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朗读,让古诗教学“活”起来

时间:2022-08-19 05:32:13

有效朗读,让古诗教学“活”起来

朗读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更需要以有效的朗读为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王国”。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对古诗文中蕴涵的丰厚博大的文化内涵还无法深刻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让古诗教学“活”起来。

一、激发朗读兴趣,读通诗文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朗读诗文的兴趣,把诗句读通顺、读正确、读流利,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读着优美的诗文,以声传情,体验诗句中的情感,想象诗歌中令人神往的意境,是多么惬意的事。诗歌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融情的范读,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如教学《敕勒歌》一课时,可借助媒体先让学生一边听着旋律优美欢快的歌曲《草原牧歌》,一边欣赏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图片,先感受草原的辽阔美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随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敕勒歌》描绘的就是那美丽辽阔的草原风光,讲述的就是那令人向往的草原生活。当学生被这跳动的音符和灵动的画面所吸引,就会对这首诗产生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去读一读,试一试,教学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又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曲曾流行歌坛而根据这首诗改编成的歌曲《涛声依旧》,让动情的歌声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此外,还可利用媒体展示一些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影像、故事传说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营造朗读气氛,读懂诗文

叶圣陶先生认为:“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点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解。”学生读通诗文并对它产生浓厚兴趣以后,便会想去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领略诗文的妙趣。这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相关注释,补充有关资料,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诗意。教师还要努力营造感情朗读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明白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如学生读通《枫桥夜泊》的诗句后,教师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对愁眠”即是“对着(向着)……发愁而睡不着觉”的意思,去想象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这些诗句是如何表达了诗人张继怎样的心情,诗人又可能在忧愁什么呢?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也许是思念亲人。夜幕中,诗人充满愁绪,看到的是更加搅人心绪的景色――“江枫”和“渔火”。此句中的“枫”和“火”与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两种心境。吟诵时要抓住一个“愁”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领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愁苦情思。此时此刻,一幅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图便会生动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指导感情朗读,读活诗文

在学生读懂诗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背诵,把诗歌读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诗词的意境,在丰富的想象中融入古诗,陶醉于其中,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古诗教学所追求的境界。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文,初步体会诗人的愁郁心情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把诗文读活,从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时特别要注意“天”、“眠”韵脚的声调呼应,给人一种吟咏感,读第一、二句时声调要低,读出“月落”、“乌啼”、“满天霜”的意境,表现出诗人的孤单、寂寞,道出了诗人心中的苦闷。读第三、四句时语调要稍微提高,读出动感,突出寒山寺的“半夜钟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更加增添了诗人几分愁郁的情思。在这样如痴如醉的吟诵中,学生既读活了诗文,升华了情感,又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境,理解了作者的情感,眼前的这幅“诗人深夜未眠图”便显得更加清晰、更加难忘。再如,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课,教师指导感情朗读时,要注意每个小节后稍予延长,注意“蹊”“低”“啼”韵脚的声调呼应,给人一种吟咏感。读第一句,“花――满蹊”声调要提高,强调花多,表现出枝繁叶茂;读第二句,应重读“压”,显示出春的力度;读三、四句中的“留连――戏蝶”与“自在――娇莺”时语速要稍慢,以体现“蝴蝶”“娇莺”对春光的眷恋;而读到“时时――舞”与“恰恰――啼”时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动感和声响,让人们感受到一派“莺歌燕舞”的明媚春光,从而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四、结合语言环境,运用诗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学生学习、诵读、积累优秀诗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树立美好的理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用所学到的优秀诗文来形容、表达眼前的事物或抒发自己的情感,甚至可以自己即兴创作诗歌来抒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教学《草原》一课,当学生感受到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时,能马上触景生情地吟咏出《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当自己身居外地,遇到节日思念亲人的时候,能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当自己在习作中苦于无肺腑之言来倾诉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时,能引用孟郊的《游子吟》;当同学们临近毕业,为表达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那是否也会为朋友吟上一首《赠汪伦》呢?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多形式的、不同层次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有效地朗读中走进诗歌,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诗情画意,在诗歌的感染和熏陶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浓浓花香 深深乡情 下一篇:有了情景,为什么还是“不会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