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组织保证人才思考

时间:2022-08-19 07:12:10

农村建设组织保证人才思考

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根本保证。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为农村各项事业领导核心的村级党组织,如何围绕使命、明确职责、发挥作用,承担起并完成好历史赋予的重大任务,已成为新形势下做好组织工作需要重点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日前,我们围绕这一课题,深入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之中,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实践推动过程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一)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

去年年底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在农村开展了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一是活动的目标按照新农村建设任务设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精心组织实施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各个环节的各项工作,努力做到在认识上达到新境界、在发展上确立新理念、在规划上体现新水平、在环境上呈现新面貌、在组织上健全新机制。二是活动的各项内容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开展了“三看三学”、“走百家村、取百家经”等主题实践活动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大讨论活动,教育引导农村党员以先进性的姿态,投入到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使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工程、保障工程。三是活动的成效通过新农村建设成果体现。通过教育活动,把先进性要求落实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行动中去,在发展经济、致富农民、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受到了群众一致欢迎,为新农村建设造势凝力。

(二)“三级联创”的有效推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实现“第二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活动,形成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好机制。一是壮大了农村整体经济实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坚持因村制宜,多种形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扩大村级收入来源。目前,251个行政村中,85%以上的村村级可支配收入已超过了50万元。二是实现了薄弱村脱贫转化。3年一轮、连续三轮开展以“市镇联动、局村挂钩”为主要内容的扶持薄弱村工作,启动了第四轮扶持工作。9年来,共投入扶持资金9106万元,80%以上受扶持村实现转化,且有一批持久性的固定收入来源。三是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积极推动农村“三大合作”,通过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形式,让农民分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大力开展了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党员群众进一步适应了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村级队伍活力的不断提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持

一是科学选配村级班子。注重组织认可与群众拥护相结合,通过开展村级党组织“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选,一批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在“两委”岗位上占据了主体地位。注重“带头创业致富”与“带领群众致富”相结合,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投身创业实践,争做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和农民致富的引路人。全市已达185名村书记和518名村干部创办企业或建立经济实体,各占总数的3/4和1/2。坚持基层培养与其他选拔途径相结合,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复退伍军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优秀分子中选拔干部,从市级机关下派了57名干部驻村任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二是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健全村干部市、镇、村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做到市里对村主要干部三年轮训一遍,镇上每年轮训一遍。鼓励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对相关费用予以一定程度的报销。三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逐年提高村干部的经济收入,目前村主要干部的收入约在3-4万元。全市所有农村定工干部统一纳入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村主要干部实行了基本报酬统筹发放。

(四)民主政治建设的持续深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一方面,积极开展“两推一选”。从去年开始,对到期换届的村党组织,实行以党员直接推荐候选人、村民代表对候选人投信任票、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村党组织委员为主要内容的“两推一选”。截至今年上半年,共计106个村级党组织到期换届,通过“两推一选”,共选拔了534名村级党组织委员,使选出来的干部真正为农村所求、群众所需、组织所信。另一方面,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把村务公开作为鼓励引导群众了解、理解、支持农村工作的重要载体,在落实群众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同时,也调动了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建设、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村务公开探索推行党务公开,在村务公开栏内设置党务公开板块。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的浩大工程,迫切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为这项工程的具体宣传者、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作为党在农村的工作触角和党与群众的联系桥梁,村级党组织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任务和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村级经济实力。据不少村干部反映,维持一个行政村的日常开支至少要在30—40万左右,推动新农村建设还需要每年数十万的资金。相对而言,我市不少村的集体经济实力显得较为单薄,主导新农村建设进程的资金配备尚未到位。二是需要一个定位准确、措施有力的实施机构。当前村级党组织定位不明确、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问题依旧存在,导致在群众中地位不高、威信不足,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上职能混淆、能力不强。三是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不少村主要干部怀有迟疑情绪、畏难情绪,生怕新农村建设成为村级党组织的“包袱工程”,成为引发与村民之间矛盾的导火索。面对这些问题,大多村干部把希望寄托在上级党组织的政策支持和财力扶持上,放在自上而下的全面实施和统一推动上,在先行一步、典型示范搞好新农村建设方面动力不足。

(二)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有待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带头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需要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周边辐射,通过点上突破实现面上扩张。在这个过程中,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把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效果展示于民。与这个要求相匹配的是,党员干部队伍中必须有一大批树立新观念、向往新生活、推崇新文化的年轻人,需要一大批文化层次较高、能深刻理解和重点把握新农村建设意义和内涵的高素质干部。而目前的农村党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仅占13.3%,60岁以上的却占24.4%,习惯了原有生活形态、易被固定思维所左右的老党员居主体地位。在学历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8.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2%。在组成结构上,不少老党员都是原来村里的老革命、老干部,有些生活困难,有些牢骚满腹,发挥作用的难度大。定、误工干部队伍中,35岁以仅占2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6.9%,结构性问题带来工作性难题突出。

