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林下作物认证研究

时间:2022-08-19 09:30:17

对于国内林下作物认证研究

1 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绿色安全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超市里,绿色生态的有机产品和普通产品外观相似,价格却相差1~2倍甚至更多。自1998年大洪水以来,我国林业建设中实施了天保工程,主要以追求生态效益为主,而林业经济存在着生长周期长、收益见效慢的特点。目前,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林农经济收入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林下经济作物采集与生产加工国,林下经济作物一直是林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掠夺式的非科学经营模式,化学品的过量投入,对森林的生态平衡造成的是不可估量的破坏。目前我国的林下经济作物集约经营、规模生产的可食林产品在国际上尚无标准,没有真正启动相关的系统认证工作,国内有关森林食品标准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此时开展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林下经济作认证是旨在通过认证这一市场机制,促进并提高森林经营单位建立林下经济作物与森林资源利用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科学、合理地保护并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充分持续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以林为主,实现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目标。我课题组与我国首家从事森林认证的认证机构—中林天合(北京)森林认证中心(以下简称“ZTFC”)合作,对黑龙江省林区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开展工作和调研。目前已经完成了《森林认证(林下经济作物)实施细则》方案(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以下是具体工作的进展以及对相关问题展开的思考。

2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工作的开展近况

2.1《森林认证(林下经济作物)》相关规则的编写与制定

2011年5月,ZTFC与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浙江省林产品质量检测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单位组成课题组,召开林下经济作物认证研究讨论会。2011年8月,课题组成员就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实施细则与审核指南、审核规则,以及开展林下经济作物的资源分布与认证的重点展开讨论,确定了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实施细则与审核指南、审核规则,确定了林下经济作物认证试点方案。《森林认证(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审核规则》提出了林下经济作物认证的实施过程、认证的保持、暂停、撤销、注销、恢复和变更、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等。《森林认证(林下经济作物)审核指南》提出了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审核的原则和方法,规定了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审核结果以及格式体例的要求,用以指导林下经济作物的认定审核。《森林认证(林下坏济作物)实施细则》规定了林下经济作物的定义与认证要求,适用于林下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加工、销售或贸易的经营单位的审核与评估。《实施细则》确定了必不可少的规范性引用文件:LT/T 1714—2007中国森林认证 森林经营;LY/T 1715—2007中国森林认证 产销监管连。《实施细则》对森林经营及其森林经营方案的制定、林下经济作物的生产环境、生态系统的保持和维护、化学品的施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实施细则》的规定:林下经济(Under-for est economy)指以森林、林地和林木为依托,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林下土地资源和空间环境条件,多层次、多时序配置组合开展的林下经济活动。林下经济作物(Pla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指在森林生态环境中自然生长或通过选择适合森林环境的微生物(菌类)和植物种类,通过合理经营,从森林中获得的包括如林果、食用菌、山野菜、森林药材等森林产品,是林下经济的植物部分,具有源自森林的特性,是森林经营从用材林范畴的扩散与延伸。

2.2 确定林下产品认证的区域范围

2011年1月4日,中林天合森林认证中心与黑龙江省伊春林业管理局森林经营认证合作协议正式签约。在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颁布《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之际,伊春国有林区全部纳入森林认证试点,是伊春向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商品林区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伊春林区整体认证完毕后,森林经营认证面积达到339万hm2,远远超过海外认证机构在我国开展森林认证面积的总和。认证中心将在启动伊春林管局整体森林认证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与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合作推进森林认证的步伐。根据《实施细则》有关审核与评估的规定:获森林经营认证的林下经济作物生产经营单位,且满足本细则第五章要求,该生产经营单位获森林经营认证与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可使用森林经营认证、森林认证(林下经济作物)的认证标志。未获得森林经营认证的林下经济作物生产经营单位,ZTFC在认证审核时,应同时使用LT/T 1714—2007与该细则。目前在东北林区,伊春林业管理局所管辖林区已进行过森林认证,因此只需满足该细则第五章要求,该生产经营单位获森林经营认证与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即可使用森林经营认证、森林认证(林下经济作物)认证标志。我们首先选取伊春作为林下经济作物的认证的研究区域。

2.3对黑龙江省认证产品做出代表性选择

目前我国森林经营林下经济作物主要有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两种模式。其中林下种植分为林菌模式、林药模式、林果模式、林菜模式、林草模式、林粮模式、林油模式等,认证试点阶段宜从林下种植模式开始。黑龙江省林区内蕴藏着大量可开发利用的林下资源,是我国生产林下经济作物的重要区域之一。黑龙江省林区的林下种植模式主要有林菌、林果、林菜和林药等4种模式。其中木耳作为林菌的重要产品代表无论是从营养价值、产量销量还是受消费者认可度等各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

2.3.1 黑木耳的特点和营养价值

黑木耳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约10%,脂肪、纤维素、铁、钙、磷、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和C等有效的营养物质。黑木耳的胶质体具有很大有吸符力,它能把残留在人们消化系统中的灰尘、杂质集中起来,排出体外,是矿工、纺织、理发和化工工人的良好保健食品。黑木耳自古就是一种珍贵的药材,近代医学工作者对黑木耳的药用价值又有新的发现,认为黑木耳还具有清肺、润津、取淤生新的功效,黑木耳中还含有抗癌物质,是一种抗癌药用食品。黑木耳还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治疗冠心病等。

