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关于VB程序设计的教学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19 03:05:09

高校中关于VB程序设计的教学问题研究

摘要:在VB课程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课题。本文笔者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论证了项目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项目教学

项目编号:该论文由科技厅指导性软课题资助

近年来,计算机领域在全球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软件业,其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越其他的科技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引领着全球在经济、贸易、产业、人力等方面一系列的变革。所以,就目前的情况看,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掌握及操作能力的高低是企业挑选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当前我国高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应该紧紧跟住当前的形势,不断优化计算机软件教学内容,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目的在于培养计算机软件程序员、信息系统设计师、网站设计、数据库设计师、网络管理等专业方向学生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VB语言难以理解、比较枯燥,学生在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下,对课程缺乏兴趣,甚至有恐惧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分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3-5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因为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架构的程序设计语言及现在流行的面向对象设计语言,可以掌握在不同开发环境中进行软件开发的技能,还可以在遇到新的相同架构的程序设计语言时触类旁通,快速地入手。

一、当前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IT行业发展迅速,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需要大批的软件程序设计类人才,但是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往往出现技术能力不足、项目开发经验欠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应届生的就业选择。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同学在校学习时只是大量学习基础知识,并没有达到精通的程度,而且缺乏实战经验,很难适应高效快速的工作环境。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普遍采用“3+1”的方式,学生在校学习3年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类课程一般会在第一年的下半学期开始,每学期开设1门,学时在70-90左右。3年下来学生至少掌握4-5门程序设计语言,但是由于这些课程的教育方法都是大体上雷同的,一般是教师课上讲语法,演示代码编写,课下组织实验课或者简单的课程设计。学生虽然能掌握简单的程序语言编程模式但是脱离课堂之外的内容通常一无所知,这就往往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目的在于掌握编程能力,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把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工具一样进行项目开发,而不是把程序设计语言作为一门原理课程学习它的原理。而且程序设计语言种类繁多,各有特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授课,多为学生毕业后的择业考虑。

2.教学模式和内容相对落后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课上代码分析+课后练习”形式。课上讲的内容多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学生听得不是很明白,课下仅仅进行简单的习题练习和课程设计显然无法让学生完全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精髓,至于自主学习和实践性探索的精神更是无法体现,综合运用能力难以提高。这就造成了在校能通过课程考试,但是离开学校就难以应对工作岗位要求。

二、VB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课时比例大致安排为1:1。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数是按教材的章节前后编排顺序,循序渐进进行VB程序设计思想和语言规则讲解。即使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按照教材上的章节内容安排做成PPT课件,把书本上的案例和习题进行演示分析。在讲述理论的同时,也尽可能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例题、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很抽象、枯燥的。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整体效果和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安排学生上机实操,进行实际的编程训练,然后运行调试,改错。目前实践教学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章节性的习题,布置的实训项目一般是教材上的例题或者是课后练习题。如此实践教学只能称之为验证性实验,缺乏创造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由教师向学生介绍程序设计的思想,介绍语言规则和使用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始终跟着老师的思路,没有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好像并不十分困难,听老师讲解例题、习题也能够明白。但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课堂讲授只注重教材中基本语法和语句的讲解,不注重学生实际编程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授课形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没有学生自主思考、设计、实现的过程,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授内容,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差,课程结束后还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改革VB课程教学的方法探讨

1.教学方法要有多样性

在讲解的过程中,力求采用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完成每一个实例,尽量采用常规化的语句,避开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概念。为大力倡导教学改革,提高国内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有必要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的得到使用。

2.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在国际学术领域有不少的版本,各有各的侧重。综合百家之言,在这里做一个概括性的描述。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参加真实的项目,经过选题、开发和后续工作等整个步骤,完成指导教师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应付状况,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际场景中的能力。具体对于税收实务课程来说,项目教学法的进行要以税收实务科目的教学大纲为标准,通过实际报税项目,引导学生达成学习报税过程的目标。教师在其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身份,首先要对报税项目任务分离,亲自或者指导他人进行模拟,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且形成自己的方案,随后付诸实施。在小组进行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应该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既不能过多干预小组内成员的税务表项目计算过程,也不能不闻不问。项目教学法的重要一环是知识的实用性,比如税收财务这样的课程。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税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于税收法律以及规则的认识,比单纯的背诵税法和报税条例要高效得多。而且,项目教学法的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成果检验的工具,学生和老师通过配合,完成了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对于教学的一种认可,这种过程检验的方式比任何考试形式的检验都更具有说服力。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下一篇: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