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技能训练对歌唱音色的作用

时间:2022-08-19 11:44:04

论心理技能训练对歌唱音色的作用

摘 要:歌唱音色的获得是影响整个歌唱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演唱好坏的关键,需要生理和心理上协调运用。本文着重从训练心理技能来获得良好的歌唱音色,使其更好的为歌唱服务。

关键词:音色 声乐 听觉 审美

歌唱是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活动,美好的歌唱是生理和心理辩证统一的完美结合。歌唱水平的提高需要生理机能的不断训练,让歌唱器官得到协同运动。而歌唱的心理活动是歌唱生理运动正常运转的精神保障,歌唱者的一切行为和生理活动都是歌唱者的意识转化。总之,生理上的正确、协调运动必然存在正确、合理的歌唱心理的调控作用。并且只有在正确、合理的歌唱心理意识的指导与调控之下,才能保障生理机能的整体统一合理运动,唱出所需要的音色来。所以歌唱心理机能的训练是歌唱学习中重要的环节。

一、 正确的声音意识是获得良好音色的重要前提

1、头脑中的声音意识及形成

在声乐歌唱中,能够使歌唱者运用丰富的音色变化,唱出动人的旋律的心理技能主要是头脑中的声音意识。所谓声音意识是指头脑中对声音的想象,这种想象来自听觉对歌唱音色的直接感受和对音乐的理解。这种对声音的想象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脑思维因素作用的结果。歌唱不是简单的肌肉运动,更重要的是一种很强的心里思维过程。演唱者思维活动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歌唱技术的发挥,影响着歌唱音色的优与劣,并自始至终贯穿着歌唱的全过程。因此演唱时的声音状态与人脑的心理机能的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唱在生理活动作用下,又必须要求连接生理器官相应的神经系统复杂而又精准的协调动作,而引导这种动作,使它能够发出丰富多变的歌唱音色便是声音意识。声音意识往往决定着运用怎样的演唱方法。演唱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建立在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以及精神意识的规律的基础上。如果演唱者对声音的感知越丰富,对音色的变化感觉越敏锐,就越能准确地演唱出优美的音色,唱出能够准确表现作品内涵的音色。因而要演唱出动听的音色首先就应当加强歌唱者的声音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用正确的声音意识去指导自己演唱出来的声音。所以,对音色技能的训练就应培养良好的音色审美观,在内心建立起一种美好的声音概念,再通过内心的想象准确的知道这个声音的形象,然后在演唱中努力使自己演唱的声音与预先想象的声音相吻合。这样才会逐渐提高自己所演唱出来的音色,很显然,以声音意识引导声乐演唱,就能演唱出丰富多变,优美动听的音色,也就能使音色体现出作品的内涵意境。优美动听的音色属于那些具备美好声音概念和良好的音色审美观,并在他们的指导下逐步摸索正确演唱方法的人。而离开了声音意识,歌唱技能就是无水之源,也就不能获得歌唱所需要的音色来。

2 、声音意识的提高需要培养良好的声音审美观

要想使演唱者在声乐学习中少走弯路,尽快获得优美的歌唱音色,使声音意识能够准确地指导歌唱,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从一开始学唱歌就建立起正确的音色概念,树立良好的声音审美观。美的声音就是指符合一切美的规律,人们单纯感觉“美”的音色。如有充足的泛音、穿透力、明亮又有宽度、宏量又没有粗糙音色,这是具备声音美的感性特点。另外,又是指根据音乐艺术的规律,存在于声乐艺术表现之中,具有表现力的美的声音。也就是说,与乐曲的内涵、情感表现、风格特征相一致的音色。例如,演唱古典艺术歌曲时,圆润优雅的音色就是作品中最为理想的音色。但如果在原生态歌曲《黄土高坡》中运用这种音色,那就不是“美”的声音,而是需要高亢明亮的音色。因此,要掌握“美”的音色,就应该在掌握一切“美”的声音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内容题材、情感表现、风格特征来调节歌唱音色。同时还应当多听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作曲家的作品以及不同歌唱家演唱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风格特点,而每一位作曲家又都有各自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社会、对艺术的不同看法;从而形成了作曲家个人的创作风格,其中也包括音色风格。这些不同风格与内容的表现通过歌唱家的演唱后又形成一定的听觉形象,歌唱者除了要分析、理解这些作品,更多的是听这些作曲家的作品,记忆歌唱家们演唱出来的各种作品、各种风格的听觉形象,才有可能进行二度创作,即经过自己理解作品后,把内心记忆的听觉形象演唱出来。这种在内心记忆听觉形象的能力,又被称为“内心听觉”。通过这种记忆,演唱者再不断巩固、再现这些听觉形象与音色效果,再在此基础上以更大的感觉去体验、熟练以前记忆的内容,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重复记忆。“运动记忆”是指在演唱中全身心运动过程的记忆,即在教师范唱与著名歌唱家演唱一定音色效果后,用听觉验证音色是获取良好音色的保证。