(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需要持续稳定地输入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破题”所在,始终贯穿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在人才总体供给方面,持续多年的农村劳动力单向输出模式至今尚未改观,近期城市人才大量回流农村的可能性不大,农村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在人才组成结构方面,长期偏重于农、林、牧、副、渔等传统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对比农村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的既成现实,对比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规划设计、卫生管理、环境保护、文体娱乐等方面人才的预期,农村人才比例结构性失衡的特点显得较为明显。在教育培训机制方面,农村教育培训机构缺乏,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单一老套,市、镇两级培训机构对农村的培训或多或少存在着缺乏统一性、针对性、连续性等问题。在人才有效利用方面,当前农村工作岗位存在狭隘性和局限性,留给人才发挥作用的余地不大,人才提升能力素质还单纯的停留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一)把握农村发展的新趋势,增强农村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重新审视村级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作用发挥问题。村级党组织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和工作职能,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是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要在村级党组织的定位和具体职能上予以明确,摒除影响“两委”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性因素,形成协调一致、良性互动的有效运行机制。要通过具体的职责分工,把村级党组织从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长远规划、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关系村民根本利益的大事要事,为村民自治谋求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提供空间和平台。处理好履行工作职责和发挥其他经济合作组织作用之间的关系。对农村新涌现的经济合作社、种养殖协会等多种形式的新经济组织,要立足党建工作覆盖到位、应有作用发挥到位两项重点,在帮助引导其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过程中,开展好党的建设,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处理好当好组织者与新型农民作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整体布局、长期规划、引导建设资金、搞好基础服务等方面唱好主角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关系的重大事项,要多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多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激发农民主动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出现村级党组织一厢情愿、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发生。

2、着力加强村级党建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力度。新农村建设赋予了村级党组织新的历史任务和职责,拓展了更新的领域、丰富了更多的内涵。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必须立足“创新”两字,实现工作新的飞跃。创新工作思路。要教育引导广大村级党组织,树立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思想,变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为主动适应新形势抓好党建工作,变单纯的抓好村级党建为抓好集中居住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新型领域的党建工作,变封闭式的就党建抓党建为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中去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创新工作方法。重点围绕学习普及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推广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拓展现代农村管理模式等内容,继续深化“三课一会”、“党员活动日”等活动,大力开展党员争做“政策实施的宣传人、移风易俗的带头人、和谐农村的引路人”活动,不断探索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使党的工作更贴近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工作载体。继续深化“三级联创”、“双带双强”等活动,进一步延伸活动内涵、拓宽活动外延,多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结合起来,多为推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贡献力量。大力开展“我为新农村献一策”、“我为新农村做一事”等主体实践活动,大力实施党员为民服务目标管理活动,以党员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形式,不断充实活动内容,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实效性。

3、不断提高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把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普通群众团结在党的旗帜下,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把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重点在三个方面做好工作,赢得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和依赖。构建新的组织体系。本着结合农村实际、有效发挥作用的宗旨,改变目前较为单一的行政村设党总支,下设村干部、非公有制企业、老年三大支部的农村党组织设置模式,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调整和完善党组织设置。对地理位置较偏、党员状况差别不大的村,按地域范围设置党组织;对于党员大多从事生产经营、产业特色明显的村,鼓励引导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尤其是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搞得较为成功的,可以探索在合作组织成立党支部的办法,发挥党组织和合作组织的双重作用;对位于城郊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的村,参考城市社区党组设置模式,把性格相近、兴趣相投、年龄相仿的党员凝聚在一起;对有大量外出经商务工党员的村,探索在外设立流动党员站的途径和办法。提升新的服务功能。除了要在富裕农村、致富农民上继续有所作为外,还要把村级党组织努力建设成为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民主议事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不断完善其服务群众的功能。树立新的作风形象。要通过走访慰问、结对帮扶等形式,增强对党员群众的服务,切实帮助基层党员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在谋发展、解难题、办实事中,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切实提供好组织保证和队伍支持

