等培养成人、学会为人处事上撑起一片蓝天,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留守学生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先做好学生思想道德的引路人,即先育好人,再教好书,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把学校变成留守学生温暖的家,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人才。在此,谈谈关爱留守学生教育的体会,以示共勉,望指正。

一、角色转变是前提

教师要转变好角色,是教育好留守学生工作的前提。现在农村学生的监护情况可分为:双亲监护的很少,还不到5 %;单亲监护还有约15%的样子;多为隔代监护、上代亲戚监护要占80%以上;还有少量因天灾人祸、父母离异等,都丢下孩子不管,只有同辈监护或者自我监护的。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责任不全面,往往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对于较为敏感的青少年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容易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那么,作为现在的中小学教师,要必须转变角色,填补家庭教育缺失的空白,除了应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还要承担对留守学生的监护、抚养和教育的重要职责,都要成为复合型教师和父母型教师。留守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教育对象特征的变化,教师的育人理念、方法只有不断更新,才能适合留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教育,改过去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起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变老师为父母的角色,切实做好留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服务者,让其健康成长。

二、大爱无私是基础

师爱是对留守学生教育的基础。农村留守学生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隔代抚养、上代等寄养教育都是很难达到父母的教育效果,与父母长期分离,缺少父母的爱,导致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缺少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和关心,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容易产生怨恨父母,还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学生,爱是教育的基石,是他们的希望。这时,他们很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关注,于是,我们老师既是他们的父母、又是师长和朋友,多给予留守学生以更多的关心、鼓励帮助、照顾理解。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给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例如,天气凉了,提醒他们多穿衣;病了,督促按时吃药;违纪了,多和他们面对面的聊聊等,还利用一些特定的节日和学生生日开展有创意的活动,让他们得到爱的浇灌,感受到成长的温暖和幸福。

三、心理疏导是根本

留守学生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关注学生的一切,才能真正落实关爱留守学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教师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留守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多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心理有问题、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的安全感;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和学校约定的“亲情视频”等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一些空白,同时还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和老师、同学的温暖。总之,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信赖、最尊敬、最亲近、最可靠的人,是自己的父母,学生才会向你倾诉生活中的不快、苦闷和彷徨,走进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有依靠感,才能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信心和希望。

四、习惯养成是关键

教师的目的在于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而育人的根本又在于育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育人的关键。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有思想力,文化力和创造力的一代新人的使命和重任。教育不仅仅要交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学习品质、行为习惯、生活能力等各种优秀素养的人才。农村留守学生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缺乏了道德的约束,一些留守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纪违法事件呈现上升趋势,甚至可能变成“问题学生”: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常迟到、早退、逃学,甚至和社会上的一些有不良习惯的人混在一起,呼朋引友,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加之祖辈的溺爱和隔代、上代、同代监护的无奈,留守学生缺少了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缺少上进心、集体荣誉感,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和心灵去帖进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学生,激发学生,引导和训练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安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等,要求学生的行为习惯包括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整理铺被、打扫卫生、课堂常规、对学习的态度方法、食堂纪律、饮食习惯、做人的道理等方面,要细化到每一个步骤。要用学生的心去研究学生,探讨更好的教育方法,让留守学生回归到正确的行为道路上来。

作为当代中国特殊社会群体的留守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会长期存在并且队伍会越来越庞大,留守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形式,有针对性地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关爱,用爱心、诚心、耐心、细心去帮助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做留守学生幸福的守护者,为留守学生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让他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幸福健康地成长,成为民族未来有用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郑雪,陈少华,张兴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33-34.

[2]俊山,现实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素质及矫正方法[M].清河县教育网.

[3]今日教育 2011年第11期(总第324期).

[4]周林,青永红等编著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

上一篇:将军跟下士要活干 下一篇:保卫童年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