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自制教具 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22-08-10 04:32:15

巧用自制教具 提高教学效率

荀子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麦克斯韦也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的教具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借助形象、直观、易操作的教具,创设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情境,必能使课堂焕发茁壮的生命力。但市面上提供的教具有限,价格也贵,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如饮料瓶、易拉罐、吸管、小药瓶、泡沫塑料、塑料片等)进行“再创造”,这样做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教学用具,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勤俭节约、变废为宝、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巧妙运用自制教具可以让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形成丰富的表象,掌握感性的知识,从而引发动机,激发求知欲望,进而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一、巧用自制教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始于“神圣的好奇心”。小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表现自己,喜欢发问。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入活动中,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点燃创造的火花,激励他们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如教学“声音的传播”一课之前,教师布置一个制作教具的任务,每个小组制作一个简单的可供研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教具。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从选材料到制作方案,讨论得非常热烈。上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让每个小组把他们制作的教具拿出来展示,各小组都争着抢先介绍。有的小组制作了竹哨,有的带来了简易小提琴,讲解了本组制作的依据。听了学生的介绍,感觉这次活动非常成功,因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生通过事先预习,找出了本课的重点,并通过亲手制作、探究、思考,验证了本课的结论。整堂课从学生的自制教具开始,让他们充分去探究、去表现,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巧用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具是连接学生实际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是师生探索与交流的必备媒介。在课堂上巧妙使用教具演示辅助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大有裨益。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有盖的长方体水箱,长和宽都是9分米,高6分米,做这个水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教师适时地出示长和宽相等的长方体自制教具让学生观察,学生按一般表面积的求法列出算式:9×9×2+9×6×2+9×6×2。在此基础上,又有学生想出(9×9+9×6+9×6)×2。“还有别的算法吗?”教师启发学生,并将教具再次演示给学生看,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想到了9×9×2+9×6×4这一更简便的解法。接着让学生实际操作思考,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这样算”。这样,学生的创造欲望就在实际操作中得以实现。

三、巧用自制教具,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力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知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自制教具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教学“浮力”一课时,浮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切身感受,所以一般记忆都不深刻,仅靠教师的讲解难以收获好的效果。能否利用教具进行探究、实践、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浮力的存在及其变化呢?为此,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小桶水、鸡蛋、土豆、食盐等实物。要求学生把鸡蛋、土豆放入水桶中,引导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鸡蛋、土豆安静地留在桶底,让学生慢慢地加入食盐……继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鸡蛋慢慢地从桶底浮到了水面,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点,学生用实物教具自己探究、实践就一目了然、浅显易懂,教学的重、难点很简单地突破了。

四、巧用自制教具,使实验现象更形象、直观

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可谓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科学实验的目的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事物变化,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教学五年级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和“光的反射”两课时,教材用手电筒照射在一条直线上的3个小孔在屏上形成明亮光斑和利用两面镜子照亮阴影里面的小球的实验方法,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出光的直射、反射现象,这一实验方法不易操作且实验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事先让学生课前找各种替代品改进实验,有学生找来了激光笔,效果果然好了很多。另外,借助烟雾能更形象、直观地显示光的直射、反射现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不仅如此,该教具还能演示数学中的射线、线段,具有多种功能。

五、巧用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有些生活中的问题,数量关系复杂,条件隐藏题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如果教师一味地硬灌,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地显示出来,让学生自己悟出解题规律、方法和道理,有利于算理算法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装有水的圆柱体容器,棱长6分米。如果放入一石块完全沉没水中,水面从3分米上升到5分米,求石块的体积。”从题意上看,石块是什么形体不清楚,要求出它的体积就无从下手。看到学生束手无策的表情,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自制圆柱体教具进行多次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在观察中就会发现,水上升2分米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接着在问:“怎样求一个苹果的体积?”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求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就真正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渗透了“归纳”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巧用自制教具,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自制教具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引起了教师观念上和教学行为上的改变。自制教具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发明的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既是开发者,又是使用者,学生是制作的主体,教师是制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制作、一起总结,由过去的绝对权威变成了现在的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过去只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开始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教具制作中更加强调学生要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验证,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师引导下,各合作学习小组根据研究对象,自己制订方案,自己汇报,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每一次自制教具活动的开展,既有学生个人的独立活动,又有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胆子大了,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合作能力也提高了。在教具制作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问题,遇到各种困难,迫使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道溃... 下一篇:还原――学生阅读情感的触发点