2.3.2 黑木耳在东北林区的产量

在东北林区,营养丰富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黑木耳被群众称为林下“黑牡丹”。2008年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东宁县种植黑木耳5.7亿袋,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凭借着黑土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多年来不断的技术推广以及先进农户的致富示范效应,黑龙江省的黑木耳种植已经达到了“村村生产、户户栽培”的产业规模。东北地区在发展林下经济作物方面具有多方优势,既有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财政投入方面的支持,又有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优势。如表1所示,从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项目实施以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在 12年间生产黑木耳以25倍数量的增长,食用菌基地建设也大有成效,从1998年的86个,增长到2010年的248个。由此可见,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在黑木耳方面的产量、基地建设和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因此,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工作的起步和重点可从伊春林区开始,以黑木耳为第一批认证产品对象,开启东北地区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工作的大门。

3 开展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国内认证工作缺少国际话语权

近20年来,世界主要形成了包括PEFC与FSC在内的两大森林认证体系,占据了全球森林认证市场约80%的份额。换言之,森林认证的话语权,长期以来被海外巨头垄断。我国自身的森林认证刚刚起步,国内成型的认证体系寥寥无几。虽然已有系统化的认证体系,但细化到森林认证(林下经济作物)方面的工作目前只有中林天合(北京)森林认证中心一个单位在开展,而且其尚未得到国际上的认可。由此可见,我国在森林认证尤其是林下经济作物方面的力量还很薄弱,其权威性也不高。

3.2 缺乏各层面监管部门的配合

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工作刚刚起步,在执行过程中将面临各种问题,其中缺乏各层面监管部门的配合尤为突出。目前林下经济认证监督管理是以林业行业管理为主,监督保障体系的行政监管、认可监管、行业自律监管和社会舆论监督各要素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认证后的监督管理较薄弱,最需要大力加强。多数层面的人认为森林认证工作只是涉及认证机构和森林经营企业两方面的配合,但是实际其影响涉及到企业、政府和个人等各个层面。例如,某森林经营企业中的部分黑木耳通过了认证,但其在真正销售产品过程中参杂了未通过认证的黑木耳,出现这种现象单靠认证机构是解决不了的。但是一旦出现了问题首先影响到的是百姓的安全问题,其次便会涉及到政府的声誉问题,同时大家也会对认证机构和产品生产企业的可信度提出质疑。因此,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工作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监管和配合。

3.3 森林经营单位申请认证的积极性不高

在调研中发现,森林经营单位申请认证的积极性不高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森林经营单位对于认证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对其中能够给自身带来的效益从认识程度上没能达到一定高度,所以造成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多数森林经营单位对于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工作缺乏一定的参与精神,有的持观望态度。二是来自于消费者对于认证产品价格的接受度。认证产品的生产需要比非认证产品生产的生产成本较高,导致认证产品的价格高于非认证产品的价格。

4 林下经济作物认证的实施建议

4.1森林认证(林下经济作物)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

工程需要政府给予支持作保障首先要提高公众对森林认证及认证林产品的认知度,逐步形成森林认证的社会意识,同时建立健全认证林产品市场,使认证林产品体现出价格优势。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对通过认证的森林经营单位给予优惠待遇。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自己的森林认证机构及体系,并且应该加强与国际认证体系的合作和交流。

4.2社会各层面积极配合认证机构开展工作

林下经济作物认证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由于林下经济作物需要采集、运输的特性,所以在产销监管的过程中需要各个层面的积极配合。首先,认证机构要保证自身的独立性、提供专业的评估人员以及高标准的认证审核技术,同时,研制新型标识,满足林下经济产品多元化需求。其次,林下经济作物质量安全认证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需要政府干预纠正,同时,政府干预林下经济作物质量安全认证也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具体体现。同时,借鉴国外的财政补贴政策,对使用标志的申请者予以适当的补助,第三,建立消费者反馈机制。消费者对认证林下经济作物的态度、消费意愿以及实际购买行为决定了认证林下经济作物的需求。因此,认证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定期深入到消费者当中,不断更新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当消费者需求为有效需求时形成正反馈,促进认证林下经济作物的供给和发展;当消费者需求是无效需求时,形成负反馈,将抑制林下经济作物质量安全认证的供给,即阻碍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工作的发展。

4.3 有效地开展林下经济作物认证的宣传

  健康的消费动力是推动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工作开展的源动力,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构建健康绿色的消费动力,逐步扩大通过认证的林下经济产品的消费者队伍,进而顺利的推行林下经济作物认证工作。开展健康消费教育,强化健康绿色消费动机,提高消费者对通过认证的林下经济产品的偏好。要狠抓通过认证的林下经济产品产业的社会效应特点,将健康消费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社会公民的道德索质教育,提高社会成员对公众利益维护的自觉性

上一篇:浅论世界史研究开展的必要条件 下一篇:海岛型旅游地空间竞争与区域合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