1、及早规划集中居住区的党建工作。同步规划组织建设。在开展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前,对即将入住的党员家庭进行调查摸底,逐步建立党员家庭信息库。在建设时,专门成立由村党组织干部、入住党员、工程建设企业党员等组成的临时党支部,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居住区初具规模后,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成立党支部,入住党员把组织关系转入集中居住区,理顺与原居住村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同步规划阵地建设。把党组织办公场所、党员活动阵地、党员服务中心(站)等一并纳入集中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为日后成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组织活动留有余地和空间。注重集中居住区内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强资产管理和有效利用,让有限的阵地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同步规划队伍建设。原村级班子成员提前介入集中居住区工作,实行村主要干部兼职、相关干部有序安排进居住区任职的做法,村级班子的工作重点暂时仍放在村里。对原村民小组长入住集中居住区的,条件符合的可继续担任居民小组长,构建起集中居住区最基层的组织协调网络。

2、切实提高村干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把村干部的能力素质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来要求,放到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下来衡量,围绕村干部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解决自身问题五种能力,大力开展教育培训,重点加强选配。在提高素质上下功夫。一方面,把对村干部新农村建设政策法规和操作实务的培训,纳入各级党委部门的培训计划,重点搞好培训内容的更新和师资力量的优化配备,突出农村规划、社区管理、旅游开发、文化建设等新知识和新本领,防止“新瓶装老酒”。另一方面,组织村干部赴新农村建设先行村学习参观、挂职锻炼等,以实践锻炼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在选优配强上下功夫。继续抓好到期换届的村党组织“两推一选”工作,在有条件的村开展村党组织班子“公推直选”、竞争上岗等试点工作,真正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选出来,担当建设新农村的领头人。要重点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通过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在村级非公有制企业中层骨干中定点跟踪、面向社会和大学生公开招聘等途径,扩大和优化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库,建立村干部人才储备和定期更新机制。在激励保障上下功夫。对业绩突出的村级班子和村干部予以重奖,使村干部有业绩感和荣誉感。继续加大市镇两级财政统筹力度,稳步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水平。探索面向优秀村干部招聘镇一级公务员,对特别优秀、政绩突出的村干部,以适当的方式直接提拔到镇领导岗位上来。进一步营造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村干部的浓厚氛围,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3、重点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先进性长效机制,构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党员学习培训、扩大党内民主、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联系和服务群众以及党建工作督导检查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建立健全起来,继续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过程中,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行“设岗定责”,扩大党员发挥作用的覆盖范围。根据村里的实际需要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辟政策宣传岗、科技致富岗、治安调解岗、扶贫帮困岗、信息传递岗、村务监督岗等,明确每个岗位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按照党员的个性特长、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特点,与合适的岗位挂钩。通过“设岗定责”,既解决了党员的作用发挥问题,也部分缓解了村级党组织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压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提升党员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普遍开展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干部述职述廉等活动,使党员的宗旨观念得到新的加强,工作作风得到新的转变,模范作用得到新的提高,形成兢兢业业、求真务实、清廉为民的工作作风,实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全面提高的目的。

(三)立足建设中的现实需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保证

1、重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夯实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政策上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民营企业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安排上重点给予支持。逐步改善发展环境。要以第四轮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为契机,继续推行建造标准厂房、通过租赁经营以增加持久性收益的做法,把对薄弱村的直接物力、财力支持转化为有产出、有效益的投资性支持,增强薄弱村的“造血”功能。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立足实际,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努力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效益提高、实力增强。

2、重点培养一批农村新型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高层次人才突出一个“聘”字。针对规划设计、品牌策划、生态保护、民主法制等新农村建设中最需要、也是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采取由镇上或有关部门统一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的办法,一方面解决行政村对这类人才引不进、聘不起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以高起点、高规划推动高标准建设。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资源浪费,有利于实现农村布局的整体协调和体现各村的文化历史特色。专业技术人才突出一个“引”字。对于物业管理、文体娱乐、卫生治安等方面的人才,面向社会大力开展招聘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人才和企业参与竞争,实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纳入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实用型人才突出一个“培”字。要借助高等院校的优势,经常性选送有致富愿望和能力的农民群众赴高校学习,不断丰富乡土人才开发培养的资源和载体,逐步使农村人才由传统农业型向现代农业型转变,由单一农业型向农、工、贸、商复合型转变。制定有助于乡土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给予奖励,同时在承包项目、教育培训、技术推广、试验示范、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

3、重点完善村务规范管理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健全民主公开制度。继续实行民主议事制度、民主理财制度以及村党组织向党员、村委会向村民报告工作制度等,进一步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搞好村民自治工作。严格执行村民自治章程,出台相关的辅政策规定,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系。积极征询、采纳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作用。大力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在引导村民合理、合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推动村里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继续推进村务公开。有效发挥村务公开栏的作用,将新农村建设中的财务收支、规划建设、项目承包等群众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及时详细地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的广泛监督。

上一篇:人才战略调研报告 下一篇:村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