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公共文化建设探析

时间:2022-08-19 01:32:18

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公共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 边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边境少数民族公共文化在国家的扶持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旨在揭示边境少数民族公共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农家书屋”工程落户农村基层,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旧落后;公共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但商业化程度低;边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培训活动竞相开展,但专业文化人才缺乏。从而依照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结合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加大资金专项投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能够根据国家最新政策,提出促进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文化强国 公共文化 边境 少数民族

一、文化强国与中国少数民族公共文化建设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发展在国家建设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把文化放在了日益突出的地位。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2年,中共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2013年,十八届三种全会指出要“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现阶段,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普遍不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公共文化供给上搞“一刀切”,重形式、轻内容,重硬件、轻服务的现象突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水平滞后,无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民族地区政府轻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的传承保护及开发,本民族的影视传媒和新闻出版内容短缺,难以满足民族公民的需求,等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高度重视并落实一亿多少数民族群众的个人文化权利、文化需求,并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力;必须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努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必须高度重视边境民族地区和跨境民族的文化建设在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使边境民族地区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互动中发挥积极的文化纽带作用。

二、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1、“农家书屋”工程落户农村基层,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旧落后

各县(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都划分县、乡镇两个部分开展,在县级层面,注重对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的建设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乡镇和村级层面,主要是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然而人民群众切身需要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则相当薄弱。

(1)大多活动场所的建设都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目标,利用率低下。如农村中的“农家书屋”,几乎成了摆设,经常是无人问津,村民们很少通过书籍、报刊了解到国家政策措施和农业科学技术,因此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有些文化站也存在设施陈旧、面积狭小的问题,不能更好地举行文化活动。

(2)现代通讯网络落后尤为突出。由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居住在深山或峡谷中,广播网信号不好或根本没信号,而本地又没有自己的广播电台;电视网络即使能到达那些少数民族地区,但由于一些少数民族的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普通话不精通,中央电视台相关节目听不懂;而对于现代的网络宽带的使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根本没有,或会使用的人也较少。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村民拥有手机,但平时只是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并不能通过上网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前言信息。

2、公共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但商业化程度低

下乡大篷车活动在很多地区积极开展,送图书、放电影、文艺演出等都定期举行,也受到了当地村民一定程度上的好评,但是公共文化活动商业化程度低,并未形成文化产业,没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1)当地民间文化保护力度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在不断流失和消亡,由于缺少专项经费,众多文化资料和文物点难以得到及时抢救维修,散落在民间的文物不能实施征集保护,部分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制作和民风习俗无法传承和保护。

(2)商业化程度低,无法形成文化产业。民族、民间文化挖掘、开发、运用力度不够,使得当地民间文化无法走出去,很多地区也没有开发当地文化资源,既没有演艺公司,也没有将其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另外,少数民族的节日众多,文化部门也并未将其开发为品牌进行推广。

3、边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云南地处边境,部分少数民族与接壤的越南、老挝、缅甸等国有着共同的起源、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我国在强化跨境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上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就充分利用与相邻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融、商缘相通的优势特点,与相邻国家间开展了诸多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歌舞交流、贸易等形式,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增强与周边东南亚国家交流与互信。但是文化建设缺乏资金,造成文化交流后劲不足。

(1)文化建设缺乏资金,特别是对外交流活动资金极度欠缺,使得边境文化交流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目前国家对各地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是一定的,划分标准依据每个地区的不同而定,偏远地区的文化资金投入相较于发达国家明显不足,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场所有限,文化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2)国家缺乏对边境文化的专项资金拨款,这使得政府资金不能很好地运用到资金缺乏、文化薄弱的边境地区。国家的资金下达后,当地文化部门多数采用此款项建造文化场所,小部分下拨到各乡镇由当地负责人支配,基本上也是用来建造活动场所。然而对于少数民族当地的文化活动没有专项扶持,也成为当地文化走不出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4、培训活动竞相开展,但专业文化人才缺乏

为了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及业务水平,多地举办了各类培训班,不仅文化工作者可以参与培训,对群众也开展了免费培训,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位。然而,专业文化人才的缺乏,使得文化参与者普遍素质偏低,并不能更好地开展文化活动。

(1)文化团体相对业余,缺少文化传承人和领头人。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很多自发地形成文艺队,平时队员们在一起排练节目、编制作品,很少有专业人员对团队进行指导。另外,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民族歌舞、民间技艺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传承开发价值,但是由于缺乏文化专业人才传承,导致很多民间文化流失。

