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为轴,语用为本

时间:2022-08-19 07:14:3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语感为轴,语用为本的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是相吻合的。有好的语感,瞬间就能辨别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彩,有时甚至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到整个语句或语段的审美趋向。语用是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它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和核心。语感是语用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没有明晰的语感支撑,语用必定是盲目、低效的。如何提升语感,彰显语用呢?

一、塑造人格,读想结合,提升语感体悟。

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有一千个祥林嫂,每个人心中的形象不同,反映到阅读中的语感也不一样,言为心声,往往语感的表达大多是个人心灵的外显。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格,要从语文本身去渗透。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激越,笔带锋芒,在于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里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诗文境界开阔,语锋毕现,活泼鲜明,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怀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

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在教学中“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列昂捷夫)。要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首先要塑造优秀的人格。

阅读与联想结合,想象是一切事物出现的根本,那些感彩强烈的文字,通过朗读,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有些作品在朗读的过程中就应该能够体会其中的韵味与含义,当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诗句的画面通过朗读想象出来,体会作者及作品中人物当时的心情和所处的环境。古人曰,“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书面文字先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感受,再把它转化为声音,把这种强烈的感受表现出来。

如:《祝福》教学片断:师:你从“你放着罢,祥林嫂!”读出了什么感受?生1:这要分析其当时的情况,这是作者在描写祥林嫂到土地庙捐门槛后,想坦然地参加冬至祭祀活动,四婶慌忙地大声说的一句话意味很深。生2:“你放着罢”只是一个简单的句子,理性意义也很简单,祭祀是个重大活动,不祥人是不能参与的,它的震慑作用就如惊雷。所以祥林嫂当时的反应——“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色,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生3:后来“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头发也花白,记性尤其坏,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直至被鲁家赶出门,沦为乞丐,最终倒毙在漫天风雪之中。

为什么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语,会产生如此能量?只有“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因声求气,随着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掌握阅读的语调,才能深入地了解阅读的精髓,掌握阅读的方法,才能够保证真正感受到语句所表达出来的语感。语感像一股流水,要导引它流向既定目标,而不致使其随处漫流,从而影响它的冲击力。

二、内外结合,学以致用,促进语用达成。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这是语文教学带有规律性的经验,阅读教学也应充分体现这一观点。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摆脱“文本位”的静止的封闭的课本观的束缚。从单一的课本阅读教学中走出来,开阔视野,把阅读教学放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可以写读书笔记,如佳句或精彩片段的摘录,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收集,内容简介、书评、读后感等。可以组织读书会。读物可自选,也可教师选,读后展开讨论,报告阅读心得体会。可以举办读报会、朗诵会、讲演会。自己选定内容,如诗歌、散文等,经过熟读,或朗读,或背诵;也可先读书,然后写讲演稿,再在会上讲演。可以举办墙报、板报、小报等活动。可因时、因地、因班、因人制宜,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阅读兴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以致用,静态的、以显性特征呈现的“语文知识”,可以以系统的方式传授和以记忆的方式获得,包括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语体和语法的事实、概念等方面的知识。教师是身兼两职的语用主体,对于教材而言,教师是接受主体,应尽量扩大知识量,充实知识容量,力求透彻理解教材,并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独到的见解。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表达主体,应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入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学生是语言文字的接受主体,学生要提高语文能力,必须通过对语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筛选,使之与自己头脑中已存储的信息互相联系并重新组合。

例如在学习话剧《雷雨》时,教学片断如下:

1.请大家换位思考《雷雨》的人性或冲突等,有的学生说,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说完全虚伪,也不尽然,30年,别人可能早就忘记了,而他保留30年前的旧家具与侍萍的旧照片,甚至侍萍关窗的习惯;有的说,周朴园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而不只是一个冷酷、自私、伪善、专制的资本家代表和封建家长。对于他的所作所为,我想更多的恐怕是为自己考虑,而不是为他所代表的阶级考虑,如果我们非要把他的行为看做是维护他所在的那个阶级的利益,怕是“高看”周朴园了。

2.鼓励学生们自行截取某一段,排练一出短小精悍的小话剧。

3.讨论《雷雨》的角色设置或者现实意义。

4.教师给予指导性意见和总结。

教师应当多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心声,给予学生们更自由的表达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述想法,对于学生们所萌发的创新理念,教师应当多予以鼓励,让他们继续保持思维的活跃度,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

总之,语感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有了良好的语感,快乐语文课堂就能自然生成,语用为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形成。

上一篇:探讨新税务体制下的企业全过程的纳税筹划 下一篇: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治理结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