二、用听觉验证音色是获取良好音色的有力保证

1、声乐学习中听觉训练

耳朵是声乐学习者歌唱时的另一个老师。然而在平日的练习中,有很多学习者,总容易把耳朵“听”的功能单纯的理解为“听见”,因而在演唱作品时,他们完全带着一种模糊的印象听觉,耳朵只是在单纯的、机械的接收声音。如果在练唱时,抱着这种“听”的方式,可以说对于发声基本功练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其思路混乱不清,是不可能很好的演唱出“美”的音色,不可能准确的表现音乐作品。

歌唱学习中的听觉训练属于心理技能的训练范畴,它是一种内隐性的音乐思维操作活动。既然它是一种音乐思维操作活动,那么决不能是耳朵机械的、被动的、无目的参与听觉活动,而是需要学习者在敏捷的思维下,将无意识、混乱的听觉调整为清晰地、有目的的听觉。从语言角度来讲,就是要将“听见”、“听到”上升为“仔细听”、“凝神细听”。“听见”、“听到”是所有正常人都具备的功能,而“仔细听”、“凝神细听”则是一种心理功能。在听觉训练时,声乐学习者就是要根据音色的要求,作品的需要,积极开动大脑,采用感受、比较、检验等方式,让自己保持听觉的警觉性,仔细听、注意听,并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这种“凝神细听”的心理技能。

2、声乐学习中的听觉训练的步骤

根据声乐学习中听觉训练的特点,要锻炼声乐学习者的“凝神细听”的心理技能,提高他们耳朵分析、判断、检验的能力,本人认为建立一套较为系统、全面的听觉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演唱者应当从学唱第一个音开始就应该学会用耳,这是听觉训练的第一步。从初学者来看,我们主要运用元音断唱来训练。但是在练习时,很多演唱者往往只是注意到如何发声,而忽略用耳朵仔细倾听。其实,从一开始演唱学习者就应当将正确的发声与美的声音结合起来,强调听觉的训练,用耳朵检验声音的好听与否,从而判断动作的正确与否。当发声后,学生根据回忆教师范唱时的音色,注意听声音是否与教师范唱时的保持一致,如声音是否充分地发出来了;是否有良好的振动与共鸣;发出第一个音后,再仔细倾听声音的持续与延长;是否真正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明亮、宽厚、饱满、集中、具有共鸣等音色效果。如果耳朵检验的结果是挤压、生硬、闷暗、尖炸,那么演唱者能够立即感觉到发声后出现的问题,如,很有可能喉咙不够放松,或撑喉、卡喉,或是发声后,继续对声带施加压力等不规范的发声所致。这一过程是最基本的技能学习过程,要学会将单个音演唱得动听,就要懂得如何听,学会怎么听,将耳朵与手部动作配合好,才能将第一步走稳,将基础打牢。

第二步,当演唱学习者学会单个音的演唱,学会检验单个音的声音效果后,演唱者便可以尝试学习连音,学会听两个音一组的小连线。这时声乐学习者主要是检验两个音之间是否真正做到了连接,声音是否均匀、统一、圆润。当学会演唱和检验两个音一组的连音以后,学习者可以继续增加练习几个音一组的连音。

第三步,学会检验连音的演唱后学习者就可在第一、二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乐句的演唱,听乐句演唱的效果。这时,演唱者首先要学会倾听乐句中音与音之间的联系和倾向,仔细听乐句中声音是否基本均匀、平衡,然后要结合句头、句尾、句中的语气、强弱等去检验演唱出来的乐句是否符合乐句进行的规律。

第四步,学习者在掌握好以上听觉技能后,主要开始听演唱作品的声音效果了,这时需要具备更加灵敏的耳朵。演唱作品时,学习者要保持清晰的思维,把握音乐进行的规律,体会作品的内涵与风格,用耳朵检验演唱的音色是否符合作品内涵、情感、风格的要求。通过这种按部就班的听觉训练,声乐学习者将渐渐养成“细致聆听”的习惯,练就一双具有高度敏感的耳朵。并根据准确的声音概念,检验自己演唱的音色是否符合声音意识中所形成的“美”的音色听觉形象,从而调整自己演唱的音色,使其达到“美”的音色。

在声乐学习中,要唱出美妙动听的音乐、绚烂迷人的音色,那么演唱者不仅要加强生理技能的训练,同时还应注重心理技能的培养,并协调好生理技能与心理技能的关系,科学、合理的综合各种技能,对音色进行的调控。卓越的生理技能是演唱出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音色的基础。良好的声音意识是演唱者唱出优美音色、表现出动听音乐的前提,它告诉演唱者们需要表现何种音色,指导他们运用何种演唱技能表现何种音色。而敏锐的听觉技能是演唱者演唱出美音美乐的保证,它通过比较、评判、检验已演唱出来的声音,告诉演唱者音色是否达到美音的标准,然后演唱者们再调整自己的演唱方法,直到符合头脑中“美”的音色标准。在声乐演唱中,生理技能与心理技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者皆不可缺的。演唱者要想调控出优美动听的音色,不仅要把握好一定的生理技能,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技能,只有不断训练、巩固和加强这两种技能,我们才能自如的调控出歌唱的“美音”来。

参考文献:

[1]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2]张前著.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张平清.《声乐教学中音色的审美定位》吉安师专学报.1999

上一篇:变声期的特殊性以及应遵循的嗓音训练原则 下一篇: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虚实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