(2)基层工作者人员老化,业务不精,流动性大。在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条件差,待遇低,人才很少会长久留在当地进行文化建设,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呈现不稳定的状况,人员流失相当严重。

三、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建议

2015年年初,国家通过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意见从“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具体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依照国家出台的意见,结合云南当地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意见》指出,“整合利用闲置学校等现有城乡公共设施,以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服务、流动文化服务等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

《意见》还指出“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围绕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各地要根据国家指导标准,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实施标准,逐步形成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个性、上下衔接的标准指标体系。”

(1)整合、利用当地有限资源。根据笔者对多地边境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当地的文化基础设施以室最受欢迎,而体育场所几乎无人问津。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娱乐设施都较齐全,周末、假期学生休息就造成了这些设施的闲置,因此,在经济欠发达的边境地区应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可以安排学校在节假日正常开放,引导村民积极参加体育、娱乐活动,这样不但减少了篮球场、乒乓球室等占地较大的场地建设,节省了资金,也让当地民众享受到了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

(2)改善农村的通信设施,加大对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统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使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能够在家就可以运用网络了解到全国各地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电脑上网进行娱乐。当地政府应该运用网络技术,推出网络文化平台,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如开发电子阅览软件,提供数字电影资源,改善电影下乡没人看、农家书屋成摆设的窘境。

2、打造当地特色文化产业

《意见》指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挖掘特色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以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引导广场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

(1)开发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自己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民间工艺比较丰富,部分地区创立了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特色品牌,如易武茶博物馆、瑶族服饰展览厅等。当地政府应将其开发为文化产业链,同时,开创影视、演艺事业,再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可以将当地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渊源作为开发项目,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结合适当宣传,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这样可以弥补文化底蕴低的缺陷。

(2)培养和促进文化消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发展落后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群众的文化消费低,文化素养不足。为了带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当地部门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培养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使当地居民主动接受文化产品,进而创作出更好更多的民间文化活动。当地政府还可以创新主题,组织开展群众性民俗活动,鼓励引导当地群众自办文化团体,开展示范性演出,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3、加大资金专项投入

《意见》指出“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1)开展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应把资金投放地划分区域,当地文化浓厚的地区划为重点投资对象,反之则少投入资金。每年对各地的资金需要情况作出评判,这样下拨资金针对性强,便于文化活动的开展。例如边境地区经常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建议国家给予这些地区设立对外交流专项资金,用于建设中外边境文化活动场所,鼓励边境地区与相邻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

(2)改变资金利用方式。多地的公共文化建设资金采取国家划拨、层层下放的方式,部分地区的资金补助不足,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很难进行,有些地区甚至是村民出钱修建文化场所,这不仅打击了村民的活动积极性,也使得当地的很多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上报审批的方式,地区把资金使用明细列出来,上报给上级部门进行审批。这样,缺少资金的地区可以得到相应弥补,资金富余的地方也不会造成资金浪费。

(3)多方位筹集公共文化建设资金。可以通过村民自办自筹、商业赞助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举办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也可以以“我们的节日”作为主题,开发当地的文化自主品牌,村民如果自愿参加并且乐于该项活动,可以自掏腰包举办活动。同时,要大力宣传招商引资,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投资者,还可以把活动商业化,拉动经济增长。

4、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意见》指出“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从业人员应熟悉广播电视技术,具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服务能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建设。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1)组织一批文化水平高、专业素质好的年轻文化工作者队伍。结合当地实际和财力,引进高校大学生,扩大边境地区的文化机构编制,通过对边境地区文化人员增加和人才培养,挖掘边境民族地区精品;聘用一批有一技之长、热心于基层文化工作的文艺人才担任乡镇和村寨专兼职文化辅导员、指导员,促进边境公共文化发展。

(2)加强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倡导农村自办文化、自当主角调动群众的文化自发、文化自觉;让文化工作者广下基层,了解群众的文化爱好,再邀请专业人员对辅导员、指导员等进行专业培训,最后按照培训内容传授给当地村民,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文化传播方式,从而真正提升文化建设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将国家的供给和人民的需求相结合,在条件艰苦、贫穷落后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切实考虑群众的文化需求,正是这样一批朴实而乐观的少数民族同胞缔造了丰富而卓越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心系少数民族群众,全面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创新,是我国民族文化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责任,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公共文化建设将会掀起崭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惠鸣:文化强国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 邓晓颖、周智生: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宜春学院学报,2011(2).

上一篇:飞鸟的翅膀知道天空 下一篇:古浪境内古长城分布及保存现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