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成就高效品德课堂

时间:2022-08-19 12:49:12

信息技术成就高效品德课堂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少年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品格的人。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立足现实,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一、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儿童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虽然教材的编写者尽量使用大量的图片或文字材料,以帮助学生从感知出发,引起思考,丰富内心体验,但是,由于年龄、经历的限制,且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含有大量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这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较远的距离,必然增加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学科时的隔膜感和不真实感。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重现了历史和现实,延伸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活动,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由此获得的间接生活经验成为了学生认知的基础。信息技术的运用,使现代教育技术和品德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有效地弥补了由于儿童认知少、体验浅而造成的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的局限。

例如,《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一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回顾20世纪中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其了解战争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知晓世界各国人民为了自由和抗法西斯的英勇斗争,感受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最美好的心愿。在课前,笔者组织学生观看意大利经典电影《美丽人生》,要求学生上网收集资料,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抗争争取和平的事迹,并在班级博客上交流心得和感悟。这些课前准备,缩短了学生个人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的距离。在课中,当教师朗读起犹太小朋友安妮?弗兰克的日记时,不少学生的眼中饱含泪水。有的学生说,他想起了《美丽人生》中在集中营里和爸爸做游戏的小男孩祖舒华;有的学生说,他想起了南京大屠杀中在死去的妈妈身边无助哭泣的不知名小女孩……当大屏幕上出现了《卓娅的故事》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讲述了王二小、刘胡兰等抗日英雄的故事。学生虽身处和平年代,但通过大量资料的呈现,他们能认识到正是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维护世界和平的心愿便像种子一样悄然地埋在了他们幼小的心底。

信息技术使品德课的课堂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鲜活,更能触动学生的情感深处,使课本所呈现的间接经验真正与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融为一体,为其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形成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提供了突破时空限制的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习惯的转变,让他们主动地开展学习研究,并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合作与互动中生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价值观念。

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主题收集相关的资料,并通过班内的博客进行交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情感的准备。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疑问,然后带着这些困惑走进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后,师生在班级博客中交流教与学的反思,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指引,帮助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和深化。

例如,在教学《地球属于谁》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灭绝的资料,了解导致其消失的原因,写下自己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最深刻的感受,并在班级博客中与其他学生交流。在课中,师生准备的学习资料交相出现:《美丽家园》《令人深思的数字》《生物链》《动物墓地》《丹顶鹤的故事》《藏羚羊的守护神》,这些短片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地球属于谁?”“没有了其他生物,人类可以生存吗?”“人类把动物分成有害或有益有什么不良的后果?”“索南达杰用生命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理解地球生态。在课后,师生共同查找学习资料,引用较为准确的观点,设计制作电子板报,并上传到学校的网站,以便进一步分享学习的体验和成果。

三、信息技术提供了个体自我发展的空间

由于认识、性格和情绪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并不平衡,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学生个体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应答或私聊空间这种“一对一”的形式,使学生敢于与教师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敢于把不成熟的想法,甚至是心中的“小秘密”告诉教师。例如,有的学生私下告诉教师,他和父母去外地旅游时曾吃过野生动物,现在心里很有罪恶感;有的学生担心制作电子板报时,其他学生不愿意跟他一个小组……这一切,教师均可利用计算机的应答功能和班级博客进行更具保护性的沟通、交流,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感受。

小学学习阶段,是少年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性和可塑性出发。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身边教学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生成观念,习得行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勤用、适用和巧用信息技术,终将成就高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

上一篇:博物馆奇妙之旅举家阿姆斯特丹 下一篇:中小学